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作者:雪絨花原創文學

美麗的節日

文/王蘭芳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今天正月十六,真正意義上的年過完了。醫院的門口又是絡繹不絕的病患,大街上的車又多起來了,各種店鋪又忙起來了。年就像一陣湧來的浪潮,澎湃過後,又歸于平靜。

日子就是在這樣一年一年的祈盼中悄然而逝,我們也在這一年一年的期盼裡長大成熟變老以至逝去。節日的裝扮還在,節日的喜氣也還在,路邊行走,我想,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節日,我們的生活才擁有了溫度和色彩。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古人筆下的除夕跟咱們一樣。看啊,年三十的大紅燈籠高高挂起來了,大紅對聯高高貼起來了,五彩的窗花喜氣貼上窗戶上了。聽啊,年三十的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的歡聲笑語,聽哦,嗑瓜子吃年貨看春晚彙報一年的生活的吵吵鬧鬧的喜慶之聲,好有年味的除夕之夜,一家人要一起守歲,跨年!

“爆竹一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你看,大年初一的新衣穿起來美美哒,美好的祝福問起來樂樂哒,美麗的笑容綻放出來甜甜哒。大家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互相問候,互相祝福,互相祈願。辛苦奔波一年,就為這一天穿着新衣拜大年去!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眼裡筆下的元宵節跟我們現在一樣熱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起來:耍龍燈,逗舞獅,踩高跷,扭秧歌,猜燈謎,拜社火,唱大戲,拜完年的人們開始歡鬧起來,祈盼新的一年的納福招财,也歡歡喜喜慶祝年節的結束,踏上新的一年奮鬥的起點。

草長莺飛二月天,二月二來了。二月二稱為龍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擡頭”。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人們在仲春“龍擡頭”這天慶祝,以示敬龍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春風十裡,惠風和暢。在這樣美麗的時節,上巳節來了。據記載,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春浴日、女兒節。是漢民族傳統節日,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謂之“上巳”。“上巳”《周禮》:“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于是在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成為最重要的節日,這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觞、郊外遊春等内容。想當年,王羲之他們就是慶祝的這個日子:群賢畢至,流觞曲水,一俯一仰,皆暢叙幽情,于是有了傳誦古今的《蘭亭集序》。

天朗氣清,楊柳依依。于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結伴而來。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純樸而崇尚節義忠烈的古人,在這一天,家家戶戶,不動煙火,為的是紀念綿山被甯被燒死也不出山的介子推。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之後,4月4日或5日,就是清明節。氣清景明,謂之清明。萬物皆顯,吐故納新,生機盎然,布谷鳥翻飛,這即是清明時節景象。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這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文化傳統節日。當然也可以去踏青,放風筝,蕩秋千,在這人間最美四月天,可以去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表達對大自然的崇敬喜愛之情。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轼用這樣的詩句抒寫着端午的情懷。五月端午,人們吃粽子,賽龍舟,用這種方式祭奠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同時也表達着對自然的崇敬。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央,《易經》九五爻:“飛龍在天”。古人在”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以及舉辦一些喜慶的活動,特别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動等。端午是“龍的節日”,龍及龍舟文化貫穿在端午節的曆史傳承中,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藥、挂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鸢、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這些節俗圍繞着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古人殷堯藩在中元節也有着自己的感懷。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句千古絕唱表達着中秋節的良好祝願。中秋節,又稱拜月節、月光誕、月夕等,節期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個約定讓我們覺得在金秋九月,這是多麼浪漫的約會。重陽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進制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賞菊祈壽等習俗。上古時代有在秋季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這是一首關于寒衣節的詩表達着對逝去至親的深切緬懷。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曆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是以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一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農曆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後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要來了。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過冬寒衣。

“不為主人供粥饷,争知臘八是今辰”,這是宋代詩人趙萬年在抗胡人的生死征戰縫隙中看見臘八粥生發的慨歎。臘八節,即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後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着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大陸喝臘八粥的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大陸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着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這是文天祥在人生末路時看到的人間景象。小年,中國傳統節日,也稱“交年”,又稱“竈神節”、“祭竈節”。因小年的主要活動——祭竈是在晚上進行,是以也稱“小年夜”、“小年晚”。東漢崔定《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小年也是阖家團聚的日子,家庭宴飲,燃放鞭炮,其活動類似過大年,隻是不出門拜賀。宋代以來,祭祀竈神逐漸成為過小年的主要活動内容沿襲至今。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大多數地區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小年”。

在一個一個的節日中,一年的時光飛逝而去。在每個節日裡,我們的純樸先民表達着對天地神靈祖先的敬畏,對幸福美好的祈盼。每一個節日,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敬拜,還是一種對未來的祈盼。這些節日裡,有這彩虹一般的色彩,甚至包括黑色白色,他們用顔色表達着心情,表達着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為有了這樣的節日,我們的日子不但不枯燥幹癟,反而變得有溫度有色彩有活力。那個時候,物質并不富有,但他們的精神是富足而飽滿的。

筆到這裡,一種驕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的文化裡有着溫暖的溫度,有着斑斓的色彩,這是我們華夏文化的生命力!我們的文化之河就這樣緩緩地流淌着,有了我們華夏子孫一代一代的承繼,我們的文化或文明才得以源遠流長并澤被後世,我們的節日才能那樣鮮活而有生氣,我們的庸常日子才那樣的美麗溫情而富有生機!

王蘭芳:美麗的節日

作者簡介:

王蘭芳,曾用名王潔,網名夏日清荷。教書匠,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北心理學會會員。行走在煙火色裡,心中始終有詩和遠方的女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