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作者:鐵色文創

原創:呂林

編者按:那塊豎立在成昆線大田箐特大橋黑井端橋頭的橋碑終于移除了。經過12年之久的堅持,終于恢複曆史本來面目,這裡要感謝原鐵道兵36團許鈞華戰友12年之久的堅持、感謝鐵道兵戰友們的聲援、感謝社會各界和地方政府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支援!下面把鐵道兵實業服務委員會(雲南)的工作彙報、許鈞華戰友尊重事實、移除橋碑——“橋墩烈士”事件終結篇的文章發表,給關心關注本事件的社會各界朋友、鐵道兵戰友們一個交代。

鐵道兵實業服務委員會(雲南)的工作彙報

文/呂林

前些年,一些熱心的戰友和機關在雲南省楚雄彜族自治州祿豐市黑井鎮的成昆鐵路龍骨甸大橋的一個橋墩旁立了一塊“漢俊之橋”石碑。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漢俊之橋”石碑

因為石碑上面刻寫着一句“傳說一名江西戰士犧牲場景最為悲壯……”的文字,之後由此“傳說”便陸續衍生出了“一位名叫熊漢俊的烈士不慎掉進正在施工的大橋橋墩裡因公犧牲,又因為來不及施救而被澆築在橋墩裡,故凡路過此橋的列車必鳴笛30秒緻哀”之類的多種版本的傳說。

 有一個憑空想象得非常離譜的版本是“少将師長率領全師官兵在橋旁向那個掩埋了烈士的橋墩敬禮緻哀……”

  杜撰這類荒誕至極“傳說”的人,非但不了解鐵道兵部隊施工的情況,也不具備鐵路橋梁施工最起碼的常識。

  盡管不斷有人質疑石碑上雖有“漢俊”二字卻并無“熊”姓,且已刻明的是“傳說”,表示并無确切的根據,但是出于對鐵道兵英勇獻身精神的崇敬,加之傳說中所描述的悲壯情節,使得人們在聽到這個傳說後都極易為之動容和感慨。

  由于近幾年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微網誌、微信、快手及抖音等自媒體的普遍應用,一個“感人故事”一旦問世,其傳播速度之快、波及範圍之廣,确實令人無法想象和難以控制。

  有些讀者從自媒體平台上看到了這個傳說,便會構想出當時的場景,評論區也時常有人提出“部隊為何不馬上設法救人”之類的質疑。這些無中生有的場景和言辭不善的評論,都對鐵道兵的聲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産生了極其不良的社會影響。

  事實上,鐵道兵戰友中的确有一位名叫熊漢俊的烈士,犧牲後就被安葬在祿豐市的黑井烈士陵園内。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原熊漢俊烈士的陵墓和墓碑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近期經提升改造後的熊漢俊烈士陵墓

  雖然包括熊漢俊烈士生前戰友等人多次發文辟謠,但是終究敵不過自媒體強大的傳播能量。

  以訛傳訛,越傳越廣,以至于某些學者甚至國内頂級的電視訊道也曾予以采信和報道過。

  此“傳說”如果繼續放任流傳,後果則不堪設想。

  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令第47号公布,2022年1月24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令第6号修訂後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修訂後的管理辦法在第十五條中明确規定:“……對于反映同一曆史人物、同一曆史事件,已建烈士紀念設施的,原則上不得重複建設。”

  為了嚴肅維護鐵道兵部隊和鐵道兵烈士的聲譽,依法規範對烈士的紀念行為,杜絕無事實根據的“傳說”繼續發酵和傳播,受中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促進會鐵道兵實業服務委員會的委托,鐵委會(雲南)于2021年10月27日專赴祿豐市,會同祿豐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就“漢俊之橋”石碑的輿情影響和處置方式進行商榷。

  最終雙方本着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确定了将“漢俊之橋”石碑依法拆除後妥善封存的方案。

