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星書評|楊獻平《南太行紀事》:北方鄉村的一份文學“檔案”

紅星書評|楊獻平《南太行紀事》:北方鄉村的一份文學“檔案”

北方鄉村的一份文學“檔案”

文/趙以琴

《南太行紀事》一書,是楊獻平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作者近些年來,書寫南太行鄉村的大部分作品。在閱讀之中,我看到了一個有着悲憫情懷的作家和他的文學實踐。毋庸置疑,一個好的作家,對現實生活和世道人心,需要更強大而又精準的洞察力和觀察力。散文也好,小說也罷,如果要具備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必要可讀性、趣味性以外,還應具備強烈的情感深度與人文關懷。

這幾乎是文章的命脈所在。文學藝術,就是要給予人們生活的希望,對每個人的同情與熱愛;就是要書寫不同的群體和個體在不同的境遇當中的沖突與困境。難能可貴的是,在《南太行紀事》一書中,對村裡那些智力上有缺陷的人,楊獻平也給予了溫情脈脈的關注,他們都是村莊裡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可他們依舊有着人之人性。楊獻平對他們的現實生活和個人行狀,都進行了深刻細緻的呈現。

紅星書評|楊獻平《南太行紀事》:北方鄉村的一份文學“檔案”

對于故鄉,楊獻平是愛之深,恨之切。他的這種愛,可以稱之為慈悲,即,不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都用平靜的筆調,講述他們的故事,在諸多的鄉村人群的命運當中,讓人看到生的艱難,尤其是文明和文化對于喚醒鄉村活力的重要性。可以說,楊獻平把他對故鄉的愛賦予到了每一個人、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座山、每一條路。他所寫的内容裡總會找到歸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就算有些細微的差别,但在閱讀時的親切感,是無論如何也磨滅不掉的。我是一位在鄉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在我的腦回溝裡,更多能形成文字的,也是那段鄉村生活史。

這本散文集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作為故鄉的南太行。開篇從一個叫從林的人的死亡開始,這個從林不是别人,是他故鄉的同宗大哥,可這個人意外死在了熟悉的故鄉。就此讓楊獻平想到了生命的脆弱、血緣關系的根深蒂固、人性的卑微、離鄉的隐痛等等。第二部分是南太行的民間秘史。故事亦真亦假,但無論真假,都讓我們看到一個非凡的楊獻平,無論是古文功底還是講故事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南太行的風花雪月。這裡更多是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有他風花雪月的青春丢在這裡的故事,更有他與村莊、植物、動物、靜物及親人的點點滴滴的故事。特别是大雪之時,獨自陷入雪地墳堆旁,那一刻父親的突然出現,背着幼小的他一歪一歪地在雪地裡爬行,父親的溫暖如太陽一般。第四部分書寫他的又一個兒子出生之後,遵照古訓,将胞衣帶回故鄉。其實,這是對我們從何處來,将要去向何處的深層思考,對生命負責的一種展現。

楊獻平視野開闊,無論何事何物何人在他眼裡,都有其自身的光彩。是以,我卻覺得這部散文集更像一本小說集,裡面有生龍活虎的各色人物,他們的生存狀态,生活方式,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夢想,他們的希望和困苦等等,無不深刻發現和展露。讀了他的這一本紀實性極強的散文集,會讓人忽然覺得,世上真的這麼一些人,仍舊在用傳統的方式,堅持着對人生和世界的判斷和認知,也讓人再一次确認,在我們尋常看不到的地方,還有那麼一群人在偏遠的鄉野茁壯生長,開枝散葉。

文學就是為無名者發言,為每一個生命樹碑立傳。楊獻平的散文,始終關注的是普通勞動人民,采取了俗世奇人般的短小文風,本真叙述,客觀呈現,你看不到文字背後的他是臉紅腦脹,還是捶胸頓足,但你卻被他的文字“撩撥”得咬牙切齒,也忍俊不禁。楊獻平筆下的人物及其故事,那麼自然地展現了人性幽微與世道滄桑。作者已經離開南太行鄉村将近三十年的時間了,但他感到,自己雖然身在外省,但從内心和骨子裡依舊是南太行鄉村的一分子。這種遠想近看的書寫方式,讓楊獻平更清晰和确切地認識到了故鄉的核心,甚至靈魂。是以,他的個人态度發生了變化,把自己曾經的斤斤計較和不成熟真實地表達出來,以此警醒正在這條路上走着的人。

可以肯定地說,《南太行紀事》一書,對當代中國農村過往和現在的全景式呈現,涉及自然人文,群體的狀态與個體的處境,其中的紛纭與衆多,正展現了中國農村和農民自古以來的一種狀态。由此,我覺得,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就在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北方鄉村的“檔案”,其中有時代對于人心的影響、物質之于精神困境的疏解與加重,以及鄉村文明、社會秩序在一定時期内的演進、消亡的方式等等,一方面是對鄉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的記錄與挽留,另一方面,也在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詳實而又藝術性極強的“共案”與“個案”。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