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持續緊張,不斷更新。在這場沖突中,有人在勸和,有人卻在遞刀子。
誰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美國顯然是責任國之一。
美國不斷給烏克蘭危機煽風點火,如今又對中方立場和作用指手畫腳。
煽風點火,抹黑中國
美國國務院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紐蘭當地時間8日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作證時與美聯邦參議員羅姆尼一唱一和,宣稱西方已告知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保持中立不是一種選擇”,并以此“呼籲”中方在解決危機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美國公共事務衛星有線電視網(C-SPAN)視訊直播顯示,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當天會上,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就俄在烏軍事行動提問時,扯上中國稱,“現有階段,中國有能力影響他(普京)的決定嗎?他們正在努力這樣做嗎?”

紐蘭回答稱,“中國人喜歡說他們在這場沖突中是中立的。正如我們昨天所讨論的,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我們的上司層當然參與其中,我們的許多盟友和合作夥伴亦是如此。”
紐蘭接着稱,西方此前已向中方明确表示“保持中立不是一種選擇”。她聲稱這是“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違反,對主權的侵犯”,稱中國“應該敦促普京停止,應該推動(保障)人道主義走廊”。紐蘭還試圖做出這是為了中國好的姿态,宣稱中國“應該考慮自己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因為這場戰争推高了能源價格,使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它還推高了全球商品價格。”
近日《紐約時報》就再次使上了抹黑中國“必殺技”——匿名高官。這個連姓名都不知道的高官,靠着主觀臆斷,捏造“中國責任論”。一些西方主流媒體也一再變相逼問中國為何不發揮更大作用。
3月8日,中國日報歐盟分社社長陳衛華在推特上憤而發帖:
“最近一些言論稱,歐盟和美國希望中國在緩解俄烏沖突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過去幾周,他們沒有聽從中國的呼籲。無論中國在何處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們的政客和媒體都會散布恐懼,呼籲對抗“中國的影響力”。這真是令人費解。”
陳衛華的評論,也引發了海外很多網友的思考。
——美國不希望中國成為中國,美國希望中國成為美國。
——你可以把這條推文裡的“中國”替換為任何一個國家,結果是一樣的。令人驚訝的是,美國人竟然不能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他們認為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跟美國人一樣或者想要成為美國人,大錯特錯。
“手段卑劣,用心險惡”
3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美歐對俄能源制裁一事表示,中方堅決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動辄揮舞制裁大棒換不來和平與安全,隻會給相關國家的經濟和民生造成嚴重困難,帶來雙輸或多輸局面,進一步加劇分裂和對抗。中俄兩國一直保持良好的能源合作關系,雙方将繼續本着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開展包括油氣領域在内的正常貿易合作。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歐盟國家也宣布逐漸減少對俄能源依賴。而英國則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逐漸停止俄羅斯的石油進口。
趙立堅表示,近日,美國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接二連三散布針對中國的虛假資訊,企圖轉嫁沖突,挑動對抗,借機漁利,可謂手段卑劣,用心險惡。烏克蘭問題演變到今天,來龍去脈十厘清楚,正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所作所為,才一步步将俄烏沖突推向了火山口。
趙立堅指出,美國無視自身責任,反而指責中國有關烏克蘭問題的立場,給同時打壓中俄兩國的圖謀尋找操作空間,以達到維護霸權的目的。美國政府越是費盡心機造謠污蔑,渲染操作,就越是讓國際社會看清楚其信譽賬戶的累累赤字。
中國一直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是一貫、明确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不止一次闡明,我們始終主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根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和平解決國際争端。目前最重要的是盡可能緩解當地局勢,避免沖突更新甚至失控。
3月7日下午在兩會的中外記者會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也再次表明中國立場,表達了願意繼續為勸和促談發揮建設性作用,也願意在需要的時候同國際社會一道開展必要斡旋的積極态度,還提出了防止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的六點倡議。
環球時報社評認為,講公道話、做公道事,這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負責任姿态,這與美國“走到哪就亂到哪”形成鮮明對比。誰才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一目了然。
俄稱制裁是一場“經濟戰争”
據環球網援引俄羅斯衛星網9日最新消息,對于美方對俄發起的制裁,克裡姆林宮表示,美國實際上是對俄羅斯進行了一場“經濟戰争”。
克裡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裡·佩斯科夫在9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毫無疑問,美國已經向俄羅斯宣告一場經濟戰争,并且正在發動這場戰争。是的,事實上就是這樣。”他說,俄羅斯必須在目前形勢下盡其所能“為自身利益服務”,以免在經濟對抗中失敗。
佩斯科夫當地時間9日表示,俄羅斯過去、現在都是世界能源安全的可靠保證國,俄羅斯珍視這一聲譽。美國事實上正在與俄羅斯進行經濟戰,俄羅斯正在采取措施,穩定本國經濟形勢。俄羅斯政府将在幾個小時内準備一份原材料和産品清單,這些原材料和産品的進出口将在制裁的背景下受到限制。
來源丨環球網、央視新聞、中國日報、北京日報等
圖檔來源丨視覺中國、中國日報、環球網視訊截圖、央視新聞視訊截圖等
編輯丨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