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片價格暴漲超百倍,新能源車企掀漲價潮!行業“缺芯”何時了

每經記者:孫桐桐 每經編輯:孫磊

持續兩年之久的“缺芯”陰雲仍籠罩着汽車行業,由此引發的晶片價格暴漲令人瞠目結舌。

“意法半導體生産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核心晶片STL9369在一年的時間裡,價格從20元左右漲到了2800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賽格電子市場商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晶片等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令不少新能源車企成本壓力陡增。今年初以來,多家車企已開始上調旗下産品價格。例如,一汽-大衆的兩款新能源車均價将上漲5200元,小鵬汽車産品價格上漲超過4000元,蔚來汽車公布的産品最新售價相比去年也有一定上漲。就連銷量不俗的特斯拉日前也将國産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長續航、高性能版車型價格均上調了1萬元。

“調價主要是生産成本上漲,晶片、動力電池等材料都在漲價,未來車價還會不會漲也很難說。”上海一位特斯拉銷售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缺貨+炒作”令晶片價格飛漲

據記者了解,目前汽車産業短缺的晶片種類主要包括主要晶片MCU+功率類的電源晶片、驅動晶片,其次是信号鍊CAN/LIN等通信晶片。因嚴重短缺,目前大部分汽車晶片的價格都在上漲,其中價格漲幅小的也翻了幾倍。

晶片價格暴漲超百倍,新能源車企掀漲價潮!行業“缺芯”何時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晶片從原廠出來的價格漲幅不會非常誇張,比如說原來賣一塊錢的晶片,原廠出去最多也就漲個50%,現在我們國内所看到的這種價格暴漲問題大多數是炒起來的,代理商、經銷商等人為因素很多。”一位頭部外資汽車半導體公司技術專家向記者透露。

作為晶片的上遊供應商,多家半導體公司受制于晶圓、封裝等上遊成本上漲而上調了産品價格。例如,英飛淩向經銷商釋出通知稱,半導體産能供需失衡将貫穿2022年全年,成本結構上漲影響下,公司已無法再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該函被市場解讀為,英飛淩将提升産品價格。

“我們公司半導體的出廠價格從今年年初才開始漲,漲了16%,之前都沒漲過,都是按照以前的價格在出貨,但是外面市場的就不一定了,市場上拿到的價格跟我們出貨的價格可能差個七八倍。”上述技術專家表示,半導體廠家漲價的幅度估計在20%~30%,一般不會太離譜,價格暴漲上百倍的肯定是被人為炒起來的。

經過代理商、經銷商的一番囤貨炒作,晶片的價格可能暴漲幾倍甚至幾十倍。盡管如此,仍有一些整車廠被迫在市場上尋求“天價”晶片。

例如,類似上述價格暴漲140倍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核心晶片,它是車輛出廠的必需産品,如果車企拿不到廠家的貨,車輛就無法下線售賣。相對于一輛整車的價格,車企還是願意承擔2800元的晶片成本。但多數零部件廠商或許沒辦法吸收這樣的“天價”成本。

“采購晶片的成本确實上漲了,但我們也不會去市場上買一些炒作的晶片,因為有很大的風險,市場上很多晶片的管道不正,來路不明,有可能是儲存時間太長的,或者是舊車上拆解下來的,如果裝在汽車類産品上,風險太大,尤其是我們公司做的是制動系統,是以不會去購買炒作的晶片。”蘇州海之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全慧向記者表示。

在張全慧看來,公司能夠接受一定量的漲價,比如10%~20%的漲幅。但市場上很多漲了幾十倍的晶片,沒有必要去買。“我們不會與這些公司合作,有理性的公司都會通過正常管道采購,不會用這種方法謀取暴利。”張全慧說。

有晶片品種出貨周期達18個月

實際上,自2020年以來,全球汽車行業就一直受晶片短缺困擾。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的資料,由于汽車晶片供應短缺,2021年全球減産汽車1131萬輛,降幅達14.6%,其中中國市場2021年全年減産214.8萬輛。據AFS最新預判,由于晶片短缺,全球汽車制造商2022年或減産逾100萬輛。

晶片價格暴漲超百倍,新能源車企掀漲價潮!行業“缺芯”何時了

總體來看,晶片供應主要受到兩次沖擊:第一階段是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加上自然災害影響,晶片供應能力嚴重受制;第二階段是2021年三季度,多國疫情出現反複,以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晶片供應國受疫情影響,晶片出貨速度放緩,“缺芯”再添陰霾。

“第一階段短缺是因為新冠疫情,那些半導體公司對行情的預期悲觀做了一些縮産。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一樣,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猛增,平闆電腦、手機、智能家居等産品銷量一路上漲,導緻半導體上遊的晶圓、封裝廠産能都非常吃緊,汽車晶片也開始緊張了。第二階段,歐洲疫情非常嚴重,而MCU晶片主要是幾家外資企業在做,疫情導緻他們的工廠受到很大限制,進而對産能影響非常大。”上述技術專家表示。

受種種因素沖擊後,晶片的出貨周期也較疫情之前延長很多。“出貨周期都會延長,我們公司約延長了50%~100%,很多公司甚至連傳遞期都給不出來。”上述技術專家表示。

“從晶片廠商拿貨正常情況下是6個月,現在已經延長到了12個月,甚至有些品種會到18個月。”張全慧透露。

此外,由于汽車行業對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極為嚴苛的考量,從零部件供應商到整車廠,其品質管控也是非常嚴格的。而汽車晶片的供應鍊很長且十分穩固,短期内想要做出調整難度很大。

