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作者:海棠花爾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這句名言出自俄國文壇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它道出了世俗社會裡婚姻家庭的人生百态。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了19世紀俄國農奴制時代,年輕的貴婦人安娜與貴族單身青年渥倫斯基的一段婚外情,兩個人從相識相愛走向互相憎恨,乃至安娜卧軌而亡的人生悲劇。

有時候,愛情或許是治病的良藥。然而,愛情也可能成為戒不掉的毒藥。

10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著作仍然發人深思,令人警醒。

一.無愛的婚姻

小說的開篇,由安娜的哥哥斯捷潘與妻子多莉的婚姻遭遇危機開始,引出了安娜的丈夫。

“斯捷潘過着放蕩的生活,年輕,卻在政府機關裡占着一個體面而薪水豐厚的長官的位置,這個位置是通過妹妹安娜的丈夫引薦得來的,妹夫在政府裡占着一個最主要的職位”。

由此可見,安娜的丈夫是政府高官,身居要職,安娜是名副其實的貴婦人。

後面,同樣是從安娜哥哥的口中,我們了解到:安娜不到20歲便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政治地位頗高的卡列甯。這位丈夫比安娜大十幾歲,熱衷于政治,看重功名、聲望,嚴肅克己,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兒女情長很是淡漠。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即使後來安娜有了婚外情,丈夫想到的不是赢得安娜的回心轉意,他認為表現出嫉妒和難過,是有損尊嚴的。他所強調的是,他有責任維護家庭完整,完成法律和宗教上作為丈夫的義務,并警告安娜“背叛家庭是要受到嚴懲的”,這讓原本克制愛欲,猶豫不前的安娜更加憎恨丈夫,從丈夫眼裡,安娜感受不到絲毫的愛與不舍。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安娜與丈夫之間沒有愛情,隻有責任義務,他們是良好的合作夥伴,有一個共同的兒子。丈夫位高權重,安娜得以自由出入上流社會,得到衆人的贊賞甚至巴結。安娜的生活平靜無波瀾。直到青年才俊渥倫斯基的出現,讓安娜的人生開始經曆巨大的波折。

複旦大學教授梁永安在評析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面紗》時,有這樣一句話:

"無愛的婚姻,大多會爆發出一次浪漫的出軌。"

那種年年日日毫無感情的日子,一旦遇到強烈的誘惑,便會陡然心起漣漪,難以自制。

《面紗》中女主角凱蒂遇到唐森,本篇中安娜遇到了渥倫斯基。

二.完美的情人

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第一次遇見,是在火車站。安娜受哥哥所托來到莫斯科調解哥嫂之間的不和。安娜走出車廂,經過渥倫斯基身邊,渥倫斯基不由得多看了幾眼,立刻被安娜迷住。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倫斯基已經注意到有一股壓抑着的生氣流露在她的臉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彎曲了的隐隐約約的微笑之間掠過。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

渥倫斯基對安娜一見傾心。及至在舞會上再次見面,二人共舞,渥倫斯基便再也放不下,追趕着安娜的腳步來到彼得堡,對安娜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從此,隻要是安娜出現的場合,渥倫斯基都必然到場。

英俊潇灑的渥倫斯基曾有過不少風流情事。在遇見安娜之前,他正與公爵小姐吉提打得火熱。他洞悉年輕女孩的心理,稍稍施展一點魅力和體貼,便令女孩着迷。吉提為渥倫斯基而拒絕了他人的求婚,滿心以為渥倫斯基會求婚于她,卻不料轉眼渥倫斯基便迷上了有夫之婦安娜。

安娜在道德上曾自責,曾克制自己,壓抑自己的感情。她不想對不起丈夫和兒子。但終于在丈夫的冷淡、無所謂的态度裡,在對虛僞丈夫的失望痛恨中,安娜投向了渥倫斯基的懷抱。

必須承認,風流灑脫的渥倫斯基這一次沒有逢場作戲,他是真的陷入愛情,願意為安娜奉獻所有。

安娜在年輕熱烈的情人身上,感受到愛情的幸福與甜蜜。她将對丈夫、兒子的歉疚抛向腦後,隻想和情人長相厮守。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三.愛的相守

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情事成了上流社會圈子裡的熱門話題,安娜的丈夫感到顔面盡失,嚴厲警告安娜應适當收斂,保全名譽;另一邊,渥倫斯基的母親和哥哥竭力勸說渥倫斯基離開安娜,去謀前程。

安娜與渥倫斯基如膠似漆,難舍難分,全然不理會這些。

安娜懷上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生産時染上産褥熱,險些死去。安娜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病床前懇求丈夫的原諒。在危機時刻,丈夫原諒了安娜和她的情人。渥倫斯基羞愧痛苦,舉槍自殺。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故事到這裡,小說的上部結束,如果作為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結局,未嘗不可。

