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勇士追風測雪在雲頂,保障護航團隊有他們的身影

您知道嗎?中國科學院大學有8名氣象領域碩士、博士研究所學生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氣象專業志願者。從今年1月上崗至今,他們在雲頂滑雪公園“測雪追風”,為比賽“保駕護航”。

八勇士追風測雪在雲頂,保障護航團隊有他們的身影

高精度測量守護賽事“發令槍”

“氣象條件,是冬奧賽事真正的發令槍。”這是8位氣象志願者到達雲頂滑雪公園後,領隊反複向他們強調的一句話。運用氣象專業知識和技能,跟随相關從業人員開展賽事氣象保障工作,定期檢測賽道的雪面情況,為競賽從業人員提供氣象資料,就是他們的責任。

雪面狀态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在雪上項目的賽道上,最常見的并非天然降下的“粉狀雪”,而是凝固程度高、質地偏硬的“冰狀雪”。這種雪可以減少賽道與滑雪闆的摩擦,适合高速滑行。氣象志願者使用的雪溫雪狀觀測儀搭載了紅外測溫、面陣雷射測距、智能圖像和環境光感測等多種高精度傳感器,能自動識别雪狀,并探測雪地實時溫度。這些實測資料彙總起來,和自動測量站資料一起,為雪面狀況判斷提供重要參考。

在志願服務期間,中國科學院大學氣象學專業博士研究所學生趙恒恒與天氣狀況“鬥智鬥勇”。如果賽時遭遇大風,會影響運動員滑雪技巧動作的完成;如遇降雪,新雪蓬松,不利于運動員掌握平衡……眼下,張家口賽區的天氣逐漸變暖。受到光照、溫度、風速等氣象因素影響,每天賽道的雪面、雪質變化更大,測量保障的任務也更重了。

在冬殘奧會期間,不管當天是否有比賽安排,志願者每小時都要在三個點位進行雪溫雪狀探測并記錄上報,所用儀器也增加了更為靈敏的金屬探針測溫計,為場館造雪、賽道維護和賽事安排提供決策依據。

八勇士追風測雪在雲頂,保障護航團隊有他們的身影

發的暖寶寶留給了儀器

低溫、大風是雲頂滑雪公園的常态。氣象志願者們通常淩晨5點起床,坐早班車去場館上崗;利用雪溫儀與精确雪溫值長時間“纏鬥”;每小時送出核對一次資料……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環境裡,為了避免儀器因寒冷而關機,中國科學院大學氣象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于小淇和同伴會将配發的“暖寶寶”貼在搖桿的電池部位延長機器的使用時間。

在冬奧會期間,張家口下了一場雪,這令中國科學院大學氣象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蘇峻至今都印象深刻。“大雪片不斷往臉上拍,眼前灰蒙蒙一片,在強風中想目視前方都不可能。”但每一位志願者都堅守崗位。

雪溫雪狀觀測儀每次使用前,都要先對雪、對天進行“定标”,怎樣操作才能讓誤差減到最小呢?結合專業知識和實際測量的經驗,趙恒恒發現,相比于雪面的紅外溫度,天空溫度的變化範圍跨度較大,是以其對測溫結果的影響遠大于雪狀差異所引起的誤差。如果重點對影響最大的“天空紅外背景溫度”進行定标,能夠大大節約時間,測量結果也更加準确。他将這個小技巧分享給同伴,讓測量事半功倍。

意外發現未來研究課題

冬奧會期間,趙恒恒的桌上擺着一份份中英文氣象專報資料,記錄着雲頂滑雪公園三個區域和六條賽道起終點的每一絲“風吹草動”。每天7時、11時、17時,趙恒恒都會參與專報的稽核校對,并粘貼至領隊辦公室、競賽辦公室和裁判房中。“資料體量比較大,每一份專報中的時間、數值都不能掉以輕心。”

2月18日,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決賽在雲頂滑雪公園進行。那天風很大。為了減小風對賽事的不利影響,張家口賽區雲頂滑雪公園在U型場地和空中技巧場地均設定了防風網。

在雲頂滑雪公園,氣象志願者們見證了大陸冬奧運動員的奪冠瞬間,也見證了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一塊塊書寫曆史的獎牌。3月7日,中國運動員紀立家、王鵬耀、朱永鋼在雲頂滑雪公園包攬了殘奧單闆滑雪男子障礙追逐UL級的冠、亞、季軍。

談及自己的志願服務重要時刻,中國科學院大學氣象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蘇峻提到了這份經曆與未來科研工作之間的奇妙聯結。他在志願服務期間有了一個很好的科研想法:如果某個區域一直刮風,積雪會不會更加硬實闆結?他認為這将是一個“有意義也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趙恒恒更多講述的是一些普通的工作瞬間:外國領隊前來咨詢天氣情況,在賽事轉播中看到自己的背影,親手測量的資料被電視播報……從冬奧會走到冬殘奧會,氣象志願者一直在雲頂滑雪公園的賽道上“測雪追風”。志願者告訴記者,在冬殘奧會的賽場上,運動員像是在為生命而戰。他們面對艱難不屈服的品格、面臨挑戰不畏懼的孤勇會一直激勵着大家。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劉蘇雅 通訊員 脫暢

流程編輯:郭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