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正一步步被美國推進“火坑”

作者:中國吉林網

近日,美歐圍繞是否以及怎麼向烏克蘭提供米格-29戰鬥機鬧得沸沸揚揚。先是波蘭應美國所求表示願把自己的米格-29送到設在德國的美國拉姆斯坦空軍基地,由美國支配。美國卻趕緊攔住,說波蘭的想法過于冒險,因為美國和北約試圖避免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 很顯然,美國想當“不粘鍋”。米格-29從自己的基地起飛去烏克蘭,必然有被俄羅斯報複的風險,索性不接這個“髒活”。由此不難看出,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一直把歐洲國家推在前面,讓他們擋子彈、當炮灰。 盡管美國帶領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展開口誅筆伐和空前制裁,但并未考慮過歐洲國家的安危和利益。在這一場被西方政治正确綁架的“制裁狂歡”中,歐洲的利益被徹底出賣,但不少歐洲朋友仍不明就裡,慷慨激昂。作為吃瓜群衆,我替他們着急。 在這場危機中,歐洲的付出才剛剛開始。 首先,歐洲安全架構已然坍塌。歐洲地緣政治版圖正被改寫,冷戰後三十年來歐洲孜孜以求的安全架構不複存在。北約沒有給歐洲帶來更多安全,反而用不斷挑釁和擠壓,将俄羅斯逼入絕地反擊的處境。 冷戰結束以來,北約違背“不再東進一英寸”的承諾,通過五輪東擴逼至俄邊境。普京說,如在烏克蘭部署彈道飛彈,7、8分鐘就能打到莫斯科,高超音速飛彈隻需4、5分鐘。這相當于把炮口怼到了别人家門口。俄羅斯能忍嗎?忍了能活嗎?答案是否定的。然而,開場容易收場難,美國把俄羅斯惹怒之後便高挂“免戰牌”,剩下的爛攤子就留給了歐洲。 第二,歐洲經濟損失将逐漸顯現。美國拉上歐洲對俄瘋狂制裁,從太空到航空,從晶片到油氣,從金融鍊到産業鍊,力圖徹底切斷歐俄經濟聯系。現實中,歐盟是俄羅斯最大外國投資者,2019年歐洲對俄羅斯市場的直接投資額已超過3110億美元。2020年,歐俄貿易額超過1743億美元。這些密切而活躍的經貿、金融聯系被生生切斷,這将導緻多少歐洲企業蒙受損失,多少歐洲勞工被迫失業? 俄歐因制裁互相關閉領空,歐洲國家飛往東亞的航班不得不繞着俄羅斯走,成本陡增。而美國地理位置優越,其航空公司所受影響則微乎其微。此外還有湧入歐洲的200萬烏克蘭難民,亦将給歐洲國家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乃至引發大量社會問題。我們看到歐洲群眾歡迎難民的場景非常感人,可熱情終究是一時的,難民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有前車之鑒。 第三,歐洲能源供應朝不保夕。受烏克蘭形勢影響,倫敦洲際交易所(ICE)資料顯示,3月7日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漲到近3900美元/千立方米,是去年春天價格的十倍以上,而德國55%的天然氣和40%的石油和煤炭依賴俄羅斯進口。是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美英壓力下仍然堅持免除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 但美國總統拜登3月8日已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話音剛落,美國副國務卿紐蘭即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北溪2号”項目已死。這條俄歐共同投資近100億歐元的天然氣管線,就這樣被美國輕描淡寫地判了死刑。 歐洲媒體認為,烏克蘭危機将嚴重沖擊歐洲能源供應,不少人将在今冬明春面臨是挨餓還是挨凍的選擇。德國政界有識之士曾公開表示,“有人說,我們已準備好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以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但是付出代價的是人民”。 制裁俄羅斯,鞭子也打在歐洲身上。 歐洲亂作一團,美國諸事順利。俄烏沖突讓美國收獲滿滿,很多以前想做但沒做成的事也都辦成了:俄羅斯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國力上短期内都難以翻身了,歐洲更“團結”了,北約更有“向心力”了,“北溪2号”終止了,德國和歐洲多國的國防預算也要超過GDP的2%了,美國石油、天然氣和軍火都可以在歐洲市場大賣了。 回顧美國在這場危機中的套路,大緻是戰争爆發前煽風拱火,唯恐天下不亂,戰争爆發後輸送情報和武器,但堅稱絕不出兵。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讓烏克蘭流血,讓歐洲買單,讓俄羅斯垮掉。