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開着,但鏡頭前的農舍老闆一直閉着嘴。負責錄音的吳,盯着筆記本想,"采訪可能會很冷。
今年夏季複旦大學"記錄中國"項目蘇州群遊行的第二天,學生在太湖島中部的明月灣村、新聞學院2020年大學生吳泉是五名成員之一。
據原村黨支部書記介紹,農舍老闆是當地的"刺頭",農舍開工後,生活有所好轉,在村民相當吃得開。學生們琢磨着,也許能用他的故事,以一個小小的洞見來展現古村的發展。
但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抛出,農舍業主隻是簡單地吐了幾句話就不再說一句話了。采訪在尴尬的氣氛中結束。
談起這段經曆,同學們很郁悶,但複旦大學新聞學院老師翁子的團隊卻覺得很珍貴。"學生在教科書中沒有學到這些東西。比如與人溝通的能力、對社會的洞察等,隻能在實戰中積累經驗。現在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知識儲備非常好,但離基層太遠,離中國現實社會太遠。"
"新媒體技術革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徹底颠覆了傳統的新聞傳播研究。我們需要重建新聞業的架構。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主任張桃福說。随着新技術平台、新聞業的出現,行業始終扮演着"捕手"的角色。"一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快速了解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加強核心技能。新聞的本質仍然接近現實。"
"記錄中國"項目由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和燕報社發起,已連續播出六期。同時,大學生走訪全國23個省份,從中西部脫貧攻堅,到東部沿海城市發展開放,再到建設大電項目,覆寫78個縣市,訪談500餘人。此外,還有與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合作的社會研究項目"走長三角",新聞學院自主策劃的"新聞前線"系列社會實踐項目。
"中國的新聞教育是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的?"這是複旦新聞學院一直在思考的命題。走出校園,走出象牙塔,學生可以對國家、社會有更全面的了解。他們走的地方就是他們真正感覺到的中國。"張桃福說。

2019年,煙台大連集團采訪了長島當地居民。
"将教室移到地面"
吳某第一次聽說《創紀錄中國》是在入校前。"可以說,'創紀錄中國'是我選擇複旦新聞的原因之一。她堅定地說。
這個戴着眼鏡、臉圓的女孩來自江蘇省南通市,熱愛文學。她的聯考成績達到了北京大學的起跑線,但要錄取的專業并不是他們的最愛,是以要複旦了解情況。
在複旦新聞學院的大樓裡,吳某從老師那裡聽到"記錄中國"項目時,被它所吸引。
"記錄中國"的主題與國家時代發展密切相關:2016年的主題是"打赢脫貧攻堅戰",2017年是重複西南大學80多年前向西邁進的道路,2018年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是聚焦大型項目, 而2020年是聚焦家居的變化。這些報道并不因為題材的宏大性而枯燥乏味,而是有人物、細節,可以讀進去。有報道稱,吳某印象深刻,它較長的描述了一個漁民的一天,展示了當地漁業的現狀。
2019年,煙台大連集團采訪了以島為基地的幹部肖路平,小路平在談到離家出走時淚流滿面。
"國家層面的變化仍然必須落在特定的人身上。作為一名記者,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她覺得自己小時候對新聞的熱情被點燃了,她加強了學習新聞的思維。
對于吳某解釋的是新聞學院2019年碩士生的願望。她是Record China的項目負責人。Wish還記得,2016年3月該項目首次啟動時,來自燕報的複旦新聞學院的老師和記者坐下來讨論架構,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去看花",學生應該參與一個完整的新聞制作過程"用真刀真槍"來确定自己的話題, 采訪,寫作,最後發表報告。