但《安娜•卡列妮娜》之是以成為名著,下部才是作者想要揭露的人生真相。

渥倫斯基沒打中要害,經過醫治,傷口恢複了。安娜在撐過幾天的危險期後,奇迹般活了下來。

劫後餘生的安娜和渥倫斯基,帶着出生不久的女兒來到國外度假。至此,安娜徹底離開了丈夫,但始終沒有結束婚姻關系。

今天的我們,婚姻自由,可能無法了解安娜和丈夫為何不離婚。既然感情全無,婚姻破碎無法挽回,為何不能給彼此自由。

在19世紀的俄國及歐洲,上流社會發展情人是常有的,但要危及婚姻,想要離婚并不容易,涉及到宗教禁忌,家族利益,财産,聲譽等等,安娜的丈夫是保守派,嚴格的宗教信徒。他想過離婚,最終又否定了,不同意離婚。

四.愛的毀滅

安娜和情人渥倫斯基及女兒在國外同居,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剛開始,安娜由衷地感受到幸福,她越來越愛渥倫斯基,她遠離交際圈,離開了親愛的兒子。她全身心的沉醉在與情人的愛戀中。

她認為他所說的、所想的和所做的一切都特别高尚,特别崇高。她對他的欽佩之情常常會使她自己也感到害怕:她找尋過他的不足之處,卻一點也找不到。她不敢向他表露自己的自卑感。她覺得,要是他知道這一點,他多半不再愛他;她現在什麼都不怕,隻怕失去他的愛。

她現在什麼都不怕,隻怕失去他的愛。

是的,為了和情人在一起,她背叛了家庭,放棄了兒子,也被上流社會所抛棄。情人便是她的一切。

對渥倫斯基來說,曾經為安娜放棄了事業,疏遠了家人朋友,獲得了愛情和短暫的幸福。

渥倫斯基的家庭觀念一向淡泊,他希望愛情是生活添加的蜜糖,而不是枷鎖。與安娜同居後,他也想要承擔責任,做安娜合法的丈夫,做孩子血緣上乃至法律上的父親。然而,安娜因丈夫的頑固與報複心,始終無法離婚。

盡管渥倫斯基完全實作了自己的夙願,但他并不感到十分幸福。他很快就覺得,夙願的實作所給予他的幸福與他所期盼的那種幸福相比,僅僅隻是滄海一粟。

然而,好景不長。安娜和情人如同尋常的情侶、夫妻一樣,從開始的滿足幸福,漸漸有了争吵、認錯、和好、再争吵,任何一點瑣事都能引起不快。如果渥倫斯基回家晚了,或者參加了晚宴,有應酬,安娜會尋根問底:

“晚宴上有沒有女人參加?”

“他有沒有想念我,體諒我在家的孤獨?”

“他是不是背着我和别的女人幽會?”

她時不時想要從情人的眼中,對話中确認對方是否依然愛她發狂。

由于心存猜疑,安娜時不時生渥倫斯基的氣,找尋種種理由發洩一下。她把心中的一切苦楚統統怪罪于他。她在莫斯科上不巴天、下不着地的等待中挨日子,忍受着折磨。她與兒子的分離,這也要怪罪于他。

安娜和情人互相之間有了怨念,渥倫斯基不滿足于隻有愛情,他需要交際,需要事業。這是正常的,愛情對于男人來說,隻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一旦得到了,便不想為此再費心。

安娜卻不同,愛情已成為她的全部。她陷入患得患失中,夜晚需要服用嗎啡才能入睡。她時而刻薄,時而強迫自己保持淡定和不在意。渥倫斯基感到疲憊,厭煩。他開始回避安娜,找借口出去...

“我要愛情,可是沒有愛情。是以一切都完了,也應當完了。”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失去了自我的愛情,終将走向毀滅

安娜對情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您對此會後悔的。”

随後,安娜一個人來到火車站,在列車到來時跳下軌道...

安娜想要用這種方式,讓渥倫斯基永遠的記住她,她要讓情人在痛苦、悔恨中追憶對她的愛情。

這一對經曆過生死,挑戰世俗倫理的戀人,最終走向決裂。

安娜死了,她想要懲罰情人的願望實作了。可是,她用生命能喚醒情人的愛情和追憶嗎?

是的,他痛苦。然而他悔恨的,他所想的,大概是: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不會選擇這一段愛情。

他竭力回憶頭一次也是在車站上遇見她時的那種模樣。那時的她顯得神秘莫測,楚楚動人,她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也賜予人幸福,不是像她生命最後時刻在他腦海中留下的那種冷酷無情,睚眦必報的神情。他竭力回憶同她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然而,那些時光已被永遠糟踐了。他隻記得,她當時洋洋得意的威吓他說,他會抱憾終身的。這時他不再感到牙疼,禁不住的号哭扭曲了他的臉。

渥倫斯基失去了夫妻、孩子(他與安娜的女兒被安娜的丈夫抱走),感到人生了無生趣,形容枯槁。最後他參加志願兵奔向戰場。

寫到最後:

安娜起初對愛情的渴望、追求是勇敢的,世人盡管不提倡,但多半是可以了解的。安娜的悲劇恰恰在于:視愛情如生命,失去了自我。她忘了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忽略了在婚姻關系架構内,在所處的社會關系裡,自己需要承擔的義務和應有的妥協。

把愛情看的太重,隻會受困于心,即使是失去,也好過自我折磨。

人生,還有許多事要做,還有許多人值得去愛。

圖檔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