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單又不簡單的“設定”場景設計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編輯導語:許多看起來簡單的設計場景,可能隐藏着容易被忽略的使用者體驗問題。“設定”場景便是其中之一。那麼,站在使用者使用的角度上來看,“設定”場景要如何設計,才能給予使用者完善的體驗?本文作者就此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一、随處可見的齒輪

以一個小小的齒輪(或者扳手)形象登場,“設定”在幾乎所有産品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子產品,它允許使用者在彈性範圍内自定義産品,來更好地适應實際需求。

在一些産品團隊的眼裡,“設定”或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大多設定子產品的使用頻次低,無關核心業務。是以當内容看似非常簡單明确時,“設定”甚至會不經設計,由開發直接上手就幹。

但這樣簡單處理的結果被擺到使用者面前時,各種糟糕的體驗就紛至沓來了。找不到設定入口、不知道該如何設定的使用者吐槽屢見不鮮。是以說,“設定”,說簡單也不簡單。

下面我們就從使用者場景出發,深入挖掘設計邏輯,重新認識這個随處可見的小齒輪。

二、“設定”的使用者場景

調研發現,不同性質、體量的産品,“設定”子產品的功能設計存在着不小的差異。

ToC産品一般會提供關于使用者自身使用習慣的設定,如界面語言、皮膚主題等。而對于ToB産品來說,除了部分與ToC産品重疊的使用者個性化設定内容外,往往還有作用于整個平台、全體使用者的系統設定權限,當然他們的可見使用者并不是全體成員。

從上述對功能的簡單描述可以初見,“設定”子產品的目标使用者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拿我們日常高頻使用的浏覽器産品來說,設定是開放給全體使用者的功能子產品,但它的使用頻次很低,如一些關于性能、證書的配置,即使是浏覽器的熟練使用者也可能對它很陌生。

也就是說,哪怕是産品的進階使用者,也可能是“設定”子產品的新手使用者。

而以技術導向的工具型産品為典例,繁雜的系統設定是産品為了滿足不同客戶間、複雜多變的業務規格,在系統中留出的彈性空間。

在這個需求場景中,與産品對話的使用者一般是系統管理者或技術支援人員等,他們對系統方方面面的經驗認知都很充足,甚至系統設定就是其主要工作子產品。是以,對于這類使用者場景下的“設定”子產品,“高效操作、成功結果”是至關重要的設計目标。因為進階使用者往往不追求很強的互動性,更希望跳過流程和步驟,直接切入功能得到理想結果。

面向不同的目标使用者,自然有不同的設計邏輯,本文接下來的内容,或有共同之處,但更側重于面向第二種情況的思考。

三、“設定”的設計邏輯

思考“設定”的使用者場景,使得設計邏輯的探讨更加有據可依。簡單來看,“設定”的設計可以從三個環節切入:

  • 設定前:如何向使用者展示設定内容;
  • 設定中:如何設計使用者的輸入互動;
  • 設定後:如何儲存生效或發生錯誤的處理。

接下來我也将從這三個環節發散思考,從資訊架構、展示編輯、預設值、幫助說明以及儲存等多個方面來談談我對“設定”的一些看法。

1. 做好内容的資訊架構

成熟的“設定”子產品,必然擁有良好的資訊架構。

這不僅是指“設定”内部的導航設計,同時也包括“設定”在整個産品的層級安排。這些導航、層級的确定,則會受内容資訊體量、功能重要程度等影響。

首先,在“設定”内部規劃一個合理且清晰的導航,需要在資訊的深度和廣度之間做好平衡。

平衡架構的天然敵人少不了資訊量冗雜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無論是在單個層級中内容過多,還是層級本身過多,都會給使用者的快速定位帶來考驗。如Google、Salesforce等産品都選擇在複雜的“設定”子產品引入了全局搜尋來幫助使用者緩解查找某一功能的壓力。

資訊量冗雜帶來的考驗還有那些零散的、彼此關聯不強的設定項。對他們的架構安排,很容易因為不知道怎麼組織,便一股腦地塞進諸如“通用”、“進階”等的模糊分類中,這可謂是十足的懶人設計。

想要搞定這些難搞的資訊,設計者需要對設定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搞清楚它改變了什麼、會影響什麼以及後續是否會拓展更多關聯設定,等等。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細節:對于豐富多樣的設定項來說,是将他們散落到直接影響的功能子產品中合适,還是彙總于一個設定子產品中更合适呢?或許在不同的場景裡答案并不一緻,我覺得這需要綜合考慮該設定項的放權角色、配置頻率、配置影響等因素,很難一錘定音。

