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寫作技巧
一、演講稿概述
演講稿也叫演說辭,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衆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
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内容和形式的規範和提示,它展現着演講的目的和手段,演講的内容和形式。
演講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衆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産生共鳴。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演講是演講者(具有一定社會角色的現實的人,而不是演員)就人們普遍關注的某種有意義的事物或問題,通過口頭語言面對一定場合(不是舞台)的聽衆(不是觀看藝術表演的觀衆),直接發表意見的一種社會活動(不是藝術表演),其次,作文是作者通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資訊,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衆雙向交流資訊。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衆、聽衆與聽衆的三角資訊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為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衆、聽衆與聽衆情緒的應和與交流。是以,為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于公衆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衆,打動聽衆,“征服”群衆,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衆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為聽衆所接受并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衆有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層次,而“公衆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為聽衆設計不同的演講内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于“講”,而不在于“演”,它以“講”為主、以“演”為輔。由于演講要訴諸口頭,拟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為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麼,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是以,演講稿寫成之後,作者最好能通過試講或默念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衆情緒、赢得好感的鼓動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内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辟,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二、演講稿的結構
從内部結構來說,演講需要形成或創造現場的情緒氛圍,所講的内容應該較為集中,通常一篇演講稿“最多隻能講兩三個問題,而且這兩三個問題還得很緊密地在邏輯上串連起來,以層層推演的方式,一環扣一環地展開,這時最忌的是平面羅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成為大忌的是先亮論點,後舉例子。這隻能使聽衆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論點和被動的(亦即無分析的,不能發展論點的)例子,無異于催眠曲。”而“在演講比賽中,尤其要求集中論點,因為時間的限制更大。”(孫紹振:《關于演講稿的寫作》)演講稿的結構分開頭、主體、結尾三個部分,其結構原則與一般文章的結構原則大緻一樣。但是,由于演講是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活動,因而演講稿的結構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它的開頭和結尾有特殊的要求。
1、開頭要抓住聽衆,引人入勝:
演講稿的開頭,也叫開場白。它在演講稿的結構中處于顯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士作家溫克勒說:“開場白有二項任務: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的同感;二是如字義所釋,打開場面,引入正題。”好的演講稿,一開頭就應該用最簡潔的語言、最經濟的時間,把聽衆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吸引過來,這樣,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⑴ 開場白的技術主要有:
① 楔子──用幾句誠懇的話同聽衆建立個人間的關系,獲得聽衆的好感和信任;
② 銜接──直接地反映出一種形勢,或是将要論及的問題,常用某一件小事,一個比喻,個人經曆,轶事傳聞,出人意外的提問,将主要演講内容銜接起來;
③ 激發──可以提出一些激發聽衆思維的問題,把聽衆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講中來;
④ 觸題──一開始就告訴聽衆自己将要講些什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國家上司人的演講都是這樣的。
⑵ 演講稿的開頭有多種方法,通常用的主要有:
① 開門見山,提示主題:
這種開頭是一開講,就進入正題,直接提示演講的中心。例如宋慶齡《在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儀式上的講話》的開頭:“我為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感到榮幸。”運用這種方法,必須先明晰地把握演講的中心,把要向聽衆提示的論點擺出來,使聽衆一聽就知道講的中心是什麼,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
② 介紹情況,說明根由:
這種開頭可以迅速縮短與聽衆的距離,使聽衆急于了解下文。例如恩格斯在1881年12月5日發表的《在燕妮·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開頭:“我們現在安葬的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薩爾茨維德爾。她的父親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在特利爾城時和馬克思一家很親近;兩家人的孩子在一塊長大。當馬克思進大學的時候,他和自己未來的妻子已經知道他們的生命将永遠地連接配接在一起了。”這個開頭對發生的事情、人物對象作出必要的介紹和說明,為進一步向聽衆提示論題作了鋪墊。