“我們對上遊晶圓廠、封裝廠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比如某個産品在生産過程中就指定了隻有兩家晶圓廠、三家封裝廠可以做。如果要切換其他廠商,是需要和終端廠商來統一協商的,這個流程非常長。例如,前段時間馬來西亞受疫情影響,封裝工廠停産影響非常大,也沒有辦法從其他地方将産能補上來,供應鍊很難去調整。”上述技術專家說。

車企被迫“減配”

“因為‘缺芯’,很多車企都出現了個别配件無法安裝的情況。但不少消費者急需用車,車企也不會因為個别配件缺失而主動降銷量,最佳選擇就是車企先向消費者傳遞車輛,等晶片充足後,再将配件安裝上。”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為了不影響銷量,不少車企制定了應急生産政策,包括調整生産優先次序、從晶片制造商處直接購買晶片、改變和調整汽車配置,甚至嘗試如何在缺少零部件的情況下生産汽車等。

晶片價格暴漲超百倍,新能源車企掀漲價潮!行業“缺芯”何時了

記者了解到,戴姆勒、大衆商用車、特斯拉都曾公開表示因為“缺芯”不能保證為新車提供全線配置,進而設計了新的控制單元或更改了軟體系統。

也有車企被迫選擇“減配”,開始減少晶片的使用量。例如,通用汽車表示會暫時放棄座椅加熱功能;寶馬曾宣布取消多款車型的中央資訊顯示屏的觸摸功能,消費者可以使用iDrive和語音助手對車輛進行控制。

在“缺芯”的持續困擾下,車企部分車型停産、減産、延遲傳遞的消息也頻繁傳來。3月10日,廣汽傳祺稱,全球晶片短缺對旗下M8以及影豹車型的生産和傳遞造成了一定影響。其中,M8車型晶片供應有所好轉,逐漸恢複正常,影豹銷量下滑則是主要受到采埃孚DP-EPS轉向系統晶片供應短缺的影響。

此外,深受“缺芯”困擾的還有長城汽車。根據最新銷量資料,2月,長城汽車銷售新車約7.08萬輛,同比下滑20.5%。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生産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供應不足的影響。據悉,博世是長城汽車主力車型ESP配置的獨家供貨商。

“目前,長城汽車正主動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包括加速晶片産業布局、強化零部件領域體系力建設、擴大全球采購等,力争快速解決傳遞問題,3月份供應緊張情況會有好轉。”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告訴記者。

實際上,面對“缺芯”影響,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積極采取對策,為穩定生産和銷量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例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在供應端,我們堅持‘搶、逼、拉’拼搶資源。” 具體而言,長安汽車短期提前識别零部件産能風險,與供應商簽訂保供協定,立足商務、制造、技術三條業務主線,通過“産能建設提升+備庫”的方式,全力以赴拼搶物資;中長期來看,要建立戰略采購供應商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長期保供政策,從設計、采購源頭規避供應風險。

國産晶片替代有望5年後實作

從産業鍊來看,大陸汽車産銷量在全球市場的市占率約為33%,但汽車半導體等零部件卻主要依賴海外供應商,中國汽車半導體産值在全球份額中占比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占比超過80%至90%。是以,不少業内人士開始呼籲推動汽車晶片國産化,加速國産晶片對外資晶片的替代。

晶片價格暴漲超百倍,新能源車企掀漲價潮!行業“缺芯”何時了

“‘缺芯’困境對于我們的研發政策會有一定影響。以前車規級晶片幾乎是被外資公司壟斷,我們一般不考慮國産晶片,但現在在一些應用環節、功能件、甚至一些關鍵的零部件上,我們也會考慮用國産晶片作為技術儲備,這也是對國産晶片公司的一大利好。”張全慧表示。

盡管技術難度不如自動駕駛晶片,MCU晶片國産化短期内也難以實作。“從長遠來看,國産車規級晶片有機會趕超,但需要時間去打磨。晶圓、封裝、測試這些環節仍然需要依靠國外的供應商,國内技術還無法達到,例如做自動駕駛晶片的地平線,其晶圓也是由台積電來生産。要想将完整的晶片産業鍊全部國産化,還需要很長時間。”上述技術專家告訴記者,國産晶片要在整車上不斷測試疊代,基本上需要做個兩三代産品之後才能穩定,是以,他認為5年後會有一些較為成熟的國内車規級晶片問世,短期内國産晶片仍無法彌補“芯荒”問題。

張全慧認為,“芯荒”之後,有大量國産晶片創業公司湧現出來,開始研發類似MCU這樣的關鍵性晶片,不過,現在還沒有到整車的實驗階段,仍然處于實驗室的驗證階段。張全慧判斷第一波國産晶片正式量産也要到2024年。

“‘缺芯’問題短期内難以緩解,預計到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會有較大改觀。”張全慧說。

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則認為,2022年的晶片供應仍将無法滿足主機廠的所有需求,今年的汽車産量仍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晶片的供應量。不過,随着晶片廠商新的産能投放,晶片短缺的情況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得到緩解。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