新聞政治部部長陳良飛也出席了會議。他建議項目要有大格局,面試地點要多樣化。"我發現學生的練習圍繞着複旦,雖然這些都是現實,但學生們似乎能夠更加關注中國時代的脈搏。"陳良飛說。
最後,雙方商定,除大學教師外,每組人員之後還将有一名記者擔任行業教師。"可以這麼說,是班級搬到了地上。陳良飛總結道。
今年5月,接近尾聲的2021夏季"記錄中國"項目開始簽約,主題是"大城鎮",即通過對小城鎮的深度采訪,從點到面對,展現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面貌。路線分為5條主幹道:雲南省沙溪鎮、大利州市、貴州省遵義市、渨台鎮、河南省信陽市茅台鎮、渭河港鎮、江西省景德鎮、玉裡鎮、江蘇省蘇州市蘇刺鎮。
吳泉在蘇州的一些親戚,覺得上手比較容易,他們把登記表交給了蘇州。
同樣首次注冊的還有2019年大學生鐘琦。她紮着馬尾辮,打字速度超快,在浙江長大,她向貴州小組彙報,"想着一個與沿海地區完全不同的地方"。
系統資料庫上也有一些"榮民"。
第二次入學的2018年大學生劉浩然沒有選擇路線,"就離開上海吧"。2019年,他不是貴州集團,有些人想改變,他覺得無論去哪裡改變,結果都是如此難忘的經曆——一群人坐在搖搖晃晃的工程電梯裡,到地面200多米遠的地方,還沒有走過屏唐橋,仿佛在山頂上。
2019年,貴州團隊除了參觀平潭橋外,還參觀了大小京特橋。
2018年大學生李大武是他第三次報名。他來自海南,但他稱自己為"精神江南人",是以這次他報名參加了蘇州集團。他喜歡寫作,文字之間總有一些地方感。"當我在中國大地上來回旅行時,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去看,觀察基層發展的步伐,看到大事,看到活着的人。他寫道。
打破認知
7月4日,蘇州集團出發。然而,面試的前兩天并不順利。
在農舍老闆一開始就提到之前,學生們采訪了村黨支部書記,但得到的并不多。"他沒有談論我們真正關心的古老村莊的保護。"吳說。
離開農舍老闆的房子後,每個人都回到了市場上,采訪是關于為什麼它失敗了。
有人提到,這個問題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一般問題應分解為更小、更微妙的問題。有些人分析,也許對方不喜歡鏡頭,不想在這麼多不認識對方的人面前講述自己的故事。還有人推測,也許是對方阻礙了村幹部的存在,不友善說出自己的想法。
"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是決定面試成敗的重要因素。李大武說,他想到了去年"創紀錄中國"活動的細節。他習慣于在面試時在筆記本電腦上做筆記。團隊記者和他讨論了這個問題——當你在電腦上打字時,你可能無法與被采訪者溝通,他不知道你的電腦螢幕上有什麼,不會分心,他會心有餘悸。"我已經學會了試圖逃脫它,而不是讓他有這樣的漣漪。"李大武說。
下午,蘇州集團迎來了轉機。受訪者非常比對。學生們輪流提問,他們早上沒有機會問的問題得到了回答。想到古村落裡的東西已經淪陷,吳某松了一口氣。
今年7月,蘇州集團在蘇州東山鎮大會堂進行采訪。
對于學生來說,"記錄中國"是一個認知過程。
鐘琦原來對貴州茅台鎮的概念,一直保留在"茅台集團"之列,後來才知道,該鎮有大大小小的3000家酒莊。
在踏入這些大大小小的酒莊之前,她以為酒莊裡充滿了酒味,沒想到現場充滿了醋般的酸味;
在前往貴州的大橋之前,劉浩然想象,建造這座橋的勞工可能是當地的農民工,而實際上很多都是大學生,他們操作着具有可以準确測量的尖端技術的機械,并互相自豪。同學們還去了員工宿舍,結果和想象棚子完全不同,雖然結構簡單,但生活區、休閑區、研讨區一應俱全。
"記錄中國"項目以問題為導向,除了打破觀念外,學生還需要建立自己的故事。
這并不容易。出發前,為了确定蘇州明月灣古村落的選擇,吳泉看了政府網站上的介紹,還閱讀了很多社交平台上關于這張華麗推薦的紅牌,但很難從這些字中了解真實的小鎮生活"
而随着采訪的深入,随着記者團隊的深入,同學們發現,學生們的問題逐漸開始接近現實。
河南集團打算探索信陽的毛茸茸的茶葉為什麼不環。但究竟如何呢?組長陳偉起初一點頭緒都沒有。直到她站在當地的茶樹山上,看到老婦人在烈日下彎腰翻過茶園,她才開始明白地方轉型的困難——當地的茶農已經擺脫了貧困,但生活還是艱難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讓茶農嚴重衰老。
貴州組的同學們琢磨着茅台酒為什麼這麼貴。重點最初集中在稀缺性上。他們了解到,在當地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城,疫情爆發前每天都有大批人排隊等候,手裡拿着60元的門票,最高價值就是以原價1499買到兩瓶茅台酒。而且酒出門後可以立即以1000元的價格出售。
