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文丨柯察金 編丨Amanda

之前聽聞7位獨立導演做了“中國首部原創繪本動畫電影”,一開始時,外灘君其實未抱太高期待——啥?中國首部?原創?繪本動畫?

然而随着片尾曲徐徐響起、影院燈光重新點亮,外灘君久違地有種“怦然”之感。驚喜實在來得太突然——真是好長時間沒看到這麼讓人舒心又感動的作品了。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影片《向着明亮那方》海報

從畫面到音樂、從故事到立意,《向着明亮那方》都堪稱藝術品。

且由于是繪本藝術風格,全程的觀感都很溫潤、舒服,畫面跟随藝術家的一筆一觸唯美流動,可謂“融了眼睛又化了心”。

電影所甄選的繪本,風格各異,美得不同:或水墨,或水彩,或剪紙定格,或手繪二維,既有現代,又有古典……多樣形式與故事意境完美契合,給人帶來視覺上和心靈上的雙重享受。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尤其是對小觀衆來說,能夠在一個影片内領略到如此豐富的美術風格,不啻為一次絕佳的美育體驗。

更何況,本片非常像是一座“橋梁”。

怎麼說呢?它既在時間上勾連今昔,讓成年人從中也能找回自己的童年與童心;又在心靈上溝通親子,使家長得以用平等的視角了解孩子、守護孩子。

全片安靜、克制,不過分煽情,也不講大道理,卻魔力般地與觀衆情感共鳴、心意相通。

不吵鬧、不說教,隻似螢蟲般發光、恰如篝火般溫暖——虎年将至,外灘君誠意推薦這部電影給所有的小朋友們,也送給所有的大朋友們。

了解與尊重:

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

7位繪本作家、7位獨立導演,他們在表現手法上當然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都是從孩子的視角出發。

孩子的視角是什麼樣的?

盡管所有成人都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但是随着生活的浪花卷啊卷,大概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童年之味了。然而寶貴的是,《向着明亮那方》保留了童心的純粹與童趣的純真。

幾位藝術家和導演們,都在此方面達成了共識——正如國内一流的繪本藝術家熊亮先生所講:“兒童是不帶着先入為主的經驗來看待世界的”。

既然如此,我們怎麼了解與尊重孩子?首先,便是得學會“孩子的文法”。說來慚愧,外灘君在欣賞影片的第二個單元《螢火蟲女孩》時,就險些遇到了“文法不通”的難題。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螢火蟲女孩》劇照

畫面很美好,賞心悅目,森林裡靜悄悄,到處飛着螢火蟲,司機師傅行着夜路,突然車抛錨了,他下車檢查,忽然一個渾身發着光的小女孩出現……

說真的,剛開始看這一段的時候,不免擔心孩子觀看過程中是不是會害怕——深夜、密林,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個女孩?她是誰?是靈魂麼?

可事實上,這樣想有些多慮,瞅了一眼坐在旁邊的小觀衆們,他們居然一臉淡然。

故事繼續,原來,是森林裡的的各種生靈趕過來,給即将退休的司機伯伯舉辦送别會——伯伯是個善良的人,特别關照森林裡的小動物們,有次還專門幫助熊媽媽運送苞米,所有的動物們都很感謝他。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整個森林的動物都歡送伯伯

看,大人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文法”,就會發生這樣的“shock”(訝異)——反倒是小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場景,絲毫不會感到“細思極恐”。

森林、發光的女孩、說人話的動物、會做餡餅的熊……這些都很正常好嘛?它們正是小朋友們所習慣的“文法”。

記得國外有本繪本,把監督孩子睡覺的爸爸畫成巨大的怪獸——在大人眼裡看來這太奇怪了,但恰恰符合了孩子的思考方式,因而在小朋友中大受歡迎。

幼年有幼年的“真”,那是童心之真、天性之真。一如冰心在《繁星 春水》中寫,“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孩子眼裡沒有邏輯的牽絆,也是以更加地天馬行空、天真爛漫。

大人習慣于将任何問題想複雜:故事背後尋找隐喻,隐喻背後尋找另一個隐喻。可這是成人世界的“文法”。這種文法當然有很多用處和好處,但也恰是一把童心的鎖。

成年後的人,多多少少都被鎖住了,于是就與孩子之間産生了“鴻溝”。然而如果暫時放棄掉那些所謂的邏輯,我們會發現,孩子眼裡的世界有趣極了、親子間的隔閡也少一些了。

在《小兔的問題》單元中,小兔子便是個喜歡奇思妙想的孩子,她覺得有很多事情都很奇怪,比如為什麼花兒會自己打開,為什麼毛毛蟲會變成蝴蝶,為什麼蛋殼裡會跑出小雞?……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小兔的問題》劇照

