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設計模式(15)--Interpreter(解釋器模式)--行為型

解釋器模式是類的行為模式。給定一個語言之後,解釋器模式可以定義出其文法的一種表示,并同時提供一個解釋器。

作者QQ:1095737364    QQ群:123300273     歡迎加入!

1.模式定義:

    解釋器模式是類的行為模式。給定一個語言之後,解釋器模式可以定義出其文法的一種表示,并同時提供一個解釋器。用戶端可以使用這個解釋器來解釋這個語言中的句子。

2.模式特點:

      解釋器模式在實際的系統開發中使用的非常少,因為它會引起效率、性能以及維護等問題,一般在大中型的架構型項目能夠找到它的身影,比如一些資料分析工具、報表設計工具、科學計算工具等等,若你确實遇到“一種特定類型的問題發生的頻率足夠高”的情況,準備使用解釋器模式時,可以考慮一下Expression4J、MESP(Math Expression String Parser)、Jep等開源的解析工具包(這三個開源産品都可以百度、Google中搜尋到,請讀者自行查詢),功能都異常強大,而且非常容易使用,效率也還不錯,實作大多數的數學運算完全沒有問題

3.使用場景:

    (1)有一個簡單的文法規則,比如一個sql語句,如果我們需要根據sql語句進行rm轉換,就可以使用解釋器模式來對語句進行解釋。

    (2)一些重複發生的問題,比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但是公式每次都不同,有時是a+b-c*d,有時是a*b+c-d,等等等等個,公式千變萬化,但是都是由加減乘除四個非終結符來連接配接的,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解釋器模式。

    (3)當有一個語言需要解釋執行,并且可以将該語言中的句子表示為一個抽象文法樹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解釋器模式。

    (4)文法相對應該比較簡單,太複雜的文法不合适使用解釋器模式;

    (5)效率要求不是很高,對效率要求很高的情況下,不适合使用解釋器模式。

    (6)重複發生的問題可以使用解釋器模式,例如,多個應用伺服器,每天産生大量的日志,需要對日志檔案進行分析處理,由于各個伺服器的日志格式不同,但是資料要素是相同的,按照解釋器的說法就是終結符表達式都是相同的,但是非終結符表達式就需要制定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程式來一勞永逸地解決該問題。

4.模式實作:

 下面就以一個示意性的系統為例,讨論解釋器模式的結構。系統的結構圖如下所示:

設計模式(15)--Interpreter(解釋器模式)--行為型

模式所涉及的角色如下所示:

  (1)抽象表達式(Expression)角色:

    聲明一個所有的具體表達式角色都需要實作的抽象接口。這個接口主要是一個interpret()方法,稱做解釋操作。

  (2)終結符表達式(Terminal Expression)角色:

    實作了抽象表達式角色所要求的接口,主要是一個interpret()方法;文法中的每一個終結符都有一個具體終結表達式與之相對應。比如有一個簡單的公式R=R1+R2,在裡面R1和R2就是終結符,對應的解析R1和R2的解釋器就是終結符表達式。

  (3)非終結符表達式(Nonterminal Expression)角色:

    文法中的每一條規則都需要一個具體的非終結符表達式,非終結符表達式一般是文法中的運算符或者其他關鍵字,比如公式R=R1+R2中,“+"就是非終結符,解析“+”的解釋器就是一個非終結符表達式。

  (4)環境(Context)角色:

    這個角色的任務一般是用來存放文法中各個終結符所對應的具體值,比如R=R1+R2,我們給R1指派100,給R2指派200。這些資訊需要存放到環境角色中,很多情況下我們使用Map來充當環境角色就足夠了。 

    為了說明解釋器模式的實作辦法,這裡給出一個最簡單的文法和對應的解釋器模式的實作,這就是模拟Java語言中對布爾表達式進行操作和求值。

在這個語言中終結符是布爾變量,也就是常量true和false。非終結符表達式包含運算符and,or和not等布爾表達式。這個簡單的文法如下:

    Expression    ::= Constant | Variable | Or | And | Not

    And     ::=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Or     ::= Expression 'OR' Expression

    Not     ::= 'NOT' Expression

    Variable   ::= 任何辨別符

    Constant       ::= 'true' | 'false'

解釋器模式的結構圖如下所示:

  

設計模式(15)--Interpreter(解釋器模式)--行為型

源代碼

  [1]抽象表達式角色

public abstract class Expression {
    /**
     * 以環境為準,本方法解釋給定的任何一個表達式
     */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 檢驗兩個表達式在結構上是否相同
     */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 傳回表達式的hash code
     */
    public abstract int hashCode();
    /**
     * 将表達式轉換成字元串
     */
    public abstract String toString();
}      

