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 他山之石

#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沈陽英雄城##喜迎二十大 遼甯在行動##追尋先烈足迹遼甯在行動#

他山之石 編者按:謀發展、找差距、學标杆、求真經。全區黨員幹部要持續解放思想,全力解碼先進城市地區快發展、大變化的經驗做法,将“他山之石”化作蘇家屯區高品質發展的啟示,助推蘇家屯區加速崛起。“他山之石”專欄将陸續推出先進地區典型經驗,供大家學習參考。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随着“長海369地塊”舊改生效,楊浦宣布已全面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任務。2019年以來,楊浦連續三年完成征收戶數均超過1萬戶,2021年更是新開16個征收項目,共完成征收戶數15508戶。随着舊改加速推進,楊浦的社會發展、經濟結構、公共事業近年來連續邁上新台階。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 他山之石

老百姓口中的“窮街”即将成為承載新發展動能的“新街”,放眼望去“一片舊”正在變成家門口的“一片綠”——30年舊改曆程已經成為楊浦蝶變轉型的真實寫照。

兌現承諾:380萬平方米的舊改惠及16萬戶居民

上海市楊浦區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自來水廠、發電廠、瓦斯廠等多個“中國第一”。随着時代發展與産業結構調整,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的楊浦進入了轉型的陣痛期。但作為典型老工業區,城區面貌舊、底子薄、二級舊裡大片存在等區情也深深阻礙着楊浦的轉型發展。作為二級以下舊裡最為集中的中心城區之一,楊浦區二級以下舊裡的總量曾占全市約1/3,改善住房條件成為楊浦區居民最急切的期盼。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 他山之石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楊浦區委、區政府為解決群衆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始終把舊改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持續攻堅克難。自1992年以來,楊浦累計拆除二級以下舊裡房屋380.28萬平方米,為近16.35萬餘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伴随經濟社會發展的疊代更新,楊浦主動“自我加壓”,加快舊改腳步。今年,楊浦新開16個征收項目,完成征收戶數15508戶,超額完成今年舊改目标。

楊浦區委常委、副區長徐建華表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始終貫穿在楊浦舊改推進的每一個細節裡,楊浦的舊改成為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生動的實踐。

讓陽光照進常年遮蔽的窗戶,讓期盼告别“拎馬桶”日子的舊裡居民住上敞亮的新家,讓被時光遺忘的“沉默少數”獲得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這是楊浦區委、區政府曾對人民群衆許下的莊嚴承諾,如今,楊浦區委、區政府兌現了諾言,楊浦區目前已全面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任務。

“陽光動遷”:有速度也有溫度的舊改探索

舊改工作,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為了攻克難題,楊浦不斷豐富陽光舊改工作機制,探索完善舊改征收全過程管理體系。相關負責人介紹,楊浦的陽光舊改,經曆了一個不斷實踐、探索、總結和發展的過程。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 他山之石

“十一五”初期,首先是在動遷基地上“六公開”,後發展成“十公開”,2008年,在小範圍試行結果公開的基礎上,2009年率先在全市重點舊改地塊(平涼西塊)全面推行動遷安置結果全公開,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陽光動遷”。2010年,楊浦探索在新啟動基地使用陽光動遷資訊管理系統,居民可以通過觸摸屏,直接查詢、了解和掌握基地居民所有安置資訊,做到依法、公開、透明、規範。

為了保障整個舊區改造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基地啟動前,由各街道黨工委負責搭建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人士、專業人士、新聞工作者、社群工作者以及動遷居民代表組成的第三方公信平台,全程參與、協調和監督征收(動遷)工作;同時,還建立由律師、居委幹部、經辦人員、機關幹部共同參與的工作模式,有效協調解決居民家庭沖突。探索設立“法律咨詢服務視窗”和“舊改基地巡回法庭”,幫助協調居民家庭各類“疑難雜症”,受到群衆的廣泛歡迎。

多年來,居民簽約率從最初三個月達到85%的生效比例,到簽約首日達到98%以上的簽約率,這背後正是楊浦舊改堅持黨建引領、做實做細群衆工作,既公開、公平、公正,又換位思考、用心用情的工作理念。

舊改工作說到底是做群衆工作,成效展現在群衆對政策方案的認同度、配合度和滿意度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浦舊改工作始終遵循“征收為民,造福民生”“我為親人搞征收”的工作理念,始終牢記群衆觀點,堅守群衆立場,用陽光征收取信于民,用真心真情赢得支援,讓舊改有速度也有溫度。

宜業宜居:打造人民共享的時代新區

過去,“六埭頭”“八埭頭”是許多老上海人兒時的記憶,它們所在的楊浦區平涼街道曾經有上海内環以内最大的二級以下成片舊裡。今天,完成舊改後的平涼路街道正在續寫上海城區的曆史和記憶,并以全新的面貌煥發勃勃生機。

楊浦:從“一片舊”到“一片綠”的舊改民生實踐 | 他山之石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平涼地區就啟動了“365”危棚簡屋改造。2005年,平涼西塊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全市五大舊改基地之一。如今,平涼地區的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成為曆史。原來舊裡群衆“一間房”的夢想已經實作,原來的舊裡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家門口的“一片綠”“一個館”“一所校”等等社群公共服務資源。

漫步在今天的平涼路街道,25,665平方米的大連路公共綠地映入眼簾,經過更新改造後,這片城市”綠肺”已經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觀賞效果,成為了群衆“家門口”的網紅公園;與此同時,一批建立、擴建的社群文化中心、睦鄰中心、社群學校、為老服務綜合體走進了百姓身邊,家門口的生活越來越精彩。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是楊浦舊改工作30年來的目标和堅持。展望“十四五”藍圖,随着平涼部分舊改區域納入楊浦濱江整體規劃開發範圍,軌道交通18号線、江浦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東方漁人碼頭、保利綠地廣場、光大安石中心等區域性地标正在向八方企業和人才釋放楊浦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強磁場。

徐建華表示,2022年,楊浦區将繼續完成剩餘零星二級舊裡房屋的改造,不斷改善百姓居住環境,也為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城區環境奠定基礎。

來源 |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