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文彙讀書推出音頻讀書欄目《木南有書聲》,選讀中外名家經典和潘曉楠(木南君)原創作品,以文字和音頻,與各位讀者分享人類文明的智慧陽光,汲取哲人大師的精神雨露。

讀一本好書,交一批益友,來吧,歡迎您!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讀周國平譯的《<尼采詩集>譯者序》(節選)。

音頻文字來源:《尼采詩集》(周國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朗讀者:木南君

1

19世紀中葉某一天,在德國東部的一條大路上,一個鄉村牧師帶着他的不滿五歲的兒子,從呂茨恩市回附近的本村去。那綠樹環抱的小小一個勒肯村就在大路邊,父子倆已經可以望見村裡教堂那長滿青苔的尖頂,聽見悠揚的複活節鐘聲了。不久後,牧師病逝。在孩子敏感的心靈裡,這鐘聲從此回響不已,常常帶着他的憂思飛往父親的墓地。

一年後,弟弟又夭折。親人接連死亡,使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爛漫,開始對人生滿懷疑慮。他喜歡躲進大自然的殿堂,面對雲彩或雷電沉思冥想。大自然的美和神秘在他心中孕育了寫詩的欲望。在他十歲那一年,他的詩興第一次蓬發,寫了50首詩,當然不免是些模仿之作。中學時代,他的小本子裡寫滿了詩。有一首詩,寫一個漂泊者在一座古城廢墟上沉睡,夢見該城昔日的輝煌和最後的厄運,醒來後悟到人間幸福的短暫。他的少年習作,調子都那樣憂傷:

當鐘聲悠悠回響,

我不禁悄悄思忖:

我們全體都滾滾

奔向永恒的家鄉……

——《當鐘聲悠悠回響》

詩是憂傷的,但寫詩卻是快樂的,哪怕寫的是憂傷的詩。他從寫詩中發現了人生的樂趣。他夢想自己寫出一本本小詩集,給自己讀。從童年到學生時代,從學院生涯到異國漂泊,他不停地寫詩,但生前隻發表了一小部分。他死後,雖然名聞遐迩,無人不知,卻不是因為他的詩。提起尼采,人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哲學家,而且是一個大有争議的哲學家,榮辱毀譽,莫衷一是。似乎是,人們關于他的哲學的意見把他的哲學掩蓋了,而他的哲學又把他的詩掩蓋了。但他的詩畢竟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據着重要的一頁。

2

尼采1844年10月15日生于勒肯,1900年8月25日死于魏瑪。他是一個哲學家,但哲學從來不是他的職業。在萊比錫讀大學時,他學的是古典語言學,對古希臘文獻有精湛的研究。從24歲起,他應聘在瑞士巴塞爾大學當了十年古典國文學教授。34歲時,因病辭去教職,從此輾轉于南歐的山谷海濱,直到十年後精神病發作,被人從客寓地接回家鄉。十年的漂泊生涯,正是他的精神創作最豐産的時期。他的大部分哲學著作,例如《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以及他的大部分優秀詩作,都是他浪迹四方的随感。與學院哲學家不同,他厭惡書齋生活,反對構造體系。他自己說,他甯願在空曠的地方,在山谷和海濱,在腳下的路也好像在深思的地方思考。當他在大自然中散步、跳躍、攀登的時候,思想像風一樣迎面撲來,他随手記到筆記本上。是以,他的哲學著作大多用格言和警句寫成,充滿譬喻和象征,把哲學和詩融成了一體。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尼采

德國近代是哲學家和詩人輩出的時代,而且,許多大詩人,如歌德、席勒、威廉·施萊格爾、諾瓦裡斯、海涅,也都兼事哲學。不過,大哲學家寫詩而有成就的,恐怕要數尼采了。哲學和詩兩全是一件難事,在同一個人身上,邏輯與缪斯似乎不大相容,往往互相幹擾,互相沖突,甚至兩敗俱傷。席勒就曾歎訴想象與抽象思維彼此幹擾給他帶來的煩惱,歌德也曾批評席勒過分醉心于抽象的哲學理念而損害了詩的形象性。但這種沖突在尼采身上并不明顯,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哲學已經不是那種抽象思維的哲學,而是一種詩化的哲學,他的詩又是一種富有哲理的詩,是以二者本身有着内在的一緻。