③ 提出問題,引起關注:
這種方法是根據聽衆的特點和演講的内容,提出一些激發聽衆思考的問題,以引起聽衆的注意。例如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1854年7月4日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舉行的國慶大會上發表的《譴責奴隸制的演說》,一開講就能引發聽衆的積極思考,把人們帶到一個憤怒而深沉的情境中去:“公民們,請恕我問一問,今天為什麼邀我在這兒發言?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獨立宣言》中闡明的政治自由和生來平等的原則難道也普降到我們的頭上?因而要我來向國家的祭壇奉獻上我們卑微的貢品,承認我們得到并為你們的獨立帶給我們的恩典而表達虔誠的謝意麼?”除了以上三種方法,還有釋題式、懸念式、警策式、幽默式、雙關式、抒情式等。
2、主體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這是演講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層次、節奏和銜接等幾個問題。
⑴ 層次層次是演講稿思想内容的表現次序,它展現着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也反映了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演講稿結構的層次是根據演講的時空特點對演講材料加以選取群組合而形成的。由于演講是直接面對聽衆的活動,是以演講稿的結構層次是聽衆無法憑借視覺加以把握的,而聽覺對層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講的時間。
那末,怎樣才能使演講稿結構的層次清晰明了呢?根據聽衆以聽覺把握層次的特點,顯示演講稿結構層次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演講中樹立明顯的有聲語言标志,以此适時訴諸于聽衆的聽覺,進而獲得層次清晰的效果。演講者在演講中反複設問,并根據設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就能在結構上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此外,演講稿用過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後”等語詞來差別層次,也是使層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⑵ 節奏節奏,是指演講内容在結構安排上表現出的張弛起伏。演講稿結構的節奏,主要是通過演講内容的變換來實作的。演講内容的變換,是在一個主題思想所統領的内容中,适當地插入幽默、詩文、轶事等内容,以便聽衆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為高度集中而産生興奮性抑制。優秀的演說家幾乎沒有一個不長于使用這種方法。演講稿結構的節奏既要鮮明,又要适度。平鋪直叙,呆闆沉滞,固然會使聽衆緊張疲勞,而内容變換過于頻繁,也會造成聽衆注意力渙散。是以,插入的内容應該為實作演講意圖服務,而節奏的頻率也應該根據聽衆的心理特征來确定。
⑶ 銜接銜接是指把演講中的各個内容層次聯結起來,使之具有渾然一體的整體感。由于演講的節奏需要适時地變換演講内容,因而也就容易使演講稿的結構顯得零散。銜接是對結構松緊、疏密的一種彌補,它使各個内容層次的變換更為巧妙和自然,使演講稿富于整體感,有助于演講主題的深入人心。演講稿結構銜接的方法主要是運用同兩段内容、兩個層次有聯系的過渡段或過渡句。
3、結尾要簡潔有力,餘音繞梁:
結尾是演講内容的自然收束。言簡意赅、餘音繞梁的結尾能夠使聽衆精神振奮,并促使聽衆不斷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疲沓、枯燥無味的結尾則隻能使聽衆感到厭倦,并随着事過境遷而被遺忘。怎樣才能給聽衆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國作家約翰·沃爾夫說:“演講最好在聽衆興趣到高潮時果斷收束,未盡時嘎然而止。”這是演講稿結尾最為有效的方法。在演講處于高潮的時候,聽衆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注意力和情緒都由此而達到最佳狀态,如果在這種狀态中突然收束演講,那麼保留在聽衆大腦中的最後印象就特别深刻。演講稿的結尾沒有固定的格式,或對演講全文要點進行簡明扼要的小結,或以号召性、鼓動性的話收束,或以詩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話結尾。但一般原則是要給聽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演講稿的寫作
1、了解對象,有的放矢:
演講稿是講給人聽的',是以,寫演講稿首先要了解聽衆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狀況如何;了解他們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否則,不看對象,演講稿寫得再花功夫,說得再天花亂墜,聽衆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無動于衷,也就達不到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2、觀點鮮明,感情真摯:
演講稿觀點鮮明,顯示着演講者對一種理性認識的肯定,顯示着演講者對客觀事物見解的透辟程度,能給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講稿觀點不鮮明,就缺乏說服力,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演講稿還要有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有鼓動性。是以,它要求在表達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動;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愛。當然這種深厚動人的感情不應是“擠”出來的,而要發自肺腑,就像泉水噴湧而出。
3、行文變化,富有波瀾:
構成演講稿波瀾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聽衆的心理特征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如果能掌握聽衆的心理特征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恰當地選擇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講在聽衆心裡激起波瀾。換句話說,演講稿要寫得有波瀾,主要不是靠聲調的高低,而是靠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有強調,有反複,有比較,有照應。
4、語言流暢,深刻風趣:
要把演講者在頭腦裡構思的一切都寫出來或說出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到,就必須借助語言這個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以,語言運用得好還是差,對寫作演講稿影響極大。要提高演講稿的品質,不能不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一番功夫。