  近日鐵委會(雲南)接到祿豐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通報,該石碑已經按照上述方案處置完畢。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石碑已經拆除

  清明節将至。凡有悼念熊漢俊烈士的人士,敬請到雲南省楚雄彜族自治州祿豐市黑井鐵道兵烈士陵園祭奠。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雲南省楚雄彜族自治州祿豐市黑井鐵道兵烈士陵園

  以上情況謹望各界周知,以正視聽。

  中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促進會

  鐵道兵實業服務委員會(雲南)

  2022年3月3日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延伸閱讀】

尊重事實 移除橋碑 ——“橋墩烈士”事件終結篇

  文/許鈞華

  虎年伊始傳來好消息,那塊豎立在大田箐特大橋黑井端橋頭的橋碑終于被移除了。掃去陰霾塵埃落定,在我心中已糾結十二年之久的那塊石頭終于落下了。

  

  2009年6月25日,《中國軍網》上發表了由兩位雲南武警部隊作者撰寫的《武警雲南總隊某中隊深山守橋三十年》,文中報道的事情發生在黑井鎮附近的成昆鐵路某大橋。文章的第一個故事的小标題是:“向7号橋墩宣誓,那裡面鑄進了軍人的靈魂”。這是在媒體上第一次關于“橋墩烈士”事件的報道,是關于熊漢俊烈士被埋在大田箐特大橋7号墩内的謊言源頭。由于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軍網上,也有其他媒體給予轉載或引用,又加上“每一次傳統教育,武警二支隊的官兵們都會舉起右手面對7号橋墩莊嚴宣誓”,該文章産生的影響很大。随着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十幾年裡各種關于“橋墩烈士”的文章、視訊在網際網路上此起彼伏,形成泛濫之勢。

  我在2009年6月底就浏覽了該文章,這個悲壯的情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所在的部隊是鐵八師36團,修建成昆鐵路時,團部駐地就是黑井鎮。雖然軍網的文章沒有寫出大橋名,但作為親身參加過這段鐵路建設的我,知道這就是我團修建的大田箐特大橋。我在部隊期間和退伍後,都沒有聽說過我團有這麼一次工程事故。于是我就開始了對“橋墩烈士”事件的調查。

  首先我向團衛生隊文書林久榮戰友調查。因我與他原是同連隊的戰友比較熟悉,又因重大工傷事故發生後,一般都要送到衛生隊搶救,他會聽到或了解一些具體情況;他後來提了幹,直到在沙通線上轉業離開部隊。林久榮說:“我們36團沒有發生過戰士被埋進橋墩的事情,肯定是假的。”他又說:“但這事情你要更正過來,我看是很困難的,你要花費很多口舌筆墨,别人還不一定相信。”

  為慎重起見,我又向十幾位同部隊的戰友詢問調查。有與我同時退伍的,也有比我晚幾年退伍的;有戰士,也有幹部和在團機關工作的首長。大家均不知曉這件事,有的說:這是條假新聞;有的說:這是空穴來風。

  2012年10月,浙江省戰友會上司要我寫一篇準備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鐵建鐵道兵文化聯誼會理事擴大會議上發表的論文,于是我以熊漢俊烈士犧牲情況為主線,寫了《弘揚鐵道兵精神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這是我為“橋墩烈士”事件所寫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以後的十年中,我根據網上對“橋墩烈士”事件的持續發酵,又先後寫了13篇文章,說明事實真相,對謊言和不實之詞加以反駁。

  我的文章在一些媒體上發表,但收效甚微,我深感到造謠傳謠易,辟謠止謠難。新媒體上一些制作精良、情文并茂地描述熊漢俊犧牲在橋墩裡的作品,大量在網上流傳。我的微弱聲音,被那些噪音所淹沒。

