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作者:福道堂

一直以來,都深深被老師創作于09年的這把全手薄胎壺《三足鼎》深深打動着。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壺以鼎為造型,曆史感和文化積澱不言而喻,更有吉祥如意的祈福之意,同時也傳達出了作者内心最為真摯的祝福,如此古樸優雅,氣韻生動的作品足夠讓人尋味。整體造型似有古韻的仙家氣韻,宛若祥雲飄飛,鶴鳴于天,縷縷檀香沁人心脾,壺嘴和壺把左右相對,壺嘴出水有力,筆挺開闊,底落三足,集古代銅爐鼎之韻味,整體的氣韻便更加厚重古樸。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王耕蘭老師一直都是一位實力派的做壺老師,真正的大國工匠,為人低調有内涵的她,從不給自己做過多的宣傳,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壺之中,《三足鼎》是一件加入了薄胎工藝的作品,整壺給人一種“在手疑無物,定睛似有神”之感,資深壺友可嘗試一番。

  大家常用“薄如蟬翼,輕似浮雲”來描述薄胎紫砂壺。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所謂的薄胎就是指在打泥片時打得比一般壺要薄,這雖然不算是一種工藝,卻是是一種制壺的技法,可以展現作者功力的深厚程度。薄胎壺雖然看起來與普通紫砂壺毫無差別,它們的造型同樣沉穩厚重,但是上手卻很輕,可以印證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同時薄胎壺給人一種“薄如蟬翼,輕若綢紗”之感。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藝人将其運用在紫砂制壺工藝之中,傳世作品雖不多,卻開創性地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

  由于胎薄,成型難,燒制時受熱不均而易燒裂,因而薄胎壺對技術純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壺,并非易事。

  作為一種實用器皿,這巧奪天工的薄胎壺要更多地照顧到“觀賞”和“實用”的雙重要求。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紫砂壺兼具實用與美觀性的特征就要求在制作時要有很高的制作技藝。但是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部分超薄胎,用滾水泡茶或者澆灌有可能會裂開,在北方冬天使用薄胎壺飲茶時必須要先溫一下壺,避免冷遇上極熱,而使壺炸裂。

  薄胎紫砂壺的養用跟普通紫砂壺一樣,也怕油膩,每次泡完茶也要記得擦拭幹淨,放在通風處。薄胎紫砂壺由于胎壁較薄,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如遇到磕碰,壺比較容易“受傷”。

  王耕蘭(耕藍)

  1967年生于陶都宜興,2014年高工,2015年首屆“景舟杯”優秀獎得主。1983年進廠,師從壺藝泰鬥顧景舟高徒進階工藝美術師吳群祥,後又得潘持平、周尊嚴、葛陶中等老師的指點。

創作于09年的全手薄胎壺《三足鼎》

  作品多次獲獎,連續3、4、5、6屆中國博覽會銀獎、銅獎。擅長全手工制作,尤以光素器見長,造型簡潔明快,線條剛柔相濟,工藝精巧,頗其師風韻。在工法上心追手摹,掌握顧老遺韻,不以追金制工,全心追求紫砂藝術更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