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作者:autocarweekly

文 | 喬伊

說實話,讴歌的英文名字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因為Acura的發音,在它剛進入中國時,令我僵直的舌頭完全打不過彎來。配合着它非常有意思的圓規型車标,讓我記住了這個為北美而生的,脫胎于本田的日系高端汽車品牌。

其實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随着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很多以往人們很少聽說過的汽車品牌進入國内。與讴歌幾乎同時進入的,還有同為日系高端的英菲尼迪,它與讴歌和雷克薩斯,構成了日系汽車品牌在中國的豪華汽車陣營。

但相較于德系豪華三強,日系三強的境況可以說是大相徑庭。除了雷克薩斯外,英菲尼迪與讴歌,在中國市場上的生存之路,其實很難用順暢來形容。就在幾天前,讴歌也終于傳出經銷商開始清庫存,售後要留給本田經銷店來服務的消息。顯然,這是一個明确的要退出市場的信号。

盡管在其後官方發出了否認的資訊,表明并沒有接到相關的通知。但去年全年在中國銷售僅5000多輛的成績,首先在面子上就過不去,在盈利上更是完全無法支撐一個品牌的營運。即便是有個很有實力的本田在後面支撐,但從商業邏輯上來講,這樣的營運模式也是很難持續的。

是以,讴歌已經山窮水盡了嗎?

讴歌其實很強

如果你依照2021年讴歌僅僅在中國市場上賣出5000多輛車,就得出了讴歌日子已經不好過的結論,那就顯得有些片面了。要知道,這個品牌的誕生首先并不是為中國市場而特意準備的,它的最重要銷售市場,是美國。

本田在美國或者說北美市場的聲名鵲起,是源于上世紀的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美國人也意識到開車不能光靠大排量,高效節能、動力迅猛、成熟可靠才是王道。也正是趁着這個思想轉變和市場需求的契機,搭載了CVCC技術的CIVIC(也就是中國的思域),開始一步步成為車迷心目中的“神車”。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一時間,從北美市場發酵、蔓延開來,本田一躍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汽車品牌。但光靠賣經濟型車,盡管在收益上可能并不差,卻并不是一個成熟的汽車企業想要的全部。畢竟,品牌力要是在短時間内建立不起來,可能一輩子就隻能賣些附加值更低的汽車産品了。因而,品牌高端必須要做,這就催生出了讴歌。

1986年,讴歌品牌正式誕生,并于成立當年就開出了60家門店。一年之後,讴歌在北美市場實作了10.9萬輛的銷售成績,力壓當時在北美市場占據優勢的歐洲車一頭。而如此好的銷售成績背後,顯而易見的就是因為有優質的車型來做支撐。

讴歌在品牌成立之初,就推出了Legend(裡程)和Integra(型格),這兩款車型分别主打中型和緊湊型運動兩個市場。從1987年開始,這些産品開始陸續獲得各種獎項。但,這些依然隻是前菜。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1989年,全球第一款全鋁車身的超跑NSX一出現,就徹底将讴歌推上了品牌曆史上的一個高潮(當然NSX也挂本田的标)。源自本田的超強車輛駕控能力,和全鋁帶來的輕量化表現,由車神塞納親自參與測試調校的背景,一下子讓它成為了汽車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款經典超跑車型。

有了北美市場的好表現,多款強力車型的支撐,讴歌開始了擴張的道路。1991年讴歌進入香港市場,2004年進入墨西哥,直至2006年最終在中國市場紮下了根。盡管讴歌一直在尋找更多的市場支撐自己的銷量,但真的要數對它更友善的還得是北美。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讴歌在美國市場一共賣出了15.74萬輛車,在豪華車的銷量排名中占據第五,僅次于奧迪。一對比,這個資料與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完全不成正比。是以,為什麼有技術、有産品、也有好紀錄的讴歌,在中國市場就是不太靈?

好多小問題,讴歌其實沒整明白

其實讴歌進入中國的時間節點不錯。現在回過頭來看,2006年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實作銷量井噴的2009年,還有三年的時間。讴歌完全可以抓住這寶貴的契機,在這段時間内實作品牌的心智占領,管道的鋪設,産品戰略的搭建,以打造出更接地氣,更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讴歌品牌。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但中國市場銷量的不斷上漲,讓讴歌在搭上順風船的同時,忽略了品牌的建設。舉一個很小的例子,直到今天讴歌的産品命名都沒有實作本土化命名。TLX、RDX、CDX,這些名字可能确實在内部命名時有非常不錯的寓意,但對于一個中文為主的市場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加分項。

首先,這樣的命名很難讓人了解它的意義,因而就更難讓人形成記憶點。尤其是在品牌影響力和号召力本就沒有被搭建起來的時期,這樣的命名就更顯得不接地氣。

與此同時,在産品沒有真正被市場完全認知和廣泛接納的時段,就急于推動品牌的國産化程序,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來看,國産化獲得成功的高端豪華品牌,基本以德系車為主。在美系車中,林肯算是目前為止實作得還不錯的。

而日系車的三大高端品牌中,實作國産化的英菲尼迪和讴歌都推進得比較艱難,賣得最好的雷克薩斯,反而從來沒有急于實作國産化過。但有趣的是,雷克薩斯何時實作國産,卻一直是個很受人關注的問題。是以,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首先是認可了你的品牌和産品,才會接受你的國産化,而将順序倒置,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标。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更重要的是,在産品上本田與讴歌不再共線。比如在北美成為讴歌打響名頭的重要産品的型格,在此前就已經被引入國内,但挂的是本田的标。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新版的NSX,則根本沒有被引進國内的打算。要知道,NSX即便被引進,很明顯也跑不了量,但如果能夠靠着日系國寶級超跑的名頭,好好的拉擡一下讴歌的品牌影響力,那也是一件十分值得的事。

很可惜,不接地氣,卻又急于國産,沒有強力的産品,卻也并不想引進,則讓人們開始越來越難以關注如讴歌這樣的汽車品牌了。是的,我說的是難以關注,而非不願關注。但惟其如此,才是最可惜的地方。

因為,車是好車,技術是好技術,但聲量就是沒起來,方法就是沒用對。

很可惜,中國汽車市場如今已經開始進入增長緩慢的時間段了,無法再給讴歌這樣的車不錯,但确實很少人關注的豪華品牌以更多生存空間了。盡管讴歌離不離開中國尚未有定論,但在未來必然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将黯然離場,卻幾乎已成定局了。

時代不同了,讴歌怎麼辦?

當然,趁着讴歌還在,我倒是還想對他們抱有一些希望。畢竟,有本田托着,有廣汽保着,能不能調整個政策再試試。畢竟,車是好車,技術也是好技術,就這麼走了,真的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