寫作演講稿在語言運用上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⑴ 要口語化:
“上口”、“入耳”這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演講的語言要口語化。演講,說出來的是一連串聲音,聽衆聽到的也是一連串聲音。聽衆能否聽懂,要看演講者能否說得好,更要看演講稿是否寫得好。如果演講稿不“上口”,那麼演講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聽衆“入耳”,完全聽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門的演講會上,一個公安戰士講到他在執行公務中被歹徒打瞎了一隻眼睛,歹徒彈冠相慶說這下子他成了“獨眼龍”,可是這位戰士傷愈之後又重返第一線工作了。講到這裡,他拍了一下講台,大聲說:“我‘獨眼龍’又回來了!”會場裡的聽衆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演講稿的“口語”,不是日常的口頭語言的複制,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口頭語言,要邏輯嚴密,語句通順。由于演講稿的語言是作者寫出來的,受書面語言的束縛較大,是以,就要沖破這種束縛,使演講稿的語言口語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時,應把長句改成短句,把倒裝句必成正裝句,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改換或删去。演講稿寫完後,要念一念,聽一聽,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麼“上口”、“入耳”,就需要進一步修改。
⑵ 要通俗易懂:
演講要讓聽衆聽懂。如果使用的語言講出來誰也聽不懂,那麼這篇演講稿就失去了聽衆,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意義和價值。為此,演講稿的語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甯說過:“應當善于用簡單明了、群衆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抛棄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抛棄記得爛熟的、現成的但是群衆還不懂的、還不熟悉的口号、決定和結論”。(《社會民主黨和選舉協定》)魯迅也說過:“為了大衆力求易懂”。(《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
⑶ 要生動感人:
好的演講稿,語言一定要生動。如果隻是思想内容好,而語言幹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講稿。廣為流傳的恩格斯、列甯、斯大林的演講,毛澤東的演講,魯迅的演講,聞一多的演講,都是既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動感人的語言。語言大師老舍說得好:“我們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隻能被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若是表達不出,誰能知道那思想與感情怎樣好呢?”(《人物、語言及其他》)由此可見,要寫好演講稿,隻有語言的明白、通俗還不夠,還要力求語言生動感人。怎樣使語言生動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拟、誇張等手法增強語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為具體,深奧講得淺顯,枯燥變成有趣。二是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增強演講稿的表現力。這樣,既能深化主題,又能使演講的氣氛輕松和諧;既可調整演講的節奏,又可使聽衆消除疲勞。三是發揮語言音樂性的特點,注意聲調的和諧和節奏的變化。
⑷ 要準确樸素:
準确,是指演講稿使用的語言能夠确切地表現講述的對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們的本質及其互相關系。作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表達的對象熟悉了解,認識必須對頭;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斷恰當,用詞貼切,句子組織結構合理。樸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語言,明晰、通暢地表達演講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詞藻的華麗。如果過分地追求文辭的華美,就會弄巧成拙,失去樸素美的感染力。
⑸ 要控制篇幅:
演講稿不宜過長,要适當控制時間。德國著名的演講學家海茵茲·雷德曼在《演講内容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在一次演講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甯可隻有一個給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也不要五十個證人前聽後忘的思想。甯可牢牢地敲進一根釘子,也不要松松地按上幾十個一撥即出的圖釘。”是以,演講稿不在乎長,而在乎精。
5、認真修改,精益求精:
從事任何文體的寫作都要重視修改,認真修改,精心修改,寫作演講稿自然不能例外。例如,林肯在接到要他作上述演講之後,在指揮戰争、通權國是的情況下,親自起草演講稿,并把演講稿念給白宮的傭人聽。直到演講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旅館的小房間裡再次推敲、修改這篇演講稿。再如,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與世長辭。恩格斯作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著名演講。演講草稿是這樣開頭的:“就在十五個月以前,我們中間大部分人曾聚集在這座墳墓周圍,當時,這裡将是一位高貴的崇高的婦女最後安息的地方。今天,我們又要掘開這座墳墓,把她的丈夫的遺體放在裡邊。”作者考慮後進行了修改,寫成:“三月十四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裡總共不過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着了。”兩者比較,後者入題較快,演講一開始就抒發了對逝者的無限敬愛和萬分惋惜的心情,使現場的人們也沉浸在對馬克思的緬懷與崇敬之中。正是這種認真的态度和精心的修改,才為他的每次演講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演講稿的寫作技巧】相關文章:
1.優秀演講稿的寫作技巧
2.竟聘演講稿的寫作技巧
3.日記的寫作技巧
4.作文寫作技巧
5.論文的寫作技巧
6.公文的寫作技巧
7.履歷寫作技巧
8.寫作技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