19世紀後半葉,德國最後一位浪漫主義大詩人海涅已經去世,詩壇一時消沉,模仿空氣甚濃。當時,尼采的詩獨樹一格,顯得不同凡響,并對後來蓋奧爾格、裡爾克、黑塞等人的新浪漫主義詩歌發生了重大影響。

3

尼采把自己的詩分為兩類,一類是“格言”,即哲理詩,另一類是“歌”,即抒情詩。他的格言詩凝練,機智,言簡意赅,耐人尋味。如他自己所說:“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話說出别人用一本書說出的東西,——說出别人用一本書沒有說出的東西。”為了實作這個“野心”,他對格言藝術下了千錘百煉的功夫。有些格言詩,短短兩行,構思之巧妙,語言之質樸,意味之深長,堪稱精品。例如:

整塊木頭制成的敵意

勝過膠合起來的友誼!

——《老實人》

鏽也很必要:單單鋒利還不行!

人們會喋喋不休:“他還太年輕!”

——《鏽》

他為了消磨時光而把一句空話

射向藍天——不料一個女人從空中掉下。

——《非自願的引誘者》

不要把自己吹得太大:

小針一刺就會使你爆炸。

——《反對狂妄》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德國萊比錫(尼采出生地勒肯屬萊比錫)

尼采的抒情詩也貫穿着哲理,但方式與格言詩不同。他力圖用他的抒情詩完整地表現他的哲學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追求古希臘酒神祭頌歌那種合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身心完全交融的風格,其代表作是《酒神頌》。這一組詩節奏跳躍,韻律自由,如同在崎岖山中自由舞蹈;情感也恣肆放縱,無拘無束,嬉笑怒罵,皆成詩句。尼采自己認為《酒神頌》是他最好的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内容上,它的确是一組非常獨特的抒情詩,最能展現尼采的特色。

04

自幼沉浸在憂傷情緒中的尼采,當他成長為一個哲學家的時候,生命的意義問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哲學思考的中心問題。同樣,在他的詩歌中,永恒與必然、生命與創造、理想與渴望成了吟詠的主題之一。他一輩子是個悲觀主義者,但他也一輩子在同悲觀主義作鬥争。他熱夫妻生,不甘于悲觀消沉,是以,這個憂郁氣質的人反而提倡起一種奮發有為的人生哲學來了。為了抵抗悲觀主義,他向古希臘人求援。他認為,古希臘人是對人生苦難有深切體會的民族,但他們用藝術戰勝人生苦難,仍然活得生氣勃勃。所謂藝術,應作廣義了解,指一種生活方式。一方面,這是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迷戀于人生的美的外觀,而不去追根究底地尋求所謂終極意義。

你站在何處,你就深深地挖掘!

下面就是清泉!

讓愚昧的家夥去怨嗟:

“最下面是——地獄!”

——《勇往直前》

在人生中發現美,但不要進一步追究美背後的虛無。尼采用希臘神話中給萬物帶來光明和美麗外觀的太陽神阿波羅來命名這種審美的生活方式,稱之為日神精神。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德國魏瑪(尼采逝于魏瑪)

另一方面,又要敢于正視人生悲劇,像希臘悲劇中的英雄那樣,做人生悲劇中的英雄,不把個人的生命看得太重要,轟轟烈烈地活,轟轟烈烈地死。“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些,特别是因為好歹總得失去它。何必死守這一片泥土……”尼采認為,希臘悲劇起源于酒神祭,是以他用酒神狄俄尼索斯來命名這種悲劇的生活方式,稱之為酒神精神。

要真正體驗生命,

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

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

——《生命的定律》

是的!我知道我的淵源!

饑餓如同火焰

熾燃而耗盡了自己。

我抓住的一切都化作光輝,

我放棄的一切都變成煤:

我必是火焰無疑!

——《看哪,這人》

這種高屋建領地俯視自己的生命的精神,這種像火焰一樣熊熊燃盡自己的精神,就是酒神式的悲劇人生觀。它是貫穿尼采哲學和詩歌的基本精神。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尼采詩集》,周國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出版

木南有書聲|周國平:《尼采詩集》譯者序

朗讀者:木南君,本名潘曉楠,恢複聯考後第一屆大學生,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複旦大學客座研究員,蜻蜓FM主播,新書《木南漫記》即将出版上市。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