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派毛岸英回鄉給外婆向振熙賀壽。當宴席快要結束的時候,毛岸英發現沒有姨外婆的身影,細問之下才知道姨外婆因為生病沒能到場。
毛岸英聽後馬不停蹄地趕到姨外婆向振恺的家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姨外婆卻對毛岸英說了一件他從未聽過的事情。向振恺對毛岸英說:“毛姑爺現在是大人物了,如果能将當年欠我的錢還給我,那就再好不過了!”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筆欠款背後藏着怎樣的故事?這一切都要從楊家、向家和毛家的故事說起。

毛主席和向家的淵源
說起來楊家和向家的關系有些複雜,楊昌濟的父親楊書樵娶了向國源的獨生女為妻。而向國源的長子向泰椿有3個兒子,5個女兒,大女兒名叫向振恺,二女兒則是毛主席的嶽母向振熙。
這樣算下來的話,楊昌濟和向振熙是表姐弟的關系,但大家都知道在那個年代近親是可以結婚的。楊昌濟因為父母早逝,是以經常在楊、向兩家輪流生活、學習。
楊昌濟天資聰穎,在向、楊兩家的培養下,漸漸成為一位英武魁偉、知書達理的少年。再加上向振熙和楊昌濟年貌相匹,經常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便從普通的表姐弟關系變成戀人關系。
1901年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出生了,1903年楊昌濟前往日本留學,緊接着又前往英國、德國留學,最終在1913年回到闊别10年的祖國。然而眼前的一切,都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于是楊昌濟決定用實際行動救國救民。
楊昌濟謝絕了多方要他做官的邀請,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長沙,到湖南第一師範教學。此時位于長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早已人才濟濟,成為遠近聞名的教育搖籃。
這裡聚集了一批品格高尚、才華洋溢的老師以及一批愛國愛民的熱血青年。在課堂和課下的交流中,學生們漸漸被楊昌濟淵博的知識給吸引,也為他高尚的人品所傾倒。
在聽課的人群中,楊昌濟發現每次都有一位個子大、雙眼炯炯有神的學生在聚精會神地聽課。久而久之楊昌濟對這位學生的印象越來越好,下課後更是将他請到辦公室交談,經過一番交談後才知道對方叫毛澤東,是湘潭人。
随着時間的慢慢推移,楊昌濟和毛主席之間的師生情誼與日俱增,在衆多學生中,楊昌濟非常看重毛主席、蔡和森等人,認為他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楊昌濟不僅用自己的倫理學思想給毛主席以熏陶,還給他以極大的鞭策。
毛主席經常來到楊昌濟的家中學習,殊不知愛神正悄悄走向毛主席和楊開慧。起初楊開慧隻是對眼前能言善辯的毛主席充滿好奇,但随着日子久了,她慢慢被毛主席卓越的見識、慷慨激昂的言辭所吸引,兩人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互生傾慕之情。
向振熙
向振熙經常從丈夫口中聽到毛主席的名字,漸漸地她對這個學生也有了非常好的印象。當毛主席、蔡和森等人上門求教的時候,向振熙會熱情地招待他們。毛主席早年失去母親,而師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也令他仿佛見到了母親,令他再次感受到深沉的母愛。
是以當細心地向振熙洞察到女兒和毛主席之間的情愫後,她沒有戳破,而是假裝不知道。
1918年6月,楊昌濟帶着妻子和孩子前往北京,擔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不久後楊昌濟推薦愛徒毛主席到北大圖書館工作。
由于毛主席家境貧寒,再加上剛工作沒有積蓄,是以楊昌濟便讓他住在自己家中。如此一來,毛主席和楊開慧見面的機會更多了,他們的感情也在多次見面中不斷升華。
毛主席和楊開慧
毛主席後來回憶道:“我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時候,遇見且愛上了楊開慧,她是我恩師楊昌濟的女兒。在我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後來在北京也成為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而楊開慧也說:“想不到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夫妻!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情,看了他許多文章和日記後,我就愛上了他!”
