天天看點

自信中國風,一起向未來

作者:徐 馨

圓滿落幕的北京冬奧會,在短短十七天的時間裡,凝聚了賽場内外的體育人生,讓我們看到拼搏的力量、超越自我的勇氣和運動員們的友愛互助。這正是重大國際體育賽事的魅力所在:運動員們同台競技、勇創佳績的同時,也如一顆顆純淨的水珠,折射出體育精神與人格魅力。

自信中國風,一起向未來

上圖:創意源于西漢長信宮燈的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火種燈。(資料圖檔)下圖:中國隊冰舞組合王詩玥(左)和柳鑫宇身着青綠山水主題的比賽服。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制圖:趙偲汝

自信中國風,一起向未來

圖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視覺外觀設計主要圖形。資料圖檔

在北京冬奧會上,和體育同樣具有連接配接人心、打通人心力量的,是傳統與現代交織的中華文化。

萬衆矚目的開幕式,以“中國式浪漫”唱響“一起向未來”的宣言;歡樂相聚的閉幕式,大家在五環旗下依依惜别,“天下一家”的浪漫煙花、寓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結,讓多少人内心的企盼得到共鳴和回響。多少人也由此領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智慧、“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象、“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的深情,感受當代中國的自信從容和蓬勃生機。“雪如意”“雪遊龍”“雪長城”,見證運動員汗水與激情的比賽場館,則是将科技、運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具象載體。火種燈、會徽、體育圖示、頒獎禮服……北京冬奧會視覺呈現的“中國風”幾乎無處不在。國内外運動員自發設計的帶有中國元素的裝備也頻頻出鏡,引人注目。

可以說,北京冬奧會不僅是成功的凝聚人心的體育盛會,還是高水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果的集結荟萃,為我們帶來諸多有益啟示。

啟示一,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取之不竭的創新寶庫。現代與傳統交彙、科技與文化融合,北京冬奧會的“中國風”不僅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插上一雙抒情的翅膀,而且塑造了一個既彰顯中國審美旨趣與價值觀念,又表現人類對美與創造共同追求的當代中華文化形象。

大到場館設計。首鋼滑雪大跳台造型巧借敦煌壁畫中飛天絲帶的靈動氣韻,視覺上飄逸輕盈,因而别号“雪飛天”;跳台旁已停用的工業煙囪和冷卻塔則穩穩矗立,靜默高冷——古典、工業與現代的大膽融合,讓首鋼大跳台在海内外社交媒體頻頻刷屏。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同時化用“中國龍”的意象和中國古典園林水榭長廊的設計理念,從空中俯瞰有如盤龍在山。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雲頂滑雪公園坡面障礙技巧賽道融入烽火台元素的“雪長城”等等,不僅為各國體育健兒展示自我、挑戰極限提供一流的硬體支援,而且為整個冬奧會帶來一抹充滿人文底蘊的“中國風”。

小到一盞燈、一枚徽章、一束捧花、一件禮服。正在故宮舉辦的“何以中國”特展中,有一件來自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漢長信宮燈。這件文物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文創品”,那就是北京冬奧會的“火種燈”,後者造型和巧思都受到前者啟發。北京冬奧會會徽,方寸之間創造性地融彙了篆刻、剪紙、書法與冰雪運動。頒獎禮服如“鴻運山水”“唐花飛雪”同樣是對傳統的化用:北宋名畫《千裡江山圖》、唐代經典紋樣“寶相花”,被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北京冬奧會的頒獎捧花也不是鮮切花,而是用海派絨線編結技藝織就的絨線花,一絲一線承載着真情,也傳遞着綠色環保理念。

或有形或無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成果紛至沓來。它們不僅以北京冬奧會為大型展台,更深度參與到體育盛會之中,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這讓身處其間的各國運動員既在體育競技中得到曆練,又在豐富的中式文化意象的浸潤中收獲審美體驗。

啟示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鼓蕩于北京冬奧會的“中國風”既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又給人以安住其間、盡可自在徜徉的從容适意,這是順應當代文化潮流走向使然。在北京冬奧會這個舞台上,世界所看到的,正是當代中國的“文化日常”。

這份從容氣象來自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的逐漸加深,來自時代不辍前行的铿锵足音和相容并包的胸懷。這一切激蕩着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和創造熱情,生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敬惜和珍視,涵養着以“國風國潮”為趨勢的當代文化生活。

作為建築物的奧運場館,從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意象、巧用工業遺産,到賽事結束後永續利用,展現出當代中國建築設計師對這片土地上文化遺存的創造性轉化、對最新技術手段的學習借鑒,以及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奧運場館設計的現代“中國風”,其實是近年來中國建築界從師法于外,轉為注重發掘文化傳統這一新走向的縮影。

北京冬奧會“中國風”,同樣是近年來“國風國潮”的自然回響。冬奧之外,文博熱已持續多年。壬寅春節未至,國家博物館春節期間的票就已一搶而空;從故宮博物院的曆次特展,到新開放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常常一票難求。文博類文創産品紛紛入駐電商平台,成為“網紅”。日常生活中,傳統服飾與當代審美的結合已是許多年輕人追求的時尚;曾經知音難覓的傳統國樂和中國舞,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頻頻出圈。

啟示三,以文化人,以藝通心。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最為可親;被一個個具體個體切身感覺的文化,最能将人心相接、人情相連。個體成為媒介,将感受到的文化自發地傳播出去,有如漣漪,層層延蕩。

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外運動員自發的“文藝衆創”就很好地展現了這一點。“飛龍在天”的戰袍、“孫大聖”的頭盔、“龍騰虎躍”的護膝,不一而足。運動員本人也參與到這濃郁“中國風”的設計中。比如,一隻同時集納了大熊貓、長城與遊龍等典型中國元素的頭盔,就出自法國滑雪運動員之手,“希望以此傳遞對中國人民的問候和祝福”。媒體鏡頭下、個人社交平台上,運動員連同他們的專業裝備,在向世界诠釋體育精神、奧林匹克精神的同時,也傳遞着中華文化的訊息。

人們在北京冬奧村和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日常起居和工作,更是“沉浸式”的中華文化體驗。運動員之家借鑒了北方四合院的設計理念,展現中國人對和睦團圓的追求,也與奧林匹克倡導和平、團結、友愛的精神相契合。北京冬奧會餐廳集結各國各地美食,有的外國運動員比賽間隙“轉型”做起美食部落客,自發傳播“中國味道”;豆沙包、韭菜盒子等中國特色食品,時不時作為運動員的“零食”出鏡。恰逢春節,外國運動員手書春聯、身穿“虎服”拜年,深度體驗“中國年”。主媒體中心中醫藥文化展廳内外,青蒿素、“五禽戲”、“三藥三方”,同樣吸引着海外來客,更有拔罐、針灸等傳統中醫技藝适時幫助中外運動員緩解傷痛。

風從東方來。北京冬奧會的“中國風”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現代科技的共創共生,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投射與縮影。這股“中國風”還展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對真善美的共同向往。無形的文化紐帶與體育精神一起,将人們緊緊相連。

“春雷響,萬物長”,期待我們以更深邃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更自信的姿态,繼續譜寫新的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華彩篇章。(徐 馨)

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