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初次聽到什麼Flux, Redux, Vuex,
狀态管理
的時候是一臉懵逼的。因為在外面之前前端大部分開發的時候,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概念。自從ReactJS火爆後,什麼
Flux, Redux,React全家桶
是一套一套接踵而來。搞的很多開發者甚是頭大。所謂的ReactJS全家桶即
ReactJS + Redux + Webpack
, 當然其中的Redux可以用其他例如Mobx之類的替換。原本可能隻是很簡單的一些資料展示需求,當想用嘗試使用ReactJS時,去Google搜尋了一些教程,突然發現怎麼用個React需要這麼多東西。正如今年比較有名的一篇文章裡面描述的那樣 — ”在2016年學習前端是怎樣一種體驗"。
很顯然,時代在進步,技術在進步,Web業務需求在進步,浏覽器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促使JS能處理越來越多的事情。為了滿足越來越複雜、豐富的
WebApp
需求,越來越多的原本後端處理的業務邏輯開始轉移到前端來處理,同時更多複雜的前端業務在浏覽器上面催生,原有的很多技術體系、解決方案已經不能很好的支撐這些越來越複雜的需求了。是以當我們在面臨各種業務需求的時候,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适合不同業務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
很多朋友剛剛上手React的時候,被什麼Redux, 函數式都搞的有點摸不着頭腦。因為之前很多時候寫前端用一個jQuery就足矣,當轉換到ReactJS時,忽然多出了個Webpack, Redux, 然而Redux裡面又包含了什麼
Reducer
、
Action
State管理
函數式
等等概念, 搞的人的确很頭大。前期較高的學習成本,造成了很多朋友就放棄了ReactJS的選型。而且很多開發者初期并不了解這些架構所解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造成很多人誤認為這是把簡單的問題越搞越複雜。可能大家回想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我用個jQuery就能搞定,甚至純手撸原生Javascript都可以,怎麼突然多出了這麼多東西。例如ReactJS隻是單純的View層的解決方案,而Redux是一種狀态管理架構,不僅支援ReactJS,還支援
Angularjs
, 官方宣稱的是
它可以支援任務其他的視圖庫
。正因越來越複雜的前端需求,層出不窮的前端解決方案和技術的推陳出新,造就了前端社群異常火爆的局面。而本文主要探讨前端的狀态管理(State Management)
服務端渲染的WEB開發
服務端渲染圖示
就在幾年前,前端工程師的大部分工作,可能還停留在利用CSS, HTML切頁面,然後利用JS做些簡單的動态互動,更進一步的前端開發者可能需要懂Java, 或者PHP之類的語言,因為需要将寫好的頁面與模闆引擎完成整合。
用服務端語言(例如
NodeJS, Java, Python, Ruby, PHP
等等)寫過Web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以前大部分時候我們寫的Web,尤其經典的MVC模型。多年以前,那會還不流行前後端分離式的開發,雖然Ajax技術已經很流行,但是Web頁面的功能和互動并沒有那麼複雜。大部分的頁面點選一個連接配接,即請求到伺服器,伺服器控制路由(Router)決定響應的View,伺服器将資料庫擷取的資料Model與HTML模闆結合,然後生成HTML頁面響應到浏覽器。那時候Web大部分的業務都是伺服器直接處理的,很多所謂的狀态管理也都是服務端直接操作操作緩存(Cache)或者資料庫來完成的。是以那時候的前端并沒有太多的所謂的狀态需要管理,頂多大家有時候會在記憶體裡面用一全局對象,來處理些簡單的資料共享。随着Web前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後端工作轉移到了前端,資料的共享,同步變的異常複雜和麻煩,是以這個時候急需這種完善的狀态管了解決方案的出現。
前後端分離的單頁應用(SPA)
單頁應用與伺服器端互動圖示
單頁應用(Single Page Application)
利用
Ajax
做單頁應用,經典的案例肯定就是
Gmail了
。早期可能大家都還用iframe這種古老的子頁面加載方案,随着Ajax技術的愈發成熟和盛行,後來越來越多的Web應用開始利用浏覽器Hash做路由轉發,Ajax做頁面加載 的方式寫無跳轉狀态的Web應用(即單頁應用。後來便有了類似Backbone, Angularjs為代表的MVVM前端架構的誕生。
浏覽器越來越快的通路性能,早就了越來越多的PC應用開始WebApp化,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安裝某個應用,隻需要簡單的輸入一個URL位址,便可以輕松通路我們需要的服務,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在使用
Chrome
上很多強大的Web應用了。越來越多的Web開始想靠近類似于Native應用化的體驗,是以SPA這種類型的Web開發越來越受歡迎,典型的就是我們常常開發的背景管理應用了。
元件化與狀态管理(Web Component And State Management)
元件直接的資料共享
Web元件化(Component)一個是被聊透了的話題了,它的益處無需多言,更好的編碼效率,更好的代碼閱讀性,維護性,補充HTML5語義化标簽的不足。然而,正因為在開發越來越複雜的SPA時,開始将各個頁面開始子產品化,頁面公告子產品元件化,一個頁面拆分成多個子元件,元件的不斷複用和重新組合,之前簡單的元件端到端(元件到伺服器端)的資料請求變的複雜和多餘,單個資料源經常在不同頁面但相同元件中共享,各種路由資訊(Routing)需要處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一個頁面中,相同的元件擷取來自同一個接口的資料,這就意味着元件共享的是相同的資料Model。 正常邏輯下,其中一個元件如果進行了Model更新操作,伺服器資料庫的資料即相應的發生了改變,但是其他相同資料接口的元件,由于元件直接是互相隔離的,資料Model并不是同一個,是以元件與元件直接的資料通信便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我們有個粗暴的解決方案,就是,在某個元件更新完資料後,我們重新
reload
整個頁面,可這個時候整個原本想達到的SPA效果就沒有了,體驗大減,而你打開
Network
檢測工具,你會發現整個頁面發送了多個重複的接口請求,這無疑造成了很大的性能損失和資源浪費。是以才會出現Redux,Vuex這種專門針對狀态管理的技術方案。
總結
總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Web應用和使用場景都需要添加狀态管理,很多時候服務端渲染任然是更好的選擇,而是否需要添加狀态管理架構,是用Redux,還是Mobx,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實際情況和技術團隊的偏好而添加,而有些情況下,自己建立一個全局對象可能是更适合的選擇。有的人可能覺得Redux這種函數式程式設計的方式讓人難以了解,那麼你也可以選擇Mobx這種面向對象程式設計思維的狀态管理架構。如果你覺得React這種騎術門檻太高,适應能力差,我覺得VueJS, Vuex可能是更适合你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希望自己能解釋清楚前端狀态管理是怎麼一回事。
原文位址http://imziv.com/blog/article/read.htm?id=80
作者:Ziv小威
出處:http://imziv.com/
關于作者:專注于Java技術的程式員一枚,此外對JS開發保持着較高的興趣。愛好音樂,閱讀,FM等等。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
如有問題,可以郵件:[email protected]
微網誌:Ziv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