  但是,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得到了許多網友的支援。“橋墩烈士”的謊言蒙蔽了許多人,但蒙蔽不了所有人,許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後,認清了事實真相,以不同的方式作我的堅強後盾。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力挺,有人在觀看了不實作品後留言駁斥,他們基本上是出于獨立思考後得出的結論,而且我根本不認識他們,看到他們的反駁,我感到熱乎乎的,也堅定了我要繼續對“橋墩烈士”事件澄清的信心。

  在這裡,我特别感謝鐵道兵戰友們,我們為了一個弘揚鐵道兵精神的共同目标,互相支援、互相了解、共同為還原事實真相而努力。

  2013年6月20日,在戰友林久榮的幫助下,我找到了當年與熊漢俊同連隊同排、在同一次塌方事故受傷的親曆者和搶救者,請他們回憶當時的真實情況,并作了采訪錄音。他們是36團17連四排長趙錦坤、17連14班班長胡士良,我根據他倆的叙述,記錄了熊漢俊烈士犧牲的真實情況,整理後寫出了《熱血灑黑井 英魂昭日月》一文。《鐵道兵英烈名錄》主編林建軍戰友,為抵制網上那些不實之詞,把這篇揭示熊漢俊烈士犧牲真相的文章,作為《英烈目錄》唯一附件,收錄在書中。

  衆多嘉興戰友,看到網上又出現那些不實之詞作品,就紛紛打電話、發微信告知我,要我繼續加以反駁。

  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戰友、網友,也會從其他地方得知我的手機号碼或微信号,主動與我聯系,對我支援。

  其中我特别感謝的戰友除了上文提到的林久榮、林建軍外,還有張金華、張楚然、關麗榮、吳志義、段海燕、鄭建軍、王民立、洪承惠、楊德新、孫文英、董雲秋、羅江武、陳輝祿、劉吉英、周希漢、白衍翠、施雲志等,人數衆多恕我不一一列舉;

  還要感謝鐵二代張閩、項偉東、楊仕全、周容;

  要感謝不是戰友的戰友:史曉程、李燕、徐光、潘劍、劉洪浩等。

  我深深懷念對我澄清工作給予幫助的老首長吳大中、陳遠謀;深深懷念與熊漢俊烈士同連隊的戰友趙錦坤、胡士良;

  在你們的支援下,我堅持到現在;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清了許多細節,終于大白真相。

  我更要感謝的是那些給予具體幫助和指導的社團組織和政府部門,他們是: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鐵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三線建設研究會、雲南省鐵道兵文化聯誼會及嘉興市、楚雄州、祿豐市三地的退役軍人事務局。

 

  在澄清工作中有兩個重要節點。

  2013年夏天,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制作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在審查該片時,擔任該片的軍史顧問、原《鐵道兵》報社副社長陳遠謀,發現了片中有“橋墩烈士”情節,他打電話給我,要我把《弘揚鐵道兵精神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熱血灑黑井 英魂昭日月》兩篇文章的電子稿發到北京。他列印了兩份,一份送中央電視台《永遠的鐵道兵》攝制組,另一份交中國鐵建總公司宣傳部。終于避免了這個謊言在央視上播出的嚴重後果。

  第二個節點出現在2021年6月10日晚。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全國大學生某項知識競答第五場時,現場的點評嘉賓在點評中以“築在橋墩裡的烈士”為題,講了所謂熊漢俊烈士被埋在大橋七号橋墩裡的經過,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但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某嘉賓的錯誤點評,引起了廣大鐵道兵戰友的關注,于是他們紛紛用各種方式向有關方面反映。中央電視台收到戰友們關于“橋墩烈士”是假新聞的反映後,給戰友的回複:“轉來的回報‘橋墩烈士’為假故事的問題,我們總編室上司閱後,按要求和社教節目中心作了溝通,他們表示節目播出後已經注意到了網上有類似的閱聽人意見,并和節目嘉賓作了溝通,同時為了避免有争議的節目資訊在網上形成二次傳播,已對原節目中的相關細節作了删改處理。另,總編室已認證今天的編前會提示全台各節目部門和平台,今後的報道和節目中不宜再引用這個故事。要求對于類似可能引發争議的曆史題材内容,注意認真核實、嚴謹把關、審慎處理。”

