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餘考古愛好者孫成擴:因一塊石器,與考古結緣

家住河東區朝陽街道養馬莊村的孫成擴,是一位業餘考古愛好者。從他家到青峰嶺遺址,騎車隻需七八分鐘的時間。1989年,17歲的孫成擴在下地幹活時撿到一塊石器,從那以後,他與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33年來,他多次向博物館捐贈自己發現的文物。2015年,孫成擴被聘請為青峰嶺遺址義務保護員。對于業餘考古這個愛好,孫成擴坦言會一直癡迷下去。

業餘考古愛好者孫成擴:因一塊石器,與考古結緣

孫成擴在青峰嶺遺址撿到的鳥喙型陶器殘塊。

多次向博物館捐贈文物

“這些石鑿、陶紡輪、鼎足、鬶足、鹿角,以及陶片是我在青峰嶺遺址上撿到的,今天把它們捐贈給博物館,博物館是出土文物最好的歸宿。”2月21日,孫成擴再次來到東夷文化博物館,捐贈了20餘件文物。

這次捐贈的文物,是孫成擴從2021年7月份到現在,在青峰嶺遺址上撿到的。捐贈的文物中有距今2萬年左右的細石器,也有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在20餘件文物中,有一件水晶材質的細石器和一件陶紡輪,我第一次撿到這兩種類型的石器。”對于捐贈的文物,孫成擴如數家珍,這些在村民眼中耕地翻出來的石頭,在他眼裡是文物,是無價之寶。

說起孫成擴,東夷文化博物館駐館專家宋彥泉直言,他們已經是幾十年的老朋友了。從東夷文化博物館建成之初,孫成擴就捐贈過從青峰嶺遺址撿到的文物,此後,隻要發現有價值的文物、标本,孫成擴就會無償捐贈給博物館。

青峰嶺遺址位于河東區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莊,1984年科學發掘。遺址從表土層下至距離地面4.6米處,均有細石器分布。遺址上還有豐富的新石器、商周及其以後時代的文化遺迹。

“水晶、瑪瑙這些石料比較好的石器在考古發掘中是比較少見的,特别是水晶更少見。此次,孫成擴捐贈的水晶材質的細石器,算是一件石核石器,透光性好,非常漂亮,展現了古人了不起的智慧,可以稱得上是細石器精品中的精品。”宋彥泉說,在東夷文化博物館内,有一個專門展覽細石器的展櫃,孫成擴捐贈的細石器文物充實了這個展櫃,對研究臨沂地區史前文化和東夷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孫成擴多次向博物館捐贈自己在青峰嶺遺址上撿到的文物,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有4次。“第一次捐贈文物,是1991年,當時把撿到的石器捐贈給了臨沂市博物館。第二次和第三次将文物捐贈到市文物局,最後被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收藏;第四次是東夷文化博物館剛剛建成還未開館時,将文物捐贈給東夷文化博物館。”孫成擴說,除此之外,隻要他發現了文物,就會送到東夷文化博物館,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送一次。

因一塊石頭與考古結緣

孫成擴對業餘考古的熱愛,源于1989年的一次偶然發現。那年春天,17歲的孫成擴和父母一起下地幹農活。在耕地的時候,孫成擴偶然間發現一塊像鏟子一樣的石頭。

“看到那塊石頭的第一眼,我就感覺很熟悉,像在哪裡見過。”孫成擴說,當時拿着石頭看了半天,猛然想起來學過的曆史課本上的圖檔,跟自己撿到的這塊石頭很像。

回到家後,孫成擴迫不及待地找出曆史課本,拿着撿來的石頭跟課本上的圖檔比對。“跟書本上的圖檔一樣,難道這是原始人用的東西?我們這個地方怎麼會有原始人使用過的東西?當時我心裡充滿了疑問。”孫成擴說,17歲的他還不知道青峰嶺遺址,不知道祖輩耕種的土地上原始人也在此生活過。

“自從撿到第一塊石器後,一有時間我就去撿到石器的地方轉轉。去的次數多了,撿到的石器殘塊、陶片越來越多。”孫成擴說,撿到的東西多了,心裡的疑問就越大,就想找個明白人問問。

1991年,孫成擴背着撿來的石器和殘塊,騎着自行車,一路打聽,來到臨沂市博物館。“當時想的是,既然我撿到的石頭很可能是文物,那去博物館肯定能解決我心裡的疑問。說明來意後,博物館的從業人員接待了我。”孫成擴回憶道,從業人員告訴他,撿到石器的地方是青峰嶺遺址,是原始人遺址。

“那時候我才知道,我經常下地幹活的地方是青峰嶺遺址,原始人也在這裡生活過。看到我拿去的石器,從業人員連聲說不錯不錯,說我一個不懂考古的人竟然能發現這麼多文物,非常不錯。”孫成擴說,當時從業人員告訴他,友善的話以後有時間經常過去轉轉。

這句話,孫成擴聽進了心裡。從那以後,隻要一有時間,他就去青峰嶺遺址上轉轉,撿“石頭”,這一轉悠就是30多年。

業餘考古愛好者孫成擴:因一塊石器,與考古結緣

孫成擴在青峰嶺遺址撿到的水晶材質的細石器。目前已捐贈給東夷文化博物館。

一個愛好堅持了33年

成年後的孫成擴,在臨沂市區一家商場内工作,每天中午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工作的商場離書店不遠,中午吃完飯我就去書店看書,到時間了再回去上班。”孫成擴說,《中國考古》《考古學讀本》……他從書中汲取考古知識,對考古、對文物有了新的認識,也更加着迷。

除此之外,孫成擴還利用業餘時間聽考古學講座,豐富自身的考古知識。“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為細小的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一開始我隻知道有新石器時代,在東夷文化博物館舉辦的一次專家講座中,了解到細石器時代的資訊。”孫成擴說,知道細石器時代的存在後,他每次去青峰嶺遺址轉的時候,就留意起來。

“細石器時代的文物還真被你找到了,厲害了。”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孫成擴在青峰嶺遺址撿到了具有細石器時代特征的石塊。

是什麼支援孫成擴業餘考古33年?“這純粹是一個業餘愛好,除了工作之外,我也沒有别的愛好。轉一百次還不一定能撿到兩三塊石器,一旦發現新的文物,都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悅感。”孫成擴說,空閑時間去青峰嶺遺址轉轉,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

“2萬年前的原始人,沒有現在的高科技工具,打制一件石器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容易。這些石器都是原始人使用過的工具,發現一件新的石器,就像跟原始人握了一次手。作為青峰嶺遺址義務保護員,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孫成擴坦言,對于自己發現的文物,他會第一時間送到博物館,讓文物得到更好保護。當越來越多的人去博物館參觀,了解到這段曆史,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現在,當你去臨沂市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東夷文化博物館參觀時,看到的石器中,很有可能就有孫成擴撿到、捐贈的。

臨報融媒記者 郇恒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