小兔不但自己琢磨,還愛提問,像極了現實中那些“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而小兔的媽媽,則不厭其煩,很珍視女兒的每一個問題。

比如一次午餐,小兔(XT)和媽媽(M)便有這樣一場“喋喋不休”的對話:

XT:媽媽,你的耳朵長長的。

M:因為那樣,媽媽就能聽到小兔從遠處傳來的消息。

XT:我去那麼遠,媽媽會不會不認識我了?

M:我的鼻子很靈的,不管你變成什麼樣,一聞就知道你是我的小兔子。

XT:媽媽,我想你了怎麼辦?

M:我的腿跑得快,一會就能跑去看你了。

XT:可是我不想去那麼遠的地方,我不想離開媽媽,我還是不要長大了。

M:傻孩子,每個人都會長大的。

XT:為什麼要有大兔子?

M:有了大兔子,才會有小兔子。

XT:就算我長大了,也會一直和你在一起。

M:你長大了,就不會這麼想啦。

兔媽媽耐心地回答了小兔子的每一個問題,而且答案之中,還飽含了憐愛。這樣的對話有意思麼?好像也沒啥意思,然而看完後就是覺得格外溫暖。

就是這麼聽起來有些“幼稚”的談話,一旦擁有過,便會令人回味一生;相反,有的人一生也不曾擁有過,心也就缺了一塊,總在某個時候隐隐發痛……

以另一種方式講述災難

影片的第三個單元叫《小火車》,在7個繪本中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特殊的題材——災難。

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世界本就存在各種風險,将孩子永遠隔離在黑暗外,終歸是無濟于事的。那麼,如何跟孩子講述“沉重”,便是個值得考究的事。

可以說,本片在此方面做了難得的探索。

《小火車》将現實與幻想融合在一起,虛虛實實。不過還是那句話,請先忘記掉成人的那套邏輯。

故事的開頭是一家三口人“變身”小火車,孩子是車頭,媽媽是中間車廂,爸爸在後節車廂——“轟隆隆”、“嗚嗚嗚”,火車在家裡開過,以地闆為軌道,以窗戶為站台。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小火車》劇照

孩子顯然是個“火車迷”,爸爸媽媽也很配合,甘願陪着他玩兒。直到夜晚,爸爸還在跟兒子用手指比劃火車,在幻想的軌道上“行駛”。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天亮了,遠處傳來一聲汽笛聲——“是真正的火車要經過了吧!”孩子歡呼起來,他請求爸爸媽媽再次駕駛“小火車”,一起去看真家夥。

于是“小火車”開動了,他們穿過街道,翻過山、越過嶺、通過隧道……随着一陣白光亮起,畫面一轉:

被壓在巨石闆下的孩子微微睜開眼睛,耳邊似乎響起父母親的呼喚:“娃呀,前面的路還是要靠你個人走,但是如果你有需要,爸爸媽媽就會在你身後……”

此時,導演才揭示出了故事的真相——窩在火車頭的男孩,之是以一直沒有站立的鏡頭,是因為失去了雙腿,而他的家鄉則剛剛曆經了一場特大級的地震。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故事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哭喊,也沒有一處災難場景,但要表達的東西卻展現得明明白白。這種手法,實在巧妙、進階。影片中,男孩失掉了家鄉、親人與雙腿,卻被守護住了夢與希望。

想起以前請教過生命教育領域的專家,外灘君提問,到底該如何跟孩子表述“死亡”這一概念,得到的回答大概是:解釋陰影最好的辦法,是打出一道光。

而這,似乎也是本片給出的答案。

該給孩子講怎樣的故事?

《小火車》放完後,驚喜還沒有結束——本片的一個重要特質随着其它故事逐漸顯露出來,那就是“刻畫現實”。

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部優秀的作品,到底該帶給孩子怎樣的故事?

