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民晚報、錢江晚報、揚子晚報、姑蘇晚報聯手發起的“尋宋江南”特别策劃已經進行了3個多月。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昨天,長三角地區多位代表委員點贊這個源自去年疫情期間的暖心互動和文脈赓續活動,并就進一步推進長三角文旅融合提出建議。

圖說:“尋宋江南”特别策劃
審美之旅撫慰人心
“‘尋宋江南’帶人們領略了長三角地區的古迹、文物、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撫慰了疫情期間人們焦躁的心态。”全國政協委員、編劇王麗萍說。
而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線上文化交流,更顯示出其意義和價值。網絡技術的發展,讓線上的呈現更加立體、更如臨其境。 “尋宋江南”也是這樣一場通過媒體和網絡實作的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在我們現在無法四處走動的特殊情況下,通過這種形式幫助人們完成一次審美的過程,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評彈藝術家長盛小雲認為,長三角媒體發起關聯“尋宋江南”,非常有力地推廣了江南文化,将詩意江南表現得淋漓盡緻。“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本身就是相通的,例如我們蘇州評彈就不隻是在蘇州、更是在長三角地區都擁有更廣泛的觀衆群體,例如上海就是在蘇州之外評彈藝術最大的市場。”
圖說:松江方塔園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下同)
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看來,“尋宋江南”裡能看到長三角同源的江南文化,這當中的溫度與修養,能起到撫慰人心的作用。“以越劇為例,在疫情暴發之初,我們蘇浙滬的各家院團和藝術家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官媒和自媒體釋出原創越歌,通過短視訊MV和音頻唱段,來撫慰人心、鼓舞士氣,傳播防疫知識,發揮了宣傳作用。”她說。
繼續挖掘文化“富礦”
“中國曆史上的三次南遷,是造就南方文化繁榮的重要因素,而北宋至南宋的這次就是離我們最近的第三次,是以‘尋宋’對于江南文化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曹可凡評價道,“文化的載體,有典籍、器物,還有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經曆自然災害和戰亂難以留存,能在江南找到儲存完好的宋朝建築,并從中找到曆史印迹,是非常難得的。”
圖說:嘉定孔廟
在曹可凡眼中,江南的每個地方文化“礦藏”都是非常豐富的,他自己也主持了節目《斯文江南》,挖掘江南文化的寶藏。他期待“尋宋江南”也能繼續把“江南”的命題做足,“弱水三千也不必隻取一瓢飲”。比如,提起杭州大家立即會想到蘇轼,而比東坡先生更早的白居易與杭州也有着不解之緣;又如,李清照留下在杭州居住多年無數優美詞句,但為何卻未寫過西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一個選題一個選題挖。曆史有很多謎團,如果能通過江南的某一座建築、某一個器物、某一段文字,引大家發思古之幽情。哪怕最終沒有獲得答案,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建議。
“尋宋江南”也是一個尋找、發現江南之美的活動。正是深厚的曆史和人文積澱,以及獨有的自然風光、建築村落造就了江南之美,是以很多地方成為影視劇的取景地。“不久前我們來到安徽黟縣南屏村采風,當年張藝謀導演在這裡拍攝了電影《菊豆》,古村落儲存完好。在那裡,我們目睹了一場稻田音樂會,當地農民與遊客一起自彈自唱,農民們穿着戲服表演了黃梅戲,令人印象深刻。後來我們又在浙江農村采風,那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安吉是《卧虎藏龍》的取景地,綠水青山讓人陶醉,在山上可以聽到當地人唱的采茶歌……”
圖說:金澤古鎮
“長三角很多地方都可謂‘自然入畫,畫入自然’。人們的生活和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長三角的人文之旅從還可以延伸到更廣的領域。”王麗萍說。
共同澆灌江南之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自古都把蘇杭聯系在一起,而從我們越劇流傳區域看,流傳最廣的也是蘇浙滬地區。這種溫文爾雅的江南人文特色,側面印證了蘇浙滬自古以來人文相近的說法,長三角地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王濱梅在此次全國人代會上,送出了關于線上上和線下助推傳統文化高品質傳播和傳承的議案。
圖說:青龍塔
今年全國兩會,盛小雲就關注到江南文化關聯發展的話題。她提出了蘇州評彈與長三角的江南曲藝文化相關提案。她說,由江蘇發起的、三年一屆的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自創辦之日起一直在蘇州舉辦,建議下一步可以關聯長三角其他省市,在各地設定分會場,進而關聯整個長三角的評彈觀衆,進一步增加江南文化的影響力和閱聽人面。是以期盼長三角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積極關聯,努力共同澆灌,讓江南文化之花開得更加豔麗。(新民晚報記者 邵甯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