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說明一點,雖然“斯大将軍銳評”系列很讨讀者歡心,不過斯特列爾科夫最近兩天都接了通告上電視,而且來自前線的資訊也不多,是以在vk上面自然不會寫得很長,除頓涅茨克、盧甘斯克一線外也沒有太多消息。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前國防部長斯特列爾科夫
是以這裡除了譯出老斯發表于莫斯科時間9日21點37分、中原標準時間10日2點37分的戰況簡述外,還會插入弗雷德裡克·卡根、喬治·巴羅斯、卡捷琳娜·斯捷潘年科三人發表于美東時間9日15點、中原標準時間10日4點的戰争研究學會3月9日報告節譯。
唐納德·卡根之子,俄軍研究專家弗雷德裡克·卡根
斯大将軍對基輔戰線描述如下:
“基輔-(第聶伯河)右岸”戰線,尚無顯著變化。雙方依然在此前4-5天裡發生交戰的地方(布恰、伊爾片、波格丹諾夫卡等地)進行戰鬥。
基輔以東地區狀況大緻相同。
蘇梅、切爾尼戈夫、哈爾科夫:尚無戰況驟變的報告。
戰争研究學會(ISW)報告相關部分節譯如下(鑒于烏克蘭地名拼寫、轉寫樣式極多,文中提到的烏克蘭小地名均按照蘇聯地名譯名手冊譯出并給出對應俄文原文):
俄軍可能已經開始進一步包圍、攻擊基輔,不過,其軍事行動規模和臨時組織的(湊合)程度都超過本學會的預期。據報道,已有大約1個加強旅的兵力意圖沖破西郊向基輔市内推進,但進展甚微。俄軍以相對規模較小的作戰行動緩慢地鞏固着占領區,并且逐漸将包圍圈延伸到首都西南方向。俄軍在基輔東面接近地的作戰行動仍處于停滞狀态,這可能是因為俄軍正專注于應對烏軍熟練而堅定的襲擾,全力保障從蘇梅和切爾尼戈夫附近俄軍基地通往(基輔)郊區的漫長交通線,直至能夠發動與此前的攻擊相比兵力更集中、配合更到位的進攻為止。
要點如下:
俄軍有可能已經開始對基輔發動新的進攻,并繼續在西面展開包圍,但并未取得太大進展。
基輔附近、第聶伯河以東的俄軍可能正在努力鞏固他們的交通線,以應對烏軍的激烈反擊和破壞,進而為從東面進攻首都創造條件。
俄軍不太可能在未來幾天裡通過地面攻勢奪取哈爾科夫,但可能會繼續努力嘗試包圍和/或繞過這座城市。
根據報告,俄軍在3月8、9日發動了團級規模的攻擊,這可能代表了現階段俄軍能夠在基輔軸線上一次性投入的兵力規模。随後幾天裡,俄軍的确有可能發動規模更大、配合更到位的總攻,以此包圍或強攻基輔,不過,考慮到俄軍持續不斷地一次投入2-5個營級戰鬥群,前文提到的大規模總攻可能性就要相應下調。
第聶伯河西岸狀況:
烏軍總參謀部3月8日報稱有多達5個俄軍營級戰鬥群從巴賓齊(Бабинцы)向基輔市中心西北方向大約25公裡處的布恰(Буча)發起進攻,但都被擊退。這一地區已經經曆了連續多天的頻繁交戰,伊爾片(Ирпень)前市長在3月8日表示俄軍已經控制了該市大片地區。如果烏克蘭總參的報告内容準确,那這裡反映出的情況就相當值得注意,因為俄軍既然在此前幾天裡中斷作戰行動、進行整補,重組出一個加強團或旅,那就應當取得更大的進展。如果烏軍方既沒有高估俄軍兵力,也沒有低估俄軍的戰果,那麼這或許可以支撐烏總參的重要論斷:俄軍——特别是基輔周邊的俄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但是,學會現在還不能獨立驗證烏克蘭總參謀部的報告。
烏軍總參謀部還在3月8日報稱俄軍共有4個營級戰鬥群推進到基輔市中心西南方向大約37公裡處的亞斯諾戈羅德卡(Ясногородка)。亞斯諾戈羅德卡位于本學會此前提到俄軍業已推進到的兩個地域之間,還處于從貝舍夫(Бышев)——俄軍此前可能已經攻占此地——通往基輔的公路上。此次攻擊的目的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俄軍對基輔西南通道的控制,并為俄軍在這個方向上集結到城市接近地創造條件。
烏軍總參謀部還提到俄軍可能準備繼續對法斯托夫(Фастов)發動攻勢,這是基輔西南方向的重要道路交彙點,大約位于俄軍在這一軸線上最遠推進到的貝舍夫22公裡以南。本學會在過去24小時裡尚未觀察到俄軍在法斯托夫方向展開新行動的迹象。
本學會并未收到俄軍在伊萬科夫(Иванков)地區繼續發起攻勢的消息,烏軍總參謀部也在3月8日明确報稱俄軍并未在德梅爾(Дымер)附近投入作戰。
戰争研究學會還認為俄軍繼續對切爾尼戈夫發動攻擊,蘇梅方向則在着力鞏固蘇梅-基輔東郊交通線,哈爾科夫方向仍有轟炸,但并無大規模地面戰迹象,可能已經從哈爾科夫調兵前往蘇梅助戰。
至于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方向,斯特列爾科夫的消息就較為詳盡了:
頓涅茨克(譯者注:疑為盧甘斯克,可能系筆誤)戰線:
伊久姆地區和伊久姆市南部仍在進行激戰。至于東南方向,波帕斯納(Попасна)地區仍在交戰,烏克蘭武裝力量顯然是未經激戰就放棄波帕斯納鎮(它本身不适合長期防禦),但還是打算在附近堅守。
至于“已經合圍了半個烏克蘭武裝力量頓涅茨克集團”這類說法,它并不屬實。原因有二:一、(盧甘斯克)那裡并沒有半個集團。二、也沒有合圍起來……不過,烏軍的确還是會遭遇合圍的威脅,現在,輪到烏軍做出抉擇了:或是仿照馬裡烏波爾和沃爾諾瓦哈“模式”讓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的大批守軍陷入圍困,或是匆忙将部隊撤往新的防線。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烏軍做出“既要也要”的抉擇,用一部分守軍堅守又一座“要塞”,牽制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部分軍隊很長一段時間。
頓涅茨克戰線的亞速海濱海地段:
尚無重大變化。沃爾諾瓦哈還在展開巷戰(譯者注:有心的讀者可以注意到,老斯早在3月2日就誤信前線衛星,以為頓涅茨克軍已經輕松攻克沃爾諾瓦哈,結果一周之後仍在巷戰)。至于馬裡烏波爾圍城戰,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仍在城市外圍緩慢地逐漸推進。
戰争研究學會并沒有多少盧甘斯克方向的資訊,對馬裡烏波爾的評估則與斯特列爾科夫相近。
至于南線,斯特列爾科夫承認他并無資訊:
我對古利亞伊波列(Гуляйполе)附近和紮波羅熱方向的戰況變化一無所知。
我對尼古拉耶夫和克裡沃羅格(Криво́й Рог)地區的軍事行動也不了解。
戰争研究學會則引用烏軍總參謀部3月9日研判,認為可能有17個營級戰鬥群集結在赫爾松-羅佐夫卡(Розовка)一線,其中可能會有部分兵力在48-72小時内突往紮波羅熱方向,從東面封鎖此城,此外,俄軍可能會在24-48小時内嘗試從敖德薩和南布格河口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