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古有子期伯牙《高山流水》,琴台遇知音。

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妻和睦,溫馨幸福。

早在春秋時期,琴師鼓琴能引來百鳥争鳴,百獸齊賀。

古人對音律的認識和感覺達到了我們想象不到的程度。

在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史上,音律占據了一個什麼位置?琴、瑟等古代樂器又有哪些故事呢?下面小編來聊聊古時的音樂。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曾經出土了160件骨哨。

原始人吹奏這些骨哨引來飛鳥,然後射殺。

也就是說,早在7000多年前,人們已經懂得識别并利用音律了。

在河南也發現了原始人用鷹翅膀上比較粗的骨頭制成的音階發聲器。

它是古代有名的吹奏樂器——笛、箫的前身。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如今,區分笛箫有一種通俗的說法是:橫吹笛豎吹箫。

但是在古代,特别是漢代以前,笛箫是不分彼此的。

當漢代張骞出使西域,帶回來的笛子是橫吹的。

之後,原來豎吹的樂器就稱作箫。

此時的笛和箫在聲音上已經有了明顯差別。

笛聲是清脆的,好似晨間歡快的鳥鳴;箫聲則是悠揚的,仿佛月夜無影的清風。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若兩者合奏,産生的天籁如步入仙境,使人心曠神怡。

大陸古代樂器品種繁多,除了笛箫,最著名的要數琴。

琴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在原始社會,人們發明弓箭作為狩獵工具,久而久之,發現了弓弦牽拉的時候會發出聲音。

于是,弓弦成了琴的始祖。

在大陸長達5000千年文明發展史中,春秋戰國時期是“軸心時代”。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這一時期不僅湧現了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等。

在音樂方面也出現了極大的繁榮,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琴技上。

據《史記·十過》記載:“師曠鼓琴,通乎神明。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

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晉稽康的《廣陵散》,等脍炙人口的千古絕唱都是産生于這一時期。

《風俗通》上把七弦琴列為十大樂器之首。

贊美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晔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

時至東漢,人們對琴有了深入的研究。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據東漢王充所著《論衡》記載:“天将雨,琴弦緩。”

意思是,當要下雨、空氣潮濕時,弦線因吸入水分而變長,琴聲則會發生變化。

在大陸出土的東漢末年的古琴上,發現鑲嵌有十三個用螺钿做成的小圓星。

它們是幹什麼用的呢?

據專家考證,這些都是用來标記古琴上“泛音”位置的“徽”。

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實體學上泛音以及音樂學上和聲的知識已經有很深入的了解。

古人琴聲能引來飛鳥起舞?這幾件古代樂器,真不是“吹”的

發展到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對古琴的傳聲性從實體學角度作出了詳細闡述,提出“一律有七音”的著名觀點。

小編寫到這裡,不得不深深佩服古人豐富的智慧、贊歎大陸悠久的曆史文化。

大陸古代樂器,和西方傳入的鋼琴、大小提琴等新樂器相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當中西文化合璧,所有樂器奏響于金色維也納大廳,猶如譜寫從古至今文化交彙的詩篇。

其璀璨壯麗讓全人類為之震撼!

【參考資料:《史記·十過》《論衡》《風俗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