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忠臣于謙于少保

作者:一運萬轉

(轉自曆史愛好者小凱)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自己的詩作,有的隻是附庸風雅,有的成了千古名句。

大明忠臣于謙于少保

蘇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寫西湖的景色怡人;南宋詩人林升的“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諷刺南宋君臣沉湎享樂,忘記了國仇家恨。

更多的人了解西湖,是因為著名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許仙,白素貞經過重重磨難。斷橋相會的愛情故事。

而今天,我要說說另一位和西湖有關系的大明臣子,說起來我的性格,我因為自幼喜愛看曆史故事,導緻在我去旅遊時,我更喜歡一些人文景觀,特别是博物館,和名人祠堂,和故居,對自然風光,我很看淡,其實在我看來,西湖和太原迎澤公園的水池子也沒太大的差別,都是一汪水,更吸引我想要去遊覽西湖的,是因為西湖埋葬了三位,我非常敬仰的人,他們是大宋豪俠嶽飛,大明于謙,和南明的張煌言,人稱“西湖三傑”,今天提到的大明臣子,就是于謙,于少保。

現在因為德雲社名揚天下的緣故,于謙作為郭德綱的搭檔,一句“抽煙喝酒燙頭”,讓他婦孺皆知,雞犬相聞,但是我這裡提到的于謙,是大明忠臣于謙,于謙出生在在1393年的杭州,祖父曾經在當地做官,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非常敬仰嶽飛,文天祥等人的忠義與氣節,後來于謙曾為嶽飛寫下了:“中興諸将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如何一别朱仙鎮,不見将軍奏凱歌”,當然于謙更加有名的詩句就是那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這首詩時,于謙隻有二十歲,從這首“舉世皆濁我獨清”的詩文可以看出,年輕的于謙心中的抱負,和自己的堅持,這種人往往是孤獨的,這也為他最後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接下來于謙的經曆和當年的讀書人大抵相似,1421年,于謙考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那年,他28歲。

因為名次比較靠後,于謙并沒有在當時有過多的名氣,也沒有進翰林院或者做京官,而是外派做了地方官,不過這也讓于謙更多的了解了民間疾苦,于謙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都做過地方官,他為官清廉,體民所苦,救民所急,在位興修水利,促進生産,不阿權貴,平反了陳年冤假錯案,他兩袖清風,不僅從不收受賄賂,而且也不屑向上曲意逢迎,是以他雖然政績卓著,但一直不得升遷,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到了1448年,于謙調任兵部侍郎,一場更大的考驗即将到來,那年他55歲。

大明忠臣于謙于少保

1649年,北方瓦剌大兵來犯,這裡簡單說下瓦剌這個民族,大家知道明朝建立是推翻了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從第一任皇帝太祖朱元璋開始,成祖,仁宗,宣宗一直在向蒙古用兵,最終徹底擊退了蒙古,把他們趕回了老家。蒙古後來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兩個部落,但是瓦剌從未放棄對中原的觊觎之心,而且瓦剌部落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戰将,也先,他志在恢複祖先成吉思汗的榮耀,糾合瓦剌部落聯盟,傾盡所能,妄圖再度入主中原。

當時明朝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他比起他爸爸,爺爺,太爺爺可差太多了,但是他還非常的自負,覺得他能夠和他的祖輩一樣豪邁的踏馬漠北,于是他不顧太後,群臣的勸阻,禦駕親征,親自帶領幾乎所有的大明北方主力去迎戰也先,但是,他出征帶上了遺臭萬年的宦官王振,在一頓孩童般的瞎胡操作後,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圍困,幾十萬明軍灰飛煙滅,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虜,土木堡已經到了張家口一帶,皇帝被俘,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可是這時北京城已無兵可用,僅剩老弱殘兵,和滿眼恐懼惶惶不可終日的百姓。

大明忠臣于謙于少保

話說疾風識勁草,闆蕩見忠臣,作為兵部侍郎的于謙,他并沒有慌亂,他覺得到了自己忠心報國的時候了,他怒斥建議南遷的膽小鬼,認為一旦南遷,百姓民心盡喪,而且南宋的教訓曆曆在目,一旦去了南方,北方就再也拿不回來了。前文提到的,寫給嶽飛的詩,就出自于這個時間段,于謙毫不理會也先的無理要求,讓明英宗的兄弟朱祁钰監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

俗話說 “将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大明上下齊心的抵抗鬥志,打亂了瓦剌的意圖,瓦剌本來以為,俘虜了皇帝,就會像當年靖康之變那樣,拿皇帝當籌碼,行勒索之事,然後一舉拿下群龍無首的大明江山,但是,于謙果斷擁立朱祁钰上位,斷了瓦剌的念想,穩定了軍心民心,等來了各路勤王兵馬,瓦剌大軍畢竟是部落聯盟,本就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最終,于謙守住了北京城,堅持到了最後的勝利。

