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争年代,中央上司的近身護衛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負責這一工作的人,職務似乎并不是很高,但一些将領在年輕的時候就曾負責過主席等人的安保,随着時間推移,這種早期工作經曆的影響便被顯現出來,後來發展得非常好,擔任重要職務。在軍事生涯早期,有兩位後來非常著名的開國将領負責過主席的護衛工作,而且這兩人的身高均超過1.8米。兩位大漢在建國後一個成了開國大将、一個是開國上将,分别是誰呢?
第一位是羅瑞卿。羅瑞卿在1955年被評為開國大将。根據大将兒子羅箭的介紹,其父親年輕時的準确身高為1.82米。主席身材挺拔,但他的身高比羅瑞卿略矮,是以在紅軍時期,主席親切地稱呼羅瑞卿為“羅長子”,就是大高個的意思。羅瑞卿在1933年出任紅一軍團政治保衛局局長,直接負責主席等首長的護衛工作,甚至連主席的日常生活、休閑娛樂都要受到羅瑞卿的嚴密保護。
有一次主席想下河遊泳,羅局長認為下水太過危險,堅持不允許主席遊泳,為此主席和他翻臉吵了一架。最後羅瑞卿還是拗不過主席的脾氣,派出4個戰士下河陪主席一起遊,自己則在岸邊嚴密監視(羅不會遊泳),最後確定了主席的安全。雖然大吵了一架,但羅瑞卿反而給主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在軍政生涯當中,主席一直十分信任羅瑞卿,建國之後主席曾經在特殊場合說道:羅瑞卿我是知道的,他沒有反對過我,除了有一次遊泳。這看似是一句玩笑話,其實并不是。
羅瑞卿在軍政生涯當中大多擔任政工類職務,實際指揮的戰役并不多。紅軍時當過軍政委職,抗戰期間擔任過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解放戰争時是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同時和著名的楊得志将軍搭夥,擔任華北第二兵團(後來的19兵團)政委。在晉察冀地區,該兵團取得了顯赫的戰績,解放戰争後期與入關的東北野戰軍相配合,打赢了平津戰役。建國後羅瑞卿更是步步高升,出任過國務院副總理、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關鍵職務,不光是開國大将,還是副國級上司人。
另一位“大高個”則是張宗遜将軍。張宗訓比羅瑞卿還要高,身高達到了1.86米。與其他開國将領合影時,張宗遜明顯比大多數人高出一頭。張宗遜在紅軍和抗戰時期,有過兩段護衛主席的經曆。1927年前往井岡山時,他組織警衛排負責主席的安全保障,而在1937年張宗遜又擔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指揮調動警衛團保護中央首長進入延安。張宗遜事實上是主席極為信賴的嫡系将領,後期職務晉升非常快。
在解放戰争時,張宗遜擔任過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在野戰軍内的職務和地位僅次于彭老總。其實按照張宗訓的履曆,某種程度上比前文中的羅瑞卿更占優勢。羅瑞卿是文職幹部,張宗遜則算是一員“武将”,他指揮的戰役非常多,原本有機會被評為開國大将。1955年授銜之前,彭老總和羅帥向中央送出的第一版評銜方案中,張宗遜在15位大将中排第10位,按說不管怎麼評,都不應該錯過大将軍銜。
但是中央經過調整,由在紅軍時期更具象征意義的許光達(代表賀老總的紅二軍團)進入大将名單,并且最終隻評了10位大将,是以張宗遜遺憾地錯過了大将軍銜,但他仍然成為了57位開國上将之一。從羅瑞卿和張宗遜的經曆中不難看出,中央首長的護衛工作其實是一項非常重要、且有後期發展前途的工作,當然這還需要将領本身素質過硬、有真才實幹,才能成為真正的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