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産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作者: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産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中華文化延續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随着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和傳承發展水準的不斷提升,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提到了新的曆史高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表示,非遺是以傳承人為重要核心的活态傳承,要持續加強活化利用,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作保護與傳承。

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産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新華網:目前,非遺項目向市場化、商業化、産業化轉化的“開發熱”不斷升溫,如何持續加強非遺活化利用,更好地實作其保護與傳承?

王愛琴: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作保護與傳承。

非遺是以傳承人為重要核心的活态傳承,隻有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作保護與傳承。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促進非遺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融合發展。各級政府要将具有地方特色、适宜普及推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合理規劃和利用現有場館,在公共文化設施中設立專門區域,用于非遺項目的收藏、展示、傳承、傳播和研究。

二是建立對非遺項目的多元化資金扶持體系。在加大政府投入,用好用足财政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吸納非政府組織和社會資金參與非遺保護。鼓勵企業及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廣泛參與非遺保護,“認領”非遺創新孵化項目,嘗試和探索将傳承人利益捆綁的多元主體開發和績效管理機制,加大非遺産品的市場流通活力。推動金融機構、專項基金助力非遺,建立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運作機制,連接配接兩個資源。

三是推動非遺+旅遊+生活深度融合,讓非遺産品、非遺活動走進景區,融入百姓生活。以非遺的地方性、原真性、獨特性,結合當地有傳統優勢的工藝美術等,吸引遊人,涵養消費群體,助推非遺傳承傳播,逐漸形成市場力量作用的非遺專業街鎮以及各種特色展示空間,進而拉動消費,促進非遺産業化。

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産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新華網:非遺的保護傳承還存在創新不足、傳承人隊伍後繼乏力等問題,對此你有哪些可行建議?

王愛琴:制定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帶動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非遺人才的儲備建設中。

現有傳承人隊伍中,多數傳承人過于依賴傳統的傳承方式,對當代審美、藝術潮流缺乏敏感與認知,市場意識較弱,創新精神不足,開放度不夠,活态傳承能力不強。受限于年齡老化、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一些老手藝傳承乏人。對于這種現狀,我建議:

一是加大非遺傳承後備力量培養力度。通過設立國家或地方獎項對具有卓越貢獻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體)予以獎勵,增加保護經費和生活補助,讓其安心開展非遺技藝的傳幫帶。繼續實施傳承人的研培計劃,探索推進非遺與學曆教育結合,制定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帶動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非遺人才的儲備建設中。

二是增強數字賦能非遺傳播利用。充分利用非遺數字化常态保護實作非遺活化再現,搭建國家和省市縣關聯的非遺線上平台,實作非遺數字化共享。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各類文化企業建設線上線下關聯的非遺體驗館,開發非遺沉浸式體驗産品。

三是強化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73%以上的非遺項目在大陸的鄉村,非遺是鄉村振興的抓手之一。建議出台扶持政策,發現、重估、修複鄉村的文化價值,重建鄉村文化。支援成立農民合作社,推廣“非遺工坊”“一村一品”等模式,大力扶持傳統手工藝加工,農副産品生産,加大對鄉村小戲、曲藝等公共文化産品的政府購買力度,鞏固脫貧成果,解決鄉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等問題。

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産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新華網:戲曲作為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和獨特的魅力。随着基層戲曲院團發展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非遺保護體系、文化産業扶持體系,戲曲院團煥發了生機活力,你認為應該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戲曲院團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王愛琴:戲曲院團要不斷改革創新,積極适應當下快節奏生活帶來的變化,主動嫁接市場,向年輕人靠攏,向新的傳播方式靠攏。

大陸中西部地區是戲曲資源集萃地,地方特色醇厚、鄉土氣息濃郁、民族風情濃厚。廣大基層戲曲院團紮根人民,貼近生活,深受群衆歡迎,演出能力穩步提升,内生活力不斷激發,形成了一大批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然而,經費不足、人才匮乏、創作力量薄弱、生存空間狹窄等問題仍然存在。對此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從文化安全、意識形态安全高度充分認識基層戲曲院團地位作用,加強基層戲曲院團建設,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牢牢把握意識形态主動權。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部門協調(中宣部文化産業發展基金轉移支付、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文化和旅遊部各類扶持),統籌各級特别是各部委各類年度申報财政扶持性資金,調整結構,增設基層戲曲院團扶持專項。

三是建立健全省部、省市對口幫扶機制,把服務基層院團納入國家、省市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用好“三區”人才政策,引導中直、省市重點劇團,戲曲院校、創作研究機構和基層戲曲院團結對子,培養人才、提高水準。

四是政府購買服務向基層戲曲院團傾斜。把線上演出納入惠民演出補貼範疇,推進戲曲藝術進校園、進社群、進鄉村,增加演出場次,涵養觀衆群體,形成演出創作良性循環。

五是積極推進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支援戲曲表演、創作人員,戲曲院校師生、戲曲名家深入基層戲曲院團,提供服務。

當然,從院團自身來說,也要不斷改革創新,積極适應當下快節奏生活帶來的變化,主動嫁接市場,向年輕人靠攏,向新的傳播方式靠攏,努力提高影響力和吸引力。(吳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