這是霸權邏輯的典型套路,是離岸平衡的最新應用。 美國真正在乎過歐洲的利益和感受嗎?歐洲的朋友們可以回想一下去年的兩件事。去年3月,在美國鼓動下,歐盟以莫須有的新疆“種族滅絕”為由對中國實施單邊制裁,遭到中國堅決反制,使經過長期艱苦談判達成的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擱置。這符合歐洲利益嗎?不。這隻符合美國利益。 去年9月,美國突然宣布同英國、澳洲組建“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并将向澳洲提供核潛艇,公然撕毀了澳洲與法國達成的潛艇采購協定,在背後給北約兄弟“捅了一刀”。這符合法國利益嗎?不。這隻符合美國利益。 近年來,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歐洲上司人大聲疾呼,要加強歐盟“戰略自主”。這是富有遠見的,但其關鍵是實作獨立于美國的思想自主。陷入美國話語體系,已經讓不少歐洲人難以看清現實,遑論形成獨立的戰略。目前,歐洲民意群情激憤,理性思考早已被情緒化和道德裹挾綁架。 多年來,美國宣傳機器對俄羅斯持續“妖魔化”。在西方眼中,俄羅斯就是輸掉冷戰的失敗者,是曾妄想融入西方而被嫌棄的“二等公民”。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時宣稱,要讓普京成為世界舞台上的“賤民”,這是多麼大的口氣,多麼深的偏見。 由此,俄羅斯被刻畫成了躲在黑暗中窺探西方、伺機報複的惡魔。其捍衛正當安全利益的所有行動,都被視為黑暗對光明的反撲,是專制政權對自由世界的進攻,自然應遭到全世界的讨伐和制裁。反觀美國和北約自己,則可以高舉民主、人權、自由的旗号在伊拉克狂轟濫炸,将叙利亞變為瓦礫。 歐洲媒體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呢?資訊社會中,媒體們如果抱有政治偏見,僅按照從某一方面擷取的腳本去采訪報道,就會形成錯誤的輿論。在選票至上的西方,錯誤的輿論則會形成強大的民意壓力,進而綁架公共決策。民情激憤一邊倒,理性的聲音被埋沒,政府的決策被裹挾,長此以往,不出問題才怪。 然而,美國自由民主的叙事已經走到盡頭。這次危機之下,美國和西方對俄羅斯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文藝、教育等各個領域進行無差别封殺,對俄制裁飙到了“新高度”:永久中立國不再中立了;所謂藝術、體育無國界統統失效了,政治挂帥無處不在;私人财産神聖不可侵犯也不作數了,可以随意剝奪。說好的契約精神呢?美國這麼多年構築起來的那套僞善話術被自己徹底“打臉”。 事實上,美國從未因意識形态放棄自己的利益,因為那隻是利益的外殼;而歐洲往往“不自由,毋甯死”,不斷在地緣政治上演出“賠本賺吆喝”的戲碼。須知讓人當牌打,必然成炮灰。烏克蘭是張牌,歐洲是另一張。美國才是真正的超級玩家,打爛一張,還有一張。隻要歐亞大陸東西兩端永不消停,霸主的交椅就坐得牢靠。我們願邀請歐洲朋友共同思考,俄烏沖突到底是“自我實作的預言”,還是精心設計的戰略? 人類以苦難為代價學習真理。烏克蘭危機能讓我們學到點什麼? 大國互信的嚴重缺失已經導緻地緣沖突的回歸。大國之間沒有互相尊重和基本信任,到頭來就是兵戎相見。中國哲學講“物極必反”,片面追求安全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就是安全體系的崩潰,大家都不安全。 去年年底以來,俄羅斯也曾嘗試跟美國通過談判解決核心安全關切,得到的回應隻是傲慢與敷衍,留給俄羅斯的出路隻有“用叢林法則對付叢林法則”。前兩天,普京引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話說,“隻要我有足夠的生命,我将用語言、筆和劍捍衛我的祖國”。 一個大國的安全利益和民族尊嚴遭到肆意踐踏之時,就是戰争到來之刻。有人驚呼傳統地緣政治回歸了,大國對抗回歸了。誰是始作俑者?隻能怪冷戰思維的作祟,霸權國家的妄為。 将俄羅斯逼入絕境,是西方的曆史性失敗,更是歐洲的悲劇。美國尚可隔岸觀火,連向烏克蘭提供米格-29戰鬥機都要假手波蘭。而歐洲能躲到哪裡去呢?歐洲的空間隻有這麼大,這場戰争結束後,柏林與莫斯科的距離還是1600公裡,歐洲國家仍将和俄羅斯生活在同一大陸上,并重新探尋建構安全架構的可能。而這一切為何不能在沖突爆發前開始呢? 維護霸權地位是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為實作這一目标可以不擇手段,無所不為。而歐洲是世界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是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應該在所有領域尋求和堅持戰略自主,不要充當美國維護霸權“事業”的炮灰。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