對于人類來說,故事是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養料。不論是描繪城堡、王國,還是講述深山、老廟,故事一旦被說出來,就自然地生發奇迹,成為孩子内心土壤的一部分,正如著名央視主持人“凱叔”說,故事可是有“魔力”的。

面向孩子的文藝作品,“幻想”類、“寓言”類居多,本片中的《小兔的問題》、《螢火蟲女孩》,也正是屬于此範疇。

放到《小火車》,本片已經在接觸現實類題材——而後面的《蒯老伯的糖水鋪》、《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以及《翼娃子的星期天》,則完完全全是在寫實,展現普通人的生活,接地氣到讓人有些驚訝。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蒯老伯的糖水鋪》劇照

不是說“幻想”類作品不好,全世界的小孩乃至大人都愛天馬行空的想象故事。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每年一籮筐、一籮筐生産的影視作品中,值得回味的故事能有多少?甚至連口碑不錯的迪士尼影片,故事表現也是愈發乏力、佳作難尋。

問題出在哪裡?這個世界的故事,難道枯竭了麼?

看完《向着明亮那方》後,外灘君忽然覺得,可能症結就在于流水線生産出來的故事少了顆“真心”。

如果沒有真切的生活體驗、缺乏敏銳的感受力,即便是再怎麼高明的編撰者,生産的東西也難以打動人。

而本片之優秀,展現最深的,正在一個“真誠”上。

就拿《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來說吧,導演劉毛甯,同時也是原著繪本的作家。

他講了一個特簡單的故事:小時候住在河南農村裡,和生病的、坐在鐵皮櫃輪椅上外婆生活在一起。

兒時的他嫌外婆身上有味道,還偷走她放在鐵皮櫃裡的零錢,成年後的他每每回想起來都很後悔……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電影裡,劉毛甯以自述的方式做旁白,我們随便看幾段台詞,看看他是如何表達的:

我對外婆的記憶總是伴随着腌蘿蔔菜的味道,外公總是嫌外婆花椒料放的太多,外婆說隻有那樣才更入味。

……

後來我又拿過幾次外婆的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外婆坐在房間,裝錢的手絹鋪在腿上,嘴裡好像默數着張數。我站在門後看着外婆數完錢,又把它包了起來,放回原來的位置,然後回到了平時的模樣,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我一直在想,或許外婆已經不記得那裡藏有多少錢了。

媽媽整理外婆的遺物,輪椅又從大舅家運了回來,打開櫃子後,沒有想到裡面竟能容下如此多的東西,那個手絹包裹的錢依然放在原來的位置。在藍色的鐵皮輪椅中,仿佛裝滿了她的整個人生。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導演在講故事的時候很平靜,但隻通過這些文本就可以看出,他的情感表達全部來自内心最深處,他的所寫所畫全都源自生活的點滴——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很多觀衆看了他這一部分,眼淚當場繃不住。

再看《翼娃子的星期天》,它甚至沒講到什麼情節,隻不過是“翼娃子”跟着在城裡開小飯館的父母,日常的一天而已。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翼娃子”在作文裡寫:“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媽媽和我。我的爸爸很強壯,他騎電動車的時候很威風;我的媽媽很漂亮,她說話像唱歌。同學們說我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那是因為我身上總有一股油煙……”

說真的,一個好的故事,不一定要有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構思。《向着明亮那方》做到了講“真誠”的故事,也鼓勵孩子們表達真實。

後 記

電影後面都有彩蛋,文章結尾也送大家一個彩蛋吧——提一下片名“向着明亮那方”的由來,它原本其實是一首詩。作者金子美玲,是活躍于上世紀20年代的日本詩人。

周末最驚喜的一部親子電影:了解孩子,先從回應自己的童心開始

金子美玲(1903年-1930年)

然而寫出如此詩句的金子美玲,可謂一生悲慘: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後來又被丈夫虐待并抛棄……1930年,年僅27歲的詩人自殺身亡,其作品一度被世人遺忘。

1984年,金子美鈴生前留下的三本手抄童謠詩集出版,震撼了日本文學界,大詩人西條八十稱她為“童謠詩的彗星”。

世人驚奇地發現,這麼一個命途多舛的女子,筆下居然全是清新自然、溫暖美好,沒有半句陰暗與怨憤。

本片的片尾曲,歌詞也正取自金子美鈴的詩句:

哪怕燒焦了翅膀,

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

夜裡的飛蟲啊。

向着明亮那方

如此的詩人,如此的靈魂。電影緻敬金子美鈴,也算是不負其名。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國小生的核心素養優質線上課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