毛主席和楊開慧相愛後,率先發現的是母親向振熙。盡管毛主席當時隻是一個窮小子,盡管他當時并沒有什麼積蓄,不能保證讓楊開慧過上好日子,但向振熙還是沒有阻攔他們交往,因為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能夠開心、幸福。
1919年底,楊昌濟積勞成疾,在逝世前不久給好友章士钊寫去一封信,信中着重推薦了毛主席和蔡和森兩人,并說:“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逝世,終年49歲。當時正忙于學業的毛主席以女婿的身份料理楊昌濟的後事,由于楊昌濟一生清廉,沒有留下多少積蓄,師生們四處募捐,這才籌措了一筆安葬費。
葬禮結束後,向振熙決定将女兒嫁給面前這位有責任、有擔當的少年,于是在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主席結婚了。兩人婚後的日子非常幸福,楊開慧也為毛主席生下了三個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
三個孩子的出生,也令向振熙格外高興,她不辭辛苦地日夜操勞,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孩子們漸漸長高了,長胖了,向振熙的臉卻變尖了,一道道皺紋刻在她的臉上,一根根銀絲也爬上她的雙鬓。
這樣幸福的日子維持得并不久,毛主席告别親人上井岡山後,楊開慧母子便跟随向振熙回到闆倉生活。随後,一件令向振熙日夜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
1930年10月,楊開慧在闆倉被軍閥何健派人搜捕到,她帶着毛岸英坐牢,始終不肯透露出關于我黨的事情。在獄中,國民黨威逼利誘,許諾她隻要肯與毛主席脫離關系,就可以獲得自由,但楊開慧毅然回答:“死不足惜,唯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楊開慧和兩個孩子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被殺害,犧牲時年僅29歲。愛女的犧牲對60歲的向振熙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感到天旋地轉,下一秒跌倒在地。
向振熙蘇醒後,看到瘦弱的外孫,不禁和他們抱頭痛哭。就這樣,撫養岸英兄弟幾人的擔子再次落在向振熙的肩上。向振熙的弟弟向定前擔心敵人日後斬草除根,會加害岸英兄弟,于是準備将他們送往上海。
向振熙傳回湖南後,她和三個外孫的聯系便中斷了,她忍着巨大的悲痛,在憂慮中度日如年,這也是毛岸英成年前,最後一次見到外婆。
毛岸英回鄉祝賀外婆80大壽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當親人們将這一消息告訴給向振熙的時候,她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往下掉,嘴裡還不停地念叨着:“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潤之現在在哪?岸英他們又在哪……”
當毛主席得知嶽母還在世的消息後,立刻發來一封電報:“得知老夫人健在,甚慰!”
毛主席
9月初,毛主席委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給向振熙捎去了禮物和親筆信。看着那熟悉的字迹,向振熙幾十年來的甜酸苦辣瞬間湧上心頭,她的眼中也滾出了熱淚。
1950年是向振熙的80大壽,毛主席特意派毛岸英回鄉向外婆賀壽。一天,毛主席對毛岸英說:“你現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給你母親掃墓,帶點東西回去。最重要的是代我向老太太上壽,再去湘潭老家看看,向鄉親們問好。”
由于毛岸英從中央社會部調到北京機器總廠工作,是以又拖了一段時間,5月中旬才正式出發。臨行前,毛主席給楊家寫信:
“小兒岸英回湘為老太太上壽,并為他母親掃墓,同時回來看看你們,還請你們給他以指教為荷。”
毛主席再三叮囑毛岸英:“到長沙和韶山以後,要多到親友、農民家走走,多了解一下情況,多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你也要好好向他們學習!”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是很了解自己兒子的,4年前毛岸英從蘇聯留學回來後,上過“勞動大學”,參加過土地改革,最近又到工廠去鍛煉。但毛主席總覺得毛岸英還年輕,擔心他回老家後指手畫腳。
毛主席曾說過:“我很擔心我們的幹部子弟,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但架子卻是很大的,有很大的優越感,必須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先烈,要完全靠自己生活!”
就這樣,毛岸英帶着父親的囑咐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5月19日上午,離别故土25年的毛岸英牽着馬,和湘潭縣副縣長毛特夫、堂兄弟毛遠翔走在鄉間的泥濘小道上。也許大家看到這裡會非常疑惑,毛岸英有馬為何不騎?
其實在毛岸英離京前,毛主席曾交待他:“眼下社會秩序還不是太好,到湘潭後可以騎馬回姗姗,但必須在離家30裡的銀田寺下馬,走路回去!”
毛岸英騎馬到雲湖橋後,誤以為這裡就是銀田寺,便從馬上下來了。毛特夫等人向他解釋一番後,毛岸英想,既然已經下馬了,又何必再騎呢?
毛岸英
中午時分,毛岸英等人來到銀田寺區政府。當時幾名幹部正在開會,就在這個時候毛特夫向大家介紹:“這位是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同志。”
幾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忙請毛岸英坐下。一陣寒暄後,銀田寺區政府的上司邀請毛岸英留下吃飯,毛岸英搖了搖頭,說:“我就不留下吃飯了,我還要去韶山沖看望鄉親們。過幾天還要向外婆賀壽,為母親掃墓呢!”
