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紐約的一個雨天裡 手捧甜茶擔憂一下

作者:星星飛翔
在紐約的一個雨天裡 手捧甜茶擔憂一下
在紐約的一個雨天裡 手捧甜茶擔憂一下

◎董銘

《紐約的一個雨天》出現在中國影院的日子,恰逢農曆的“雨水”節氣,這是耄耋之年的伍迪·艾倫的作品第一次正式在中國内地公映;可對于“95後”的蒂莫西·柴勒梅德來說,卻已是第三次“來華”。

雖說在中國上映11日票房僅1066萬人民币,但這已是《紐約的一個雨天》全球單個地區最高票房了,大概包括艾倫在内的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這部作品2019年完成,因為導演個人原因在美國本土被雪藏,倒是海外市場更為寬容,最先在波蘭上映,然後在法國、意大利等“尊重藝術本身”的歐洲市場獲得不錯票房,如今又見識到了中國影迷們的熱情。還記得6年前的《咖啡公社》,曾在上海電影節上一票難求,如今這部《紐約的一個雨天》雖說姗姗來遲,但仍有不少觀衆在情人節後走進影院,為了感受大銀幕上的伍迪·艾倫,或是品味雨天裡的“甜茶”。

說起艾倫對紐約的摯愛,世人皆知,他公認藝術成就最高、情感最真摯充沛的作品,大都是以紐約為背景創作的。《安妮·霍爾》《曼哈頓》《漢娜姐妹》《子彈穿越百老彙》……這部《紐約的一個雨天》同樣如此,到了落葉歸根的年齡,愈顯孤獨的艾倫更加舍不得這裡的老友、老景,就算還是忍不住揶揄一番,也收起了早年的鋒芒和怪誕,多了份依依不舍,一如蒂莫西在影片結尾處毅然做出的決定:“我要留在紐約,我就喜歡這裡的計程車亂糟糟。”

相較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略顯感傷的基調,如今艾倫的鏡頭更為浪漫灑脫,這多少受到他晚年心态的影響。“我已經很老了,不能再演這些浪漫的角色了……”從歐洲重返美國的艾倫,已經有兩部作品啟用年輕演員來诠釋“曾經的自己”,從《咖啡公社》裡33歲的傑西·紮克伯格,到《紐約的一個雨天》裡23歲的蒂莫西,兩個男孩“被迫”沾染上了艾倫的“知識分子怪癖”:弓着背、擰着眉、絮絮叨叨,看似沒啥自信,其實心裡誰都瞧不起。

還是爵士酒吧,又見中央公園,《咖啡公社》裡曾用那兒的晨曦來感慨時光流逝;“紐約雨天”又讓小情侶們下榻在公園旁的皮埃爾大酒店,借着細雨、馬車和鐘聲,以及大都會博物館裡的藝術品,街頭的片場邂逅等等,來留住文藝青年的心。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影片,還真就是“離開故鄉後才覺得故鄉的好”。

蒂莫和範甯年紀相仿,站在一起如一對璧人,電影中一個是紐約公子哥蓋茲比,一個是亞利桑那富家女艾什莉,郎才女貌,貌似登對,可到了紐約才暴露出兩人的世界并不交融。前者從小浸淫在母親的文藝熏陶下,對名流上層毫不為意;後者卻是還沒見識的“傻白甜”,差一點就被明星們的花花世界晃了眼。整個故事是一個發生在雨天裡的“愛情小測驗”,一路充斥驚喜、失望、尴尬和悔意,即便觸及到了大染缸般的娛樂圈,艾倫也沒有向幾位年輕人舉起批判的喇叭,而更像是一位老爺爺對孫輩們善意的提醒,最後的雨中大結局也是甜蜜而溫柔的。

或許是想給自己曾經的愛情遺憾“找補”,艾倫最後還是安排心高孤傲、故作叛逆的蓋茲比與出口毒舌,但又句句印心的賽琳娜·戈麥斯吻在了一起。反過來再看蓋茲比對艾什莉的魂牽夢繞、心神不甯,雖然也是“愛情征候群”的某種展現,但那種失落感和挫折情緒,更像是因為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真正認可的懊惱——連個鄉下帶來的女友都搞丢了,這豈不是白混了?其實,艾什莉的這趟“紐約之旅”才是真的狼狽收場,名導、制片和明星的殷勤都當不得真,她這樣的外鄉人,尤其是衣食無憂的乖乖女,很容易就被虛榮沖昏了頭腦,最後還是靠戲劇化的劇本得以“保護”。而在蓋茲比身上,艾倫埋伏了更犀利的嘲諷,不是對派對上各色人等的不屑,而是當觀衆猜想小情侶會不會俗套地撞見時,導演突然筆鋒一轉,讓蓋茲比的媽媽講述了一個“家族秘密”,一下子從社會層面擊穿了美國的價值觀,令兒子豁然開朗:原來這就是“紐約客”的曆史啊。

