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作者:李大郎Seanlee看電影

陳凱歌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拍《黃土地》時32歲,一路順利,40歲得了金棕榈,不知不覺之間跟普通人一樣起了貪嗔癡念之心。人最怕生妄念,妄念一起,什麼事都壞了,其實我想了想,你這一輩子隻不過拍了十幾部電影,有什麼了不起?”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陳凱歌

2014年2月,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道士下山》在河北香河開機。那一天是大年初五,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陳凱歌特意選在這一天,希望《道士下山》的開始就像春天的起源一樣,會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未來。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道士下山》

應該說,陳凱歌對于《道士下山》寄望很大。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道士下山》人物衆多

從故事角度講,《道士下山》改編自作家徐皓峰根據武林掌故和前人口傳創作的民國江湖傳奇。陳凱歌認為這部小說的結構是“一條蜈蚣的形狀”,蜈蚣的軀體就是王寶強飾演的小道士何安下,其他人就是蜈蚣的腳,小說裡,除了何安下,其他出場的人就像走過場,雖然密密麻麻有一堆,但幾頁之後就非死即失蹤,從此消失不見。對于《道士下山》這樣内容龐雜,涉獵衆多,人物繁複,線索多頭的“大部頭”,陳凱歌在電影中僅選取了其中的三段故事,而且還在這三段故事中加入了自己的再創作,使之成為一部整體寫意、局部寫實,蘊含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陳凱歌作品。做這些修改時,陳凱歌并未與原作者徐皓峰溝通,他說自己和徐皓峰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道士下山》隻是故事恰巧發生在民國

香河是《道士下山》劇組拍攝的第一站,光是搭建民國風情建築群就花了三個多月。尤其是服道化,甚至細緻到台燈、桌椅、錢币、帷帳、枕頭、櫃子等都極為考究,而且陳凱歌必須親自一一确認,看是否做舊,是否符合當時的大環境。但陳凱歌卻不認為《道士下山》是一部關于民國的電影,陳凱歌說“它(《道士下山》)的時間與曆史背景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隻是它的故事恰巧發生在民國,視覺上可能需要一些當時的特征而已,這部電影沒想要描寫什麼民國時代的人生百态。”陳凱歌覺得《道士下山》不能完全按照寫實的“年代戲”手法去拍,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陳凱歌自己“從沒看到過哪一部關于民國的電影真的把‘民國味道’給拍出來了。”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道士下山》展現了陳凱歌的電影美學

雖然如此,但顯然陳凱歌對于《道士下山》投入了自己很大的一份心力,作為一部中美合拍片,劇組的攝影、配樂、燈光、視效及特效團隊全部來自好萊塢及外方,整部電影拍攝周期達到了213天。在演員方面,陳凱歌也是費盡心思,之是以選擇王寶強,是因為陳凱歌覺得他有一雙“清澈的眼睛”,而且王寶強出身農村,很小就進了少林寺學武,和主人公何安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王寶強不無感慨地說:“陳凱歌導演的攝制組裡,它會讓你踏踏實實的,不去顧慮任何别的東西,也不會有任何的事情和意外影響你,就是讓你全心投入在角色中,這是一種享受。包括燈光、美術,你會很有(拍電影)的那種感覺。”選擇郭富城是因為他是四大天王中最會跳舞的一個,是亞洲舞王,身形動态極有美感,而且郭富城有天賦有才情,能夠很快就了解陳凱歌的要求。飾演玉珍的林志玲則說:“陳凱歌導演在原著小說的架構上,自己又做了很多對人物特寫的诠釋,我覺得包括玉珍、道甯(範偉飾)、道融(吳建豪飾)這一段三個人複雜的情欲糾葛的戲,以及每個人物的特色,導演都抓的非常準。”吳建豪曾經回憶自己第一次見陳凱歌,當時陳凱歌非常“不留情面”地說:“你這個人啊,一看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演員,而且自戀。”吳建豪聽完心裡就是一哆嗦,覺得自己一下子被看透了。

陳凱歌不光會挑演員,也會調教演員,每拍一條,他都要演員看一遍,有時候會看兩遍、三遍甚至更多,然後陳凱歌會告訴演員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不好在哪裡,為什麼不好,不好的地方改進點在哪裡,下次應該怎麼做,這是陳凱歌的工作方法,他認為這樣的工作方法既是對觀衆的尊重,也是對演員的尊重。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道士下山》海報

陳凱歌曾說:在我三十年前開始拍電影的時候,電影就是書籍,幫我活得更好,活得更有人樣。陳凱歌認為電影需要一種真性情,好的電影會有一口氣,這口氣就是“赤子之心”,陳凱歌解釋“赤子之心”就是天真,“一個電影當中若有天真,就是上了境界。”

《道士下山》:陳凱歌的“入世”與“下山”

陳凱歌作品《道士下山》

可惜的是,《道士下山》的三個故事中除了範偉主導的第一個故事,後兩個故事拍的邏輯混亂,尤其是對一些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來說,很多情節極為突兀,導緻整體評價不高,豆瓣評分隻有5.5分。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詹慶生曾評價影片:“陳凱歌試圖通過《道士下山》表達他對人生的了解,但回顧其個體經曆或許會發現,他的人生本身便是一個‘道士下山’的隐喻。他的一生為兩部影片所累,《霸王别姬》的巅峰,《無極》的深谷。他固有其藝術理想、才情和堅持,卻又渴望着市場和商業的成功,無法、無力拒絕時代的主流,在社會轉型的商業大潮的簇擁與裹挾之下,似被困在半山腰上的囚徒,進不得,退不能。出世與入世的沖突與糾結,對于陳凱歌而言,或許比道士何安下的下山更加耐人尋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