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擡頭”,又稱春耕節,預示着萬物複蘇,進入到了耕作的季節。廣西灌陽縣新街鎮石豐村舉辦了二月二民俗文化活動,來自桂林電子科技大學9個國家的留學生參加了這次特别的文化之旅,零距離體驗中國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中國桂林的戲曲文化魅力。

留學生零距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齊琪 攝
在開耕儀式上耕牛鐵牛齊上陣,3頭耕牛頭邁着矯健的步伐奮力耕田,旁邊的6頭鐵牛也轟鳴着,将土地翻耕一新,預示着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除了傳統的敬龍開耕儀式,民俗文化節還設定了抓禾花魚、瞎子敲鑼、夾玻璃珠等傳統趣味競技活動。活動現場還有理發師免費為遊客“剃龍頭”。美食一條街上,灌陽特産琳琅滿目,油茶、麻圓粑粑等傳統美食目不暇接,文化廣場上文藝表演輪番上陣,中午還備上了素食大餐,讓人大飽眼福、口福。
留學生體驗中國農耕文化。 陸仕臣 攝
來自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留學生 IALA MOHAMED (摩洛哥)激動地說:“農耕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也是我第一次下田間體驗中國農耕文化,太特别了!因為在桂林好像有很多民族,我覺得這個活動也讓我感受到了除桂林之外周圍地方的文化。”
在桂劇創作研究院,留學生們身着戲服,親自體驗了一把桂林傳統戲劇——桂劇。桂劇作為廣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發源于桂林,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它的起源比平劇還要早一百年。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桂劇是用桂林方言來演唱的,講究依字行腔,桂林方言、語音形成了桂劇在音律上獨有的地方特色。桂劇屬于宮廷戲,通常是在正式的戲台上演出。過去很多普通百姓沒有機會和條件接受學堂教育,除了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的途徑,那就是看戲。人們通過看戲,懂得了真善美,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以戲曲成了中華禮樂文化和傳統價值觀非常重要的承載,不僅有休閑娛樂的功能,也有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
留學生體驗桂劇文化。 陸仕臣 攝
桂林戲劇創作研究中心國家一級演員、桂劇傳承人鄧斐老師感慨道:“我們一個手勢、一個動作地去教,他們也認真地學,盡量做到完美,我能感到留學生對桂劇的喜歡,對中國文化的喜歡。我們也希望能借這樣的機會,讓桂劇走出國門,讓全世界都了解我們的曆史文化。”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黨委書記王玥感言: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着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展現。做好來華留學生教育一直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大特色,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不僅加深了我校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桂林文化體驗與熱愛,更助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了中外民間交流。
在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現有1250畝科研基地。據灌陽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專家羅标介紹,近些年,基地一直将超級雜交稻的高産攻關、建設美麗鄉村和開發鄉村休閑度假旅遊緊密融合,緻力于為市場提供有競争力的農副産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為廣西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早在2017年時候,超級稻與再生稻畝産已超過1500公斤,實作了袁隆平院士的“噸半稻”的夢想。
“袁隆平院士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是一位雜交水稻領域的科學家,是一位取得了科學重大突破的人。他種植的水稻幫助了大量的人,不僅是中國,也福澤全球其他國家。” 來自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留學生巴赫(哈薩克斯坦)說道。
灌陽縣新街鎮黨委書記田豐表示,灌陽縣新街鎮将秉承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發展,過民俗文化和旅遊結合,大力實施文旅興鎮戰略,以整村土地流轉為抓手,全力推進“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深入挖掘翰林文化、桂劇文化、九龍文化,通過舉辦特色民俗文化節,創新開展具有新街特色的“二月二”民俗文化節,“二月七”唐景崧猜謎一條街等活動,帶動當地旅遊發展,為桂林市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提供新街力量,合力推進鄉村振興。(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