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70”後
他開得了火車
也拿得起畫筆
他用熱情描繪祖國江河
也把溫情灑滿社群角落
他是南口鎮南廠東社群居民劉成祥,一個對繪畫充斥着滿腔熱情的“社群畫家”,埋頭作畫幾十年,所獲獎項不勝枚舉。最近,他的繪畫作品《山河》又榮獲了北京市第二屆“京頤杯”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書畫攝影比賽市級優秀獎、區級一等獎。

劉成祥的家位于南廠東社群胡同深處的一處平房裡,這裡是父母留下的老宅,也是他的繪畫夢想萌芽的地方。走進劉成祥的家,映入眼簾的是挂在牆上的巨幅山水作品,整個房間充滿了藝術氣息。
劉成祥展示獲獎作品《山河》
“這些都是劉老師畫的,他是我們社群的文藝榜樣。”南廠東社群從業人員石淑蘭告訴記者,“劉老師參加過各類書畫展,昌平區一、二等獎得過很多。鎮裡舉辦的書畫比賽也經常參加,過去的《新南口》雜志還多次刊登過他的作品。”
然而這樣一位在社群“小有名氣”國畫愛好者,藝術道路卻走得并不平坦。
奮勇追夢幾十載
退休人的藝術心
劉成祥生于上世紀40年代,從小熱愛繪畫,自上學起就是班裡的美術科代表。但是在他的年輕時代,大衆對藝術的認知還相對匮乏和片面,藝術從業者少之又少。
劉成祥想學習繪畫,百經周折卻拜師無門,從此他便靜下心來獨自鑽研,參加工作後也沒有放棄。“當時除了我的父母,周圍的人都不了解,說我不務正業。”劉成祥說,“但是對于熱愛的事情,不想輕易放棄。工作之餘,一有時間就會畫畫。”
劉成祥講述自己的繪畫經曆
80-9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群眾的視野逐漸打開,對藝術的認知也有了進一步提升。“那時候我自費前往北京市區學習,當時的老師是美院的教授,在他的幫助下我完成了年輕時候的夢想。”劉成祥說,1984年,他的作品還進入了中國美術館展出。
劉成祥的學藝之路不易,是以,他更加珍惜機會,在每次作畫中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在劉成祥的衆多作品中,最令他本人記憶猶新的是這幅《長城》。“為畫好這幅畫,我連續很多天,每天都去居庸關長城采風。”劉成祥說,“想表現好長城非常難,它的每一個起伏都是随着山勢變化的,就需要多去實地觀察。”
劉成祥作品《長城》
劉成祥擅長山水畫,經常為了畫好一幅畫,每天登山到同一地點觀察,一去就是一整天,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羊台子、老峪溝、居庸關……昌平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印。
劉成祥作品
正是有這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對家鄉美景的深切情感,劉成祥的《山河》才能在一衆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京頤杯”市級優秀獎。而他對山水畫的執着,離不開他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祖國有那麼多壯麗的大山大河,值得用心去描繪、去記錄。”劉成祥說。
上車安全掌舵人
下車畫筆種桃李
劉成祥退休前是南口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當時我駕駛的是蒸汽火車,冬天冷得伸不出手,夏天熱得汗流浃背。”劉成祥回憶道,但即使條件如此艱苦,他依然站好每一班崗,創造了駕駛“0事故”的紀錄,屢次受到嘉獎。
劉成祥的父親年輕時也在南口鐵路工作,是燃料工廠中的房間的一名勞工。劉成祥的兒子現在也是一名高鐵排程員,還在冬奧會期間參與了冬奧運輸保障工作。
家中三代人,都把人生奉獻給了鐵路事業。
劉成祥一家
劉成祥的兒子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敬業精神,也繼承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尤其對于攝影更是情有獨鐘。“我兒子的攝影作品也獲過獎。”劉成祥驕傲地說。
退休之後,劉成祥想幫助更多的後輩,完成他們的藝術夢想。他積極投身于美術教育。不僅被高校邀請教授國畫,還十分熱衷于少兒美術教育。“我從小喜歡畫畫,但是沒有學習的機會,現在希望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劉成祥表示。
劉成祥 創作中
逾七旬老骥伏枥
為社群盡心盡力
劉成祥今年已經74歲了,仍然帶頭參加群組織社群的文化活動,是遠近聞名的“積極分子”。
“年輕的時候沒有這麼多平台和機會。”劉成祥表示,“現在物質生活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各式各樣的書畫展活動,為我們搭建了筆墨立志、丹青傳情的平台,豐富了我們退休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社群的一份子,我也要老骥伏枥,繼續前進,為社群文化盡心盡力。”
劉成祥把言語落實到了行動上,他積極參加社群文化活動。帶頭響應加入了社群的繪畫班。
劉成祥教學中
除了繪畫,劉成祥還彈得一手好琵琶,是社群國樂隊的主力。社群的春節聯誼會,他經常登台表演,大家對劉成祥的演奏都贊譽有加。
最近幾年的春節,社群舉辦“迎春送福”活動,組織有藝術特長的退休人員下鄉,為村民送福字、寫春聯,劉成祥不辭辛苦,每年必到。“劉老師是一個特别有擔當的人,不僅是文化工作,社群的一切工作他都特别配合。”石淑蘭說道,“最近我們一直在動員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劉老師也非常配合,已經接種完第二針了。”
“我們退休老同志也要有熱愛的事情,充實我們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成祥
劉成祥用筆墨描繪祖國大好山河,同樣用筆耕不辍、笃行不怠的精神感染着身邊人,他隻是“南口群像”中的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但是卻以自己的特長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在我們身邊發光發熱,使得社群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用對生活的熱愛和滿滿正能量感染身邊人。
文/本報記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