  2021年國慶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上午,我走進嘉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我向局辦公室副主任小陳(女)、分管軍烈屬事務的小羅(男)兩人反映了“橋墩烈士”是假故事,遞交了我列印裝訂的《“橋墩烈士”文稿彙編》。他倆表示:會把我提出的“去除橋碑”的訴求,向上司彙報,同時要聯系雲南省楚雄州退役軍人事務局,請他們妥善處理。

  2021年10月9日上午,我收到了北京關麗榮的微信,對我已去嘉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反映情況的事表示肯定,她在微信中寫道:“您按組織系統反映情況,做得對!”

  後來關大姐又在微信上告知我:“我們(中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促進會鐵道兵實業服務委員會)已經委托(雲南戰友會)呂林副主任和楚雄州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聯系,他們在重新整合烈士陵園時,會把橋下的紀念碑移到熊漢俊所在的烈士陵園。謝謝您的堅持和調查,還曆史真面目,感謝有您!”

  10月27日,雲南鐵道兵戰友呂林、郭鹹昆、王昌堯以及鐵二代張閩一行前往成昆鐵路雲南境内部份路段憑吊鐵道兵英烈。他們向祿豐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楚雄州退役軍人事務局擁軍優撫科有關上司介紹了相關情況。并就熊漢俊真實犧牲情況與“漢俊之橋”橋碑等進行了介紹,希望退役軍人事務局根據國家相關管理規定以及“橋墩烈士”愈演愈烈的實際情況,從根本上處理此事,減少或杜絕不實傳播。有關上司聽取介紹後表示,一定會在整合烈士陵園時對橋碑作妥善處理。

  最近祿豐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包偉局長,在回複戰友對橋碑最好在今年清明前移除的要求時,明确表示:“按原來商定的意見,已經搬走了!”

  那塊豎立在大橋頭的、被某些人作為熊漢俊被埋在7号橋墩“有力證據”的橋碑終于移除了。我可告慰熊漢俊烈士,請靜靜地躺在烈士陵園裡安息吧,你不會再受打擾了。

  “橋墩烈士”事件終于劃上句号,但對此事件進行反思還是必要的、具有現實意義的。

  我們要用曆史辯證的觀點,用實事求是的态度,來叙述、記錄、撰寫、整理一些重大事件。一定要作調查研究,盡可能向事件的親曆者、知情者了解,還曆史的本來面貌;對一時不能搞清的,甯可暫時不寫,待日後在廣泛深入、細緻調研的基礎上,再寫出來;對一些發現有問題的或有疑問的,就要進行追問,以免謬誤流傳;在創作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通訊報道時,一定要忠于事實,忠于史實;對英雄事迹的歌頌,要對曆史負責、對英雄負責,寫作時可以作藝術加工,但不能任意拔高;即使在創作小說,拍攝電影、電視劇時,也要有生活基礎,要合情合理,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不能脫離生活,不能寫成“戲說”或“演義”,更不能以訛傳訛,歪曲曆史。隻有用實事求是的态度創作,才能有生動真實、形象鮮明、能經受曆史檢驗的作品問世,其可信度更強、影響力更大。

  現在是網絡時代,科技進步帶給人們無可替代的友善。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網際網路帶來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由于網上的讀者,大多有獵奇心理,往往對文章偏重于趣味性、藝術性、離奇性;對于“抖音”“快手”“小年糕”等圖文并茂的視訊形式更容易接受。是以,媒體的責任很大,要把好關,要為人民負責,為曆史負責。

  以上文字是我關于“橋墩烈士”的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是終結篇。歡迎讀者對我不妥或錯誤的地方,給予批評和幫助。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漢俊之橋”石碑已經拆除,“橋墩烈士”的傳說該休矣

來源:老兵原創之家

責任編輯:夢醒

編發: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