2. 設定内容的展示與編輯

完成“設定”子產品的基本架構後,就該将目光投向那些具體的設定項了。就常見的設定内容而言,根據其适合的展示形式進行簡單的抽象,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1. 适合以表單形式組織的内容:一般是具有獨立影響又擁有相同特征标簽的單條資料被整合到一個分組下進行展示與配置;
  2. 适合以表格形式組織的内容:一般是具有相同固定結構的資料集需要進行統一管理,包括組層面的增删等。

為每一個内容選擇最合适的展示形式(當然也并不僅是上述兩種),這個選擇大多時候并不困難,因為“設定”場景的目标導向往往比較明确、直接。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複雜場景的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多花些心思,以使用者更易了解的展示形式完成功能性的表達。

在“設定”子產品,展示與編輯的聯系非常緊密。直接編輯和解鎖後編輯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使用者進入頁面的正常訴求是檢視确認還是編輯修改,以及這些設定内容的改動容錯性是否良好,等等。

3. 預設值與幫助說明裡的使用者體驗

在本文讨論的“設定”場景中,每一個更改都可能對整個平台乃至全體使用者産生影響。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多數使用者對于預設值的沿用性不低。故,對于那些需要預設值的設定項,選擇一個合适的預設值是值得審慎對待的問題。

了解使用者習慣和業務需求是解題的關鍵。什麼樣的預設值最貼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什麼樣的預設值能以最佳狀态滿足業務需求。例如,我們的堡壘機産品一般将日志保留時間的預設值設為365天,便是考慮到了使用者習慣與産品性能的微妙平衡。

除了預設值的設計,恰到好處的幫助說明也可以讓設定的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好。

我時常看到“設計的目标應該是完全删除說明文字”之類的論述,這好像正契合了簡約至上、不要讓使用者思考等當下流行的宗旨。但,正如尼爾森十大原則的最後一條“人性化幫助原則”也指出,幫助和使用文檔是有必要的。

簡單又不簡單的“設定”場景設計

結合“設定”的自身的特點:這是一個對産品進行底層配置(相對其他子產品而言)的控制子產品,對使用者的認知與學習能力有着不低的門檻要求。也就是說,設定的内容對于使用者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需要更多考慮内容的幫助說明是否充足,不要想當然覺得使用者能夠了解。

是以,不難想象,設定子產品的說明機率會遠高于産品的主體功能子產品。進一步探究幫助說明的設計:從形式來說,它可以是文案、配圖甚至是一個視訊講解;從強度來說,它可以一次性出現、常駐于頁面或是直接跳轉幫助文檔等。

大多數使用者并不希望在設定子產品獲得探索的樂趣,是以無論如何設計,幫助其快速完成任務是我們在設計“設定”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追求。

簡單又不簡單的“設定”場景設計

4. 二次送出與即時生效

“儲存了嗎”這不僅是每個設計師在電腦卡機時候會問自己的問題,也是使用者在完成一系列配置操作後的疑惑。這就牽扯到了設定何時生效的問題。最常見的互動方案有兩種:

簡單又不簡單的“設定”場景設計

那麼,哪一種方式更好?我繼續嘗試從業務需求和使用者習慣兩個方面入手:

“設定”子產品的操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試錯成本其實是非常大的。之前聽産品經理說過一個銀行客戶因為修改了某個小小配置項,而造成了巨大實際損失的例子。是以,在這樣一個控制中樞般地位的子產品中,即時生效的選用必須謹慎評估操作風險,減少使用者輕易出錯的機會。

同時,由于即時生效和表單送出這兩種互動方式都非常常見,使用者天然存在一種認知壓力,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儲存了嗎”的不确定。是以,我們需要通過設計,讓使用者快速且準确地知道目前頁面采用的是何種儲存互動。

從調研和自身經驗得出,以下幾點都是比較好的思路:

  1. 實時的操作回報可以幫助使用者判斷是否生效;
  2. 盡量控制設定内容在一屏以内,這樣無論是否設計統一送出的按鈕(或者更改後出現),使用者都可以輕易感覺;
  3. 将統一送出的按鈕以懸浮方式明顯地駐于頁面底部,減輕内容超出一屏時的認知壓力;
  4. 慎重處理如開關、按鈕、滑塊等帶有很強“即時生效”隐喻的控件。

四、簡單也不簡單的“設定”

對于很多産品産品而言,“設定”是點選率不高的輔助子產品。由開發人員直接上手,設定項很容易就變成機器語言的直譯、疊代順序下的鋪陳,而使用者是否可以接受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就成了阿甘手中的那盒巧克力。

從關于“設定”的論述以小見大,哪怕是看似簡單的角落,也存在着不簡單的設計邏輯。如果說,設計對于商業的價值在于推動溝通,那麼理想狀态下,我們應當保證産品與使用者的對話“時刻”流暢。是以,不要草率處置那些不起眼的邊緣子產品或簡單功能的設計。

本文由@齊治設計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