于謙自诩一心為國,從未有過私心,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于謙很是焦急,一度面北大哭,但是為了大明社稷不受瓦剌要挾,他很快冷靜了下來,當時英宗兒子隻有兩歲,根本擔不了責任,一些外地藩王叔父輩也畏縮不前,于謙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将至,國家已然危機萬分,他請皇太後立英宗兄弟朱祁钰為皇帝,朱祁钰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他全心為了大明社稷,但是這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隐患。

于謙帶領北京軍民,抵抗住了瓦剌的進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瓦剌退兵後,無用的朱祁鎮自然被放了回來,但是怎麼安排他是個難題,因為這時,在皇位上的是景泰帝朱祁钰,帝王本無情,為了自身的權位,朱祁钰把他兄弟軟禁起來,限制了他的自由,明英宗做了太上皇,從此被囚禁于院牆内八年之久,當然囚禁英宗這并不是于謙的主意,但是英宗心裡難免埋下對于謙深深的恨意。

後面幾年,于謙在其位,謀其政,不同于英宗時期的倍受冷落,在景泰帝在位期間,他受到了重用,也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他雖身居高位,仍然不忘本心,繼續貫徹清廉的堅持,正如那首詩,“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做到了,但同時,也得罪了很多人,大家都說于謙根本不會當官,哪有他這麼當官的,他們笃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明到了中期,官員很多已經養成了尾大不掉的毛病,各種官場弊病也随之而來,于是剛正不阿的于謙,自然成了那個他們最讨厭的人。

終于,他們的機會來了,景泰帝雖然把英宗立為太上皇,囚禁在南宮中,但是景泰帝自己的子嗣都夭折了,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钰重病不治,沒有傳人,一些大臣合謀迎回了明英宗,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後,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雖然多少因為于謙在他還在位期間擁立他人登位耿耿于懷,但是于謙畢竟挽救了大明危局,怎麼處理于謙他也很猶豫不決,但是那些擁立英宗複位的人中,不乏一直敵視于謙的小人,他們認為必須把于謙徹底除去,才能讓他們心滿意足。 于謙為官多年,一直兩袖清風,秉公守法,那些小人甚至找不出來謀害于謙的罪證,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隻能用“意欲”之詞,和當年秦桧的“莫須有”謀害嶽飛類似,再次以同樣的莫須有殺害了了于謙。 于謙這個時候,依然是大無畏的精神,他自認坦坦蕩蕩,問心無愧,他沒有争辯,也沒用屈服,對他們坦然以對,他當年力排衆議,堅守北京,擁立代宗朱祁钰,早就猜到了自己的這個結局,金庸有句話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于謙不會武功,但是他稱得上是一位大俠,在這裡,筆者推薦一本梁羽生的武俠《萍蹤俠影錄》,裡面對于謙的形象描述,更加立體,更多了些俠肝義膽。

于謙當時被冤殺,百姓,和正直的官員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查抄他的财産時,也讓人噓噓不已,做了十幾年的閣部大臣,家裡沒有像樣的财物,甚至查抄他的那些小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清廉,英宗死後,繼任者明憲宗對于謙平反,在西湖為他重修了祠堂,于謙也夙願得償,和他心中敬仰的嶽爺爺相伴西湖,流芳百世。

正所謂“前人曾照我,我照後來人”,于謙坦坦蕩蕩,日月同輝。“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淩雲之志”,即便現在人心浮躁,太多的人去西湖遊玩,他們也未必能想的起來這裡有一個叫于謙的人。但是即使再過百年,浮華散去,于謙仍然會因為他的無畏,他的氣節流芳百世,真正的英雄是不會被人忘卻的。讓我欣慰的是,電視劇終于不再是滿屏的清宮戲了,去年熱播的“大明風華”,我們的大明忠臣,于謙終于有了影視形象,這個電視劇或許依然,有很多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這是個好的開始,大明的英雄們不該被埋沒,他們的英雄事迹,應該被百代傳承。

“滿懷心事誰能提,獨坐花前聽鳥啼”這是于謙孤獨的内心,“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這是明朝的王守仁對于謙書寫的挽聯。 我終于明白了,嶽飛,于謙包括我後來會提到的南明張煌言,正因為有了他們這類人,我們中華文化,才能一直傳承千年,不會被北方遊牧民族打斷脊梁,也正因為有了他們,少數民族即便獲得勝利,入住中原,他們也會不由得感歎他們的氣節,被先進的大無畏精神和先進儒家文化,反向被征服,古人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隻能有兩個選擇,第一,漢化變成我,諸如北魏北周,和後期的女真滿族,第二,固執的不去漢化,那就和蒙元或者其他一些短命的五胡十六國那樣,在曆史上匆匆走過,什麼都留不下。 于少保,你一生為了匡扶正義,扶保大明,你的氣節和堅持,讓我敬仰,你的無奈結局,令人唏噓,也許你們三個人,說不定會在九泉下把酒言歡,訴說自己的輝煌燦爛的一生,感慨一下自己的些許不甘心吧,中華民族有你們,國之大幸,于謙寫完了,仍然是有好多話想說,篇幅有限,下一集,敬請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