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作者:不做夢的人

陽光暖洋洋的,微風搖曳着樹枝。一個七歲的孩童站在一口水井邊,透過斑駁的樹影,可以看到孩子臉上糾結猶豫的神情。

他在幹什麼,難道是要投井不成?說來還真是,但要投井的不是他,而是他手中握着的一塊瓦片。他原想把瓦片扔進水裡聽響聲,但忽然想到,一旦瓦片扔進了井裡,它就将永存井底,再也見不到天日了,是以猶豫了起來。

他猶豫再三,最後似乎已經預見到了瓦片的宿命,一狠心将瓦片扔進了井裡,轉而号啕大哭着走了。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他的一生嬉笑怒罵、特立獨行,誰能想到他年幼時竟是這樣一個多思善感的孩子,小小年紀竟然就感悟到了人生的無常與無奈。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世間讀書種子

金聖歎1608年出生于蘇州吳縣,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明朝和清朝更替時期。

他從幼年時期就有很多有别于其他孩子的表現。

他十歲讀私塾,其他孩子讀四書五經的時候,他在下面偷偷地讀《水浒傳》和《西廂記》。那時候流傳這樣一句話:男不讀水浒,女不讀西廂。《水浒傳》在明朝曾經是禁書,《西廂記》在當時的人眼中屬于淫書的範疇,但這兩本書在金聖歎的眼中卻是“天下妙文”。

他全然不管别人的看法,讀得津津有味,廢寝忘食。一次讀《西廂記》時,看到“他不偢人怎待生(你不理睬人,想要怎麼樣?)”這句話,深為張生的一片深情得不到回應而傷感,竟然茶飯不思了好幾日,俨然帶入到了小說當中。

他常常會獨坐窗前,望着窗外看“日暮蒼山遠”,這種心境實不該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但又确确實實地出現了。他這種早慧多思的性格,很容易就讓他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産生了共鳴,也造就了他非凡的了解能力,他的老師贊他為“世間讀書種子”。

金聖歎尤其讨厭讀《四書》,不明白讀這種書的意義何在,時常會看到一些年長的讀書人也在搖頭晃腦地讀《四書》,一副樂在其中的樣子,就覺得很納悶,這麼枯燥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樂趣呢?

後來他才知道,先生教授《四書》的目的,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是以,他因為厭棄《四書》,連帶着對科舉也讨厭起來。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功名利祿如塵土

金聖歎原名張采。後來明朝滅亡,滿清入關,面對家國破碎,山河易主,他時不常叨念“金人來了,聖人怎能不歎!”如此連續幾遍之後,忽然福至心靈,覺得這句話既對應了時勢,又符合他的心境,遂給自己改名為“金聖歎”。

由于他在心理上對科舉産生了抵制,是以幾次上考場都是懷着“搞怪”的心思去的。

第一次考試,題目為:“吾豈匏瓜也哉,焉有系而不食?”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大意是:我難道是匏瓜嗎?隻能挂在那裡卻不食用?”引申的是懷才不遇的感慨。

金聖歎想了想後,提筆在卷子上畫了一個和尚和一把剃頭刀。考官很不解,詢問這副畫作何解釋,他回答:“這不就是匏瓜的形狀嗎。”結果不言而喻,金聖歎考了零分。

第二次考試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這句話出自《孟子》,大意是:“有弟子問孟子,如果您有機會推行治世之道,您會不會因挫折和焦慮而動搖初心呢?”孟子回答:“不會的,我到了四十歲就不動心了。”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金聖歎一看,甚覺好笑,于是提筆寫到:“空山空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之外,有一美人。試問夫子動心否?”然後,在這段話的後面連續寫了三十九個“動”字。意思是四十歲沒動心,但是之前的那三十九年是會動心的。

考官一見,這考生純粹是在搗亂,于是又給了他一個零分。

第三次的考題是“西子”,金聖歎刷刷幾筆,寫下了答案。“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西子來乎?西子來乎?”

