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将走向何處?

未來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将走向何處?

受去年缺芯問題影響,人們對今年汽車晶片的供應情況備加關注。近日,知名研究機構ICInsights釋出了最新汽車晶片市場分析。IC Insights提供的資訊顯示,2021年全球汽車晶片的出貨量達到524億顆。與2020年相比,2021年全球汽車行業的晶片出貨量增長了30%,,遠高于去年全球晶片出貨總量22%的增幅。那麼,今年汽車晶片的供需走勢将會如何發展?

供需情況顯著改善

2021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缺芯潮,給衆多産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多家車企因缺芯而不得不陷入停産。據了解,福特汽車去年減少了約 125萬輛的銷量。大衆汽車比計劃産量少了115萬輛,通用和豐田減産了110萬輛,而Stellantis減少了約100萬輛。

在中國市場,晶片供應短缺的趨勢正在逐漸緩和,記者從工業和資訊化部獲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汽車晶片保供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表現在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大陸汽車月度産銷量出現了恢複向好态勢:2021年全年大陸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4%和3.8%,今年1月份,大陸汽車産銷分别完成了242.2萬輛和253.1萬輛,同比分别增長了1.4%和0.9%。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市場汽車晶片供應短缺情況雖然已在逐漸緩解,但相對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需求和排産計劃來看,目前仍然還有一定的缺口,此外,老技術型号産品或将面臨供應緊張的局面。

在全球市場層面,随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汽車晶片市場需求将不斷增長,2022年全球汽車晶片依然會保持緊缺狀态,隻是由大規模全面缺芯演變為了結構性缺芯,大大小小的汽車制造商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缺芯帶來的影響。

此外,兆易創新産品市場總監金光一認為,随着新增産能的釋放,供需緊張将顯著改善。

然而,而受限于産能配置,企業一般會擴産新技術産能,或造成一些技術較老的産品型号将面臨供應緊張局面,同時成本也會提高。

市場供需不平衡

盡管如今缺芯的情況已有所好轉,但仍有一些潛在風險,或将對未來汽車晶片市場造成很大沖擊,而囤貨引起的市場供需不平衡便是其一。

近兩年由于市場上晶片短缺,出現了很多人為囤貨或故意擡高價格的情況,影響到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據多家車企回報,有些晶片價格普遍上漲了5倍到20倍。盡管如此,依然“一芯難求”。是以,汽車晶片市場哄擡炒作、囤貨等現象,加劇了“晶片荒”對汽車産業鍊的沖擊。

因缺芯而引發的囤貨現象,有導緻市場供需不平衡的風險,造成市場供需沖突擴大。芯謀研究總監王笑龍認為,由于車用MCU等相關晶片商業周期長,短時間内疊代速度并不會很快,是以一些商家為了能擴大盈利,會選擇囤貨。然而,這會導緻市場缺貨時,加劇缺貨,在市場過剩時,放大過剩。

“如今,仍有大量汽車晶片囤積,而商家會等待一個臨界點,将産能進行釋放,然而,當這些被囤積的晶片被大量放出來之時,對于市場的沖擊将會相當之大,這也是未來的一個潛在風險。”王笑龍說。

擴産難解近憂

為緩解缺芯帶來的困擾,各大晶片廠商仍在加大自己的産能擴充。Gartner預估,2021年全球晶片制造業資本支出将達到 1460 億美元,較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則增長約 50%。但是,一味地擴充産能,也并非長久發展之計,此外,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擴産很難在短時間内見到成效,此外,擴充産能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難以在短時間内實作。

據了解,建造一個半導體制造廠或晶圓廠/代工廠,需要耗資100億至200億美元,且需要3至5年才能建成。此外,建立一條産線需要諸多技術人才的加持。以一個月産能4萬片的12英寸晶圓廠為例,其中總監及以上崗位需要30人左右,培養周期在15年以上;總監以下的部門經理需要近百名,培養周期在10年左右;骨幹工程師需要350人左右,至少需要3至7年培養時間;初級工程師需要630人左右,需要2年左右培養。可見,新的晶圓廠最需要的是人才力量的托舉。

合作才是長久之計

若想有效應對缺芯問題,以及囤貨帶來的市場不穩定的情況,擴充産能隻是解決問題的一方面。劉吉平認為,晶片廠商除了擴充産能以外,還需要深耕技術,而不是在晶片爆缺暴漲之時臨時抱佛腳。此外,晶片廠商需要與汽車廠有更加緊密的合作,深入綁定,才可達成長期合作共赢。

如今已經開始有大批量整車廠選擇直接與晶片廠商進行合作,而整車廠的管理模式也由線性管理模式向多線并行管理模式的轉變:汽車廠商與晶片廠商直接合作,意味着汽車廠商對供應鍊的管理模式将更加下沉,對每一級供應商都将進行管理,形成多線條的并行管理模式。

例如,寶馬汽車與德國晶片制造商IINOVA、美國晶片制造商格芯簽訂了一項長期晶片供應協定,以保證每年“幾百萬”枚晶片的供應。美國通用汽車也表示,将與七家半導體公司在北美共同開發晶片,以解決全球晶片短缺問題。

“缺芯問題确實給了很多半導體企業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也讓許多之前默默無聞的中小型晶片企業,得到了整車廠的賞識。但是,能否抓住這些機會,并形成長期的合作,需要考驗晶片廠的‘硬本領’,要加強技術的深耕,拓展更深層的合作機會,而不僅僅隻是吃缺芯潮的紅利。”王笑龍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