是以,在艾倫這部最具“少年感”的作品中,真正聚焦的還是“突然長大”的男生。蓋茲比就像是在雨中發芽,某一刻破土而出,這同時也是蒂莫西本人這些年在影壇發展的寫照。恰好去年戛納電影節上有一張“出圈”的合影,《法蘭西特派》四位主創因為着裝風格太過突出成了網絡惡搞的對象,随意穿搭T恤的蒂莫西,同一襲正裝的導演韋斯·安德森、“精裝女神”蒂爾達·斯文頓,以及“隔壁大爺”比爾·默瑞分别成了Tiktok、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的“化身”,可見蒂莫西在觀衆眼中的定位,俨然就是青春少年代言人。雖然這部衆星雲集的安德森新作并沒有獲得今年奧斯卡的青睐,但是在入圍名單上仍有兩部蒂莫西出演的重要作品,其中他主演的《沙丘》以10項提名領跑,參演的《不要擡頭》也獲得4項提名,距離他上次憑借《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提名影帝,剛過去4年。

因為角色實在太多,蒂莫西在《法蘭西特派》裡的戲份并不突出,不過影片的“法國背景”倒是和蒂莫西本人有些相似的淵源——他的父親正是《巴黎人報》駐美國的記者,身為法美混血的他,自然能夠娴熟地使用法語。兒時的蒂莫西(Timothée本就是法語名)常常去法國盧瓦河地區的爺爺家度假,那種在家人中使用法語交流的場景,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也曾出現過。蒂莫西身上的這股“法蘭西氣質”,在同齡好萊塢新生代中顯得出挑,被許多獨立電影一眼相中,在人設和情節中着力挖掘,甚至可以說是着力消費。

譬如在《伯德小姐》裡,出場次數不多的他,就是一股子玩世不恭的法式小文青派頭,很容易迷住西爾莎·羅南這種沒見過世面的美國大妞。在《不要擡頭》裡,蒂莫西又是一個當地的小混混頭目,可偏偏自帶憂郁氣質,一出場又輕松征服了詹妮弗·勞倫斯飾演的天文學女博士。再加上格蕾塔·葛韋格版《小婦人》裡的勞瑞……“甜茶”果然是新生代的“好萊塢通吃”,早已習慣于集合多元文化,人見人愛的他,就連現實中分分合合的前女友,也是另一位典型的法美混血:強尼·德普和凡内莎·巴哈蒂的女兒莉莉-羅斯·德普。

出道這些年來,蒂莫西身上最珍貴的,還是那份尚未遭到社會鍛打的“少年感”,這既是他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也可能成為其突破類型的瓶頸。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蒂莫西在火爐前的淚光瑩瑩打動了很多人,這部影片也是他演藝生涯的分水嶺。之前他多是在獨立電影和商業片中充當配角,就像《星際穿越》裡的那個兒子,幾乎沒給觀衆留下什麼印象;而2017年之後,蒂莫西開始晉身主角,尤其是一系列“夏日少年”主題的作品,譬如《炎夏之夜》《漂亮男孩》等的表演,讓人想起當年《蘭波》裡的小李子,但又有些同質化的審美疲勞。

真正考驗蒂莫西演技的,還是在《蘭開斯特之王》中飾演傳奇的亨利五世,那瘦弱的肩膀似乎撐不起沉重的盔甲,雖然也是在努力挖掘從浪蕩子到“高盧人之錘”的成長弧線,但過于陰郁的性格和突兀的轉變,讓登基後的角色有種力不從心的空洞感。這不禁讓人有點擔心《沙丘2》中的蒂莫西,畢竟維倫紐瓦的《沙丘》隻拍了原著的第一部,“甜茶”僅需要演出少年保羅的覺醒即可,一年後的他能否真正顯出“帝王之相”?還是繼續靠顔值包打天下?就看他能不能完成“少年”的蛻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