上司聽後點點頭,沒有再多留他。毛岸英來到韶山沖已經是黃昏了,他先是向鄉親們轉達爸爸的問候,然後一一了解家鄉的情況。毛岸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來看望自己的鄉親,顧不上旅途帶來的疲勞,晚上又應邀參加了一次會議。
這個會議開到深夜,人們漸漸離去,幾個村幹部都争着請毛岸英到自己家中休息。毛岸英堅持不肯,他熟練地取下一扇門闆,架在兩條闆凳上,又打開自己的行李袋,從中取出一個小鋪蓋,然後說:“大家回去吧,明天我再登門拜訪。”
“毛岸英睡門闆”成了韶山沖人們傳誦的一條大新聞,有人說:“老子身居高位,兒子卻如此平民風骨,真是時代不同了啊!”當這些話傳進毛岸英的耳中,他卻不以為然,覺得睡門闆比小時候在上海流浪時睡破廟好多了。
第二天、第三天毛岸英又看望了許多親人,當他來到毛瑞和家中的時候,毛瑞和正躺在病床上,毛岸英的眼中閃動着同情的淚花,随後從皮包裡掏出10塊錢,說:“瑞和阿公,這點錢你買點糧食吃吧。”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10塊錢,這在當時可以買一擔稻谷呢!毛瑞和聽後十分感動地說:“毛主席教育的兒子,就是好啊!”
就這樣,毛岸英訪貧問苦,像撒胡椒面似的,這家給5塊,那家給10塊,最多不超過20塊。毛主席給他的那種鼓鼓囊囊的皮包,也逐漸癟了下去。毛岸英在韶山沖前後住了6天的時間,不僅看望了許多鄉親,還了解到農民的生活。
緊接着毛岸英來到長沙為外婆賀壽,當他站在外婆跟前的時候,大聲而深情地喊了聲:“外婆,您好!”
毛岸英(最中間)
毛岸英的到來令向振熙格外高興,老人擦了擦眼淚,哆嗦着布滿皺紋的手輕輕地上下摸、左右摸,語無倫次地說:“伢子,岸英啊,是你啊,爸爸還好嗎?弟弟呢?外婆老了啊……”
她還對外孫說:“别看你爸爸現在是個大人物,但他也有一顆平常人的心啊!”向振熙還說:“過去我經常給他做一些好吃的,現在身體差了,也不能做了。”
毛岸英向外婆問長問短,轉達父親對老人的問候和敬意,這也令老人獲得很大的安慰。除此之外毛岸英還将一封信交給外婆,這封信是毛主席親自寫的:“今老太太80大壽,特令小兒岸英回鄉賀壽,并送上人參、鹿茸等禮物表示祝賀!”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位非常節儉的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吃飯上,如今他能用稿費為嶽母買如此多滋補的補品,足以看出他的孝心。最重要的是毛岸英這次回鄉向外婆賀壽,也是毛主席主動提及的,不得不說毛主席對嶽母的感情真的很深。
毛主席的“債主”
5月25日,是向振熙80歲大壽的日子,親人們早早就入席了,毛岸英也坐在外婆身邊。大家在家宴上很是高興,毛主席更是頻頻給外婆夾菜,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毛岸英發現姨外婆并不在場,于是問外婆:“外婆,怎麼不見姨外婆的身影?是有什麼事情耽誤了嗎?”
向振熙說:“你姨外婆前幾天生病了,現在還沒好呢,正在家養病呢。”毛岸英一聽姨外婆生病了,連忙說:“那等我為您賀完壽,我就去看看她吧!”
于是當毛岸英一吃完發,就馬不停蹄地來到姨外婆向振恺的家中,殊不知這次看望令毛岸英得知了一件十分震驚的事情。向振恺的女兒鐘瑾懷對毛岸英說:“岸英啊,毛姑爺現在是大人物了,如果能将當年的那筆錢還給我就更好了。”
這時毛岸英才知道,父親借過向振恺的錢,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向振恺和向振熙是一母同胞的親姐妹,向振恺是家中最大的女兒,到了成婚的年紀便嫁到平江縣的一戶人家。向振恺生下一兒一女,本應是幸福美滿的生活,沒想到丈夫早逝,兒子早夭,隻剩下向振恺和獨女鐘瑾懷。
向振恺和女兒還有同病相憐的地方,鐘瑾懷的丈夫也很早就去世了,是以隻剩下兩個寡婦相依為命,生活也十分艱難。盡管生活的再艱難,也阻擋不了母女倆的愛國之心。
向振恺和鐘瑾懷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借了毛主席100銀元。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毛主席為何需要這100銀元呢?