  [2]一個Constant對象代表一個布爾常量

public class Constant extends Expression{    
    private boolean value;
    public Constant(boolean value){
        this.value = valu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obj != null && obj instanceof Constant){
            return this.value == ((Constant)obj).value;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toString().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return valu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ew Boolean(value).toString();
    }    
}      

  [3]一個Variable對象代表一個有名變量

public class Variable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Variabl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obj != null && obj instanceof Variable)
        {
            return this.name.equals(
                    ((Variable)obj).name);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toString().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return ctx.lookup(this);
    }
}      

  [4]代表邏輯“與”操作的And類,表示由兩個布爾表達式通過邏輯“與”操作給出一個新的布爾表達式的操作

public class And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left,right;
    
    public And(Expression left , Expression right){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obj != null && obj instanceof And)
        {
            return left.equals(((And)obj).left) &&
                right.equals(((And)obj).right);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toString().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return left.interpret(ctx) && right.interpret(ctx);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 + left.toString() + " AND " + right.toString() + ")";
    }
}      

  [5]代表邏輯“或”操作的Or類,代表由兩個布爾表達式通過邏輯“或”操作給出一個新的布爾表達式的操作

public class Or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left,right;
    public Or(Expression left , Expression right){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obj != null && obj instanceof Or)
        {
            return this.left.equals(((Or)obj).left) && this.right.equals(((Or)obj).right);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toString().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return left.interpret(ctx) || right.interpret(ctx);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 + left.toString() + " OR " + right.toString() + ")";
    }
}      

  [6]代表邏輯“非”操作的Not類,代表由一個布爾表達式通過邏輯“非”操作給出一個新的布爾表達式的操作

public class Not extend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exp;    
    public Not(Expression exp){
        this.exp = exp;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obj != null && obj instanceof Not)
        {
            return exp.equals(
                    ((Not)obj).exp);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this.toString().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Context ctx) {
        return !exp.interpret(ctx);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ot " + exp.toString() + ")";
    }
}      

  [7]環境(Context)類定義出從變量到布爾值的一個映射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Map<Variable,Boolean> map = new HashMap<Variable,Boolean>();  
    public void assign(Variable var , boolean value){
        map.put(var, new Boolean(value));
    }
    
    public boolean lookup(Variable var)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Boolean value = map.get(var);
        if(value == null){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return value.booleanValue();
    }
}      

  [8]用戶端類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tx = new Context();
        Variable x = new Variable("x");
        Variable y = new Variable("y");
        Constant c = new Constant(true);
        ctx.assign(x, false);
        ctx.assign(y, true);      
        Expression exp = new Or(new And(c,x) , new And(y,new Not(x)));
        System.out.println("x=" + x.interpret(ctx));
        System.out.println("y=" + y.interpret(ctx));
        System.out.println(exp.toString() + "=" + exp.interpret(ctx));
    }
}      

運作結果如下:

設計模式(15)--Interpreter(解釋器模式)--行為型

5.優缺點:

  (1)解釋器模式的優點

    [1]易于實作文法:在解釋器模式中,一條文法規則用一個解釋器對象來解釋執行,對于解釋器的實作來講,功能就變得比較簡單,隻需要考慮這一條文法規則的實作就好了,其它的都不用管。

    [2]易于擴充新的文法:正是由于采用一個解釋器對象負責一條文法規則的方式,使得擴充新的文法非常容易,擴充了新的文法,隻需要建立相應的解釋器對象,在建立抽象文法樹的時候使用這個新的解釋器對象就可以了。

  (2)解釋器模式的缺點

    [1]引起類膨脹:每個文法都要産生一個非終結符表達式,文法規則比較複雜時,就可能産生大量的類檔案,為維護帶來了非常多的麻煩。

       [2]采用遞歸調用方法:每個非終結符表達式隻關心與自己有關的表達式,每個表達式需要知道最終的結果,必須一層一層地剝繭,無論是面向過程的語言還是面向對象的語言,遞歸都是在必要條件下使用的,它導緻調試非常複雜。想想看,如果要排查一個文法錯誤,我們是不是要一個一個斷點的調試下去,直到最小的文法單元。

            [3]效率問題:解釋器模式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循環和遞歸,效率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别是用于解析複雜、冗長的文法時,效率是非常低的。

6.注意事項

     盡量不要在重要的子產品中使用解釋器模式,否則維護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項目中可以使用shell、JRuby、Groovy等腳本語言來代替解釋器模式,彌補Java編譯型語言的不足。我們在一個銀行的分析型項目中就采用JRuby進行運算處理,避免使用解釋器模式的四則運算,效率和性能各方面表現良好。

      解釋器模式真的是一個比較少用的模式,因為對它的維護實在是太麻煩了,想象一下,一坨一坨的非終結符解釋器,假如不是事先對文法的規則了如指掌,或者是文法特别簡單,則很難讀懂它的邏輯。解釋器模式在實際的系統開發中使用的很少,因為他會引起效率、性能以及維護等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