氣的考官胡子亂顫,心想:“西子來不來我不知道,你是一定來不了了。”一氣之下,把他劃進了黑名單,不許他再進考場。

金聖歎當然是不服氣的,第四次他用化名又去參加了考試,這次他端正了态度,很正經地考了一把。他要讓考官們看看,不是我金聖歎沒學問,而是我不屑為之而已。

不出意外,他考了第一名。然而他卻不屑于仕途,依舊我行我素,過着随性的日子。誰敢拿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開玩笑?唯有金聖歎。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面對死亡談笑間

有人說金聖歎太狂,那是因為他有狂的資本。有人說他太能作,那是因為他有作的底氣;

他自認是天下第一的大才子,在他的眼裡,隻有《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浒傳》和《西廂記》這六部書的作者當得起才子之稱,并把這六部書稱為“六才子書”。

他在文學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文學批評。他評點《水浒傳》,不滿後面被朝廷诏安,征方臘,英雄隕落的結局,認為後面五十回是狗貂續尾,于是他腰斬了後五十回,當時的文人對他的行為多有指責。

然而,金聖歎的腰斬本《水浒傳》問世之後,卻令人愛不釋手,至今三百多年依然經久不衰。之後,他一發不可收,又點評了《西廂記》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隻是,他還沒來得及點評更多更有趣的好書,他就被卷進了“哭廟案”。

1661年,蘇州吳縣來了個新知縣,名叫任惟初。他貪婪狠毒,打殺人命,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當時正值順治皇帝駕崩,一衆文人借此機會去哭廟。何謂哭廟?這是蘇州一帶的習俗,當官府有不法之事,老百姓求告無門時,文人們就組團去文廟向孔夫子哭訴。明朝時期,這種大規模的哭廟,官府一般都會予以重視,但是到了清朝,情況就變了,官府把哭廟的文人全部抓了起來。

金聖歎雖然沒有到現場,但是他寫了一篇《哭廟文》,是以也被官府當做主犯抓了起來。很快判決就下來了,所有主犯被以“搖動人心倡亂,殊于國法之罪”判了死刑,秋後問斬。

坐牢的日子煎熬又無聊,一日金聖歎忽發奇想,喊來獄卒,煩他給家人捎去一封家書,說是臨終遺願。獄卒很好奇他的遺願是什麼,背地裡拆開了他的信。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信中寫到:

“字付大兒看,豆幹與花生同食有核桃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

獄卒笑罵:“老東西,死到臨頭還占人便宜。”

很快行刑的日子到了,刑場上陰風陣陣,犯人們早已魂不附體,瑟瑟戰栗,唯有金聖歎談笑自若。他召來劊子手:

“跟你商量個事,一會兒先砍我的頭,可否?”

劊子手嘲諷道:

“你已經死到臨頭了,有什麼權利跟我談條件?”

金聖歎一笑說:

“那好辦,我的耳朵裡塞了兩張銀票,你先砍我,到時銀票就是你的了。”

劊子手再不多話,手起刀落,金聖歎的人頭滾落在地,耳中真的掉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拆開一看,一個紙團上寫着“好”字,一個紙團上寫着“疼”字。雖然金聖歎面對生死毫無懼色,然而含冤而死,真的很疼,太疼了。

在哭廟案中,與金聖歎一起被砍頭的共有十二人,名字都被記錄了下來,其實他們都是籍籍無名之輩,之是以能在史上留名,皆是因為那個與他們共赴法場的金聖歎。

金聖歎因其對于文學作品獨特的點評模式,使得當時的文人大開眼界,被稱為中國白話文革新的先驅者,進而墊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死也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損失。

又作又狂的金聖歎,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村上春樹說:“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隻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那就盡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别人怎麼說與你無關。”

金聖歎的一生,正是如此。他願意讀水浒、讀西廂,那就去讀;他不想入仕途,就交上一份惡搞的答卷;他想死得不痛苦,就去戲耍劊子手……

他恣意而為,雖然貧窮但很充實;雖然沒有入仕,卻不攀附權貴;永遠活的灑脫,永遠過的快哉。

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