大家都知道當年有一個“驅張運動”,其組織者就是毛主席。張敬堯被驅逐出湖南後,譚延闿為了彰顯民主自治,便允許長沙的群眾自由出版。毛主席認為這是一個宣傳馬克西思想的好機會,便打算在報紙上宣傳。
但大家都知道登報是需要錢的,而且是一筆不小的錢,然而當時毛主席等人都是一窮二白的,他們拿不出登報的錢。毛主席很是發愁,每天都在想辦法如何賺錢,進而宣傳馬克西思想。
向振恺和毛主席夫婦的關系很好,她知道這件事後毫不猶豫地将積攢下的100銀元借給毛主席。100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向振恺家裡的情況本就不好,但她能在這種時候拿錢幫助毛主席,足以看出她對毛主席的感情。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成為國家的領袖,向振恺知道後也是非常開心的。但同時她也很糾結,不知道要不要将這件事告訴給主席,請主席幫助一下自己。
直到向振恺的身體越來越差,她才将毛主席欠錢的事情告訴給女兒鐘瑾懷,才會出現鐘瑾懷向毛主席“要債”的事情。
毛岸英也是第一次聽說這件事,他當即表示:“請姨外婆和小姨放心,我回去後一定會将這件事告訴給父親,一定會給你們一個交代的!”
5月26日上午,在毛家、楊家、向家親人團聚的家宴上,毛岸英代表毛主席向親友們反複緻謝。當談到這次回湘探親,毛岸英說:
“爸爸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給我制定了三條規矩,第一、不準坐軟卧,隻能乘坐硬座,在長沙隻能步行看望親屬,不允許坐小包車;第二、不準插手親戚的工作安排;第三、不準帶警衛。
關于前兩條我都做到了,至于最後一條,由于湖南剛剛解放,情況比較複雜,是以省委為我安排了警衛。”
毛岸英又對親友們說:“作為毛澤東的親屬,我們要帶頭遵紀守法,做好工作,絕對不能以主席的親屬自居。一旦我們産生優越感,就會脫離群衆,全國人民對我們的期望是很高的,我們要處處注意影響,不能驕傲自大。”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向家特意邀請了一位湘菜名廚做了許多家鄉口味的菜,以慶祝毛家、楊家、向家的大團聚。沒過多久,毛岸英告别了外婆等人,回到北京。
毛岸英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姨外婆的事情告訴給父親。毛主席聽了兒子的話沉默許久,然後說:“這件事是我不對,我欠他們的債,這輩子都還不清了……”緊接着毛主席吩咐下去:“将她接去和你外婆同住吧,我一起供養。”
大家看到這裡想必都明白了,毛主席日理萬機,每天要忙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是以他将這件事忘記也是正常的。不過最難得的是毛主席知道後不僅将向振恺接去和嶽母同住,還提出照顧她的下半輩子。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争爆發,毛岸英毅然決然地前往北韓戰場,也犧牲在那片陌生的土地。向振恺和向振熙知道這件事後十分傷心,毛岸英可是楊開慧和毛主席的長子,可是備受期望的孩子啊!
1951年,毛主席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以及親友。全國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後,毛主席按月給向振恺以及向振熙寄去生活費,從未間斷過,直到老人去世。
1960年,向振熙90大壽,毛主席聽說楊開慧的堂妹楊開英要回家鄉,便給她寫去一封信,并交錢給她,讓她替自己買一些禮物賀壽。信中是這樣寫的:
“開英同志,楊老太太今年90大壽,我沒什麼東西好送的,就寄去200元,煩請你代為轉達。或買禮物送去,或直接将200元寄去,都由你決定,麻煩你了!”
1962年春,毛主席讓毛岸青和邵華回湖南看望外婆,并為楊開慧掃墓。毛岸青和邵華回到長沙後,向親友們帶去了父親對他們的問候。1962年11月,向振熙在長沙去世。這一噩耗傳來後,毛主席十分悲痛,随即發去吊唁函,并寄去500元,作為老太太的安葬費。
在長達一個多世紀中,楊、向兩家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演繹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毛主席和楊、向兩家的老人大多都已離世,但他們的精神将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