在鎮上的一家大酒店,他們發現,這麼稀缺的酒,其實可以以1499元的原價買到,但訂單并不多。為什麼?最初,酒店要求客人當場飲用并歸還瓶子。"在沒有收藏的情況下,很少有人點一瓶茅台酒隻是為了喝。團隊成員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總結了這一點。
"數字化帶來了更多的資訊,但它并沒有傳達複雜的三維人;平台上零碎、快速的文本使得很難全面了解事件。鐘瑜仔細總結道。
新聞業的困境
"老實說,我有一段時間不想當記者了。"吳說。複旦新聞學院目前正在實施"2加X"教育訓練模式,即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電子資訊科學技術等方向的第一和第二學年選擇一個學習;是以,當學生處于索福年時,他們也将面臨一個選擇。
吳的感情不是一個孤立的案例。複旦大學老師闫靜是一支"創中國"的教師隊伍,平時也與學生關系密切。她隐約覺得新聞學理論越來越深奧,但許多學生對新聞的熱情已經消退,報紙被"任務化",缺乏學習後獲得的收獲感;
王先生了解學生的困惑,他覺得這部分反映了新聞教育的目前困境——不夠接近現實。
暑假後的第一周,9月3日,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召開了一次内部研讨會,李連榮教授在會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碩士生、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基礎理論架構是西方的,找不到一個是我們的中國。1956年,王忠教授的目标是在新聞傳播領域建立話語體系,現在已經60多年過去了,任務還沒有完成。"
這位在複旦任教近40年的教授,也是複旦《新聞學導論》的作者,一直強調新聞學研究不應鑽進紙堆,而應在生動的實踐中尋找問題。
"'記錄中國'正在做這個探索。張桃福說,"走出校園這樣的象牙塔,同學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國家的社會。他們走的地方就是他們真正感覺到的中國。"
除了最早探索"記錄中國"項目外,新聞學院還探索了多項社會實踐項目,如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與新社會研究項目"行走長三角"合作,新聞學院自主策劃的"新聞前線"系列社會實踐項目。
在學生困惑的另一面,張桃福認為,也可能是學術界和行業的困境。"随着多年來新技術和新平台的出現,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在扮演被動捕手的角色。是以,一方面,我們需要回到培養學生最基本的核心技能上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培養他們快速了解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2014年,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成為全國首個開設資料新聞和可視化課程的學院,并很快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必須學會挖掘,清理,分析資料和編寫代碼。
同時,複旦大學資訊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海軒開設了"全媒體内容制作"研究所學生課程,也是國内首個開展無人機新聞報道業務課程。
在實踐中,學生确實應用了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新技術。今年有記錄顯示,中國每一組學生都帶着無人機拍攝航拍照片。其中,貴州集團試圖通過資料新聞的方式進行報道。
"在行業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新聞學院有一種責任感和危機感,"張說。我們需要将這種責任感和危機轉化為中國新聞教育的途徑。"
不容辜負的期望
經過一個夏天,轉變悄然發生。
吳已經下定決心,将來要當一名記者。她說,這種轉變實際上是在一瞬間發生的,在蘇夷小鎮接受采訪時:
那天她和幾組成員一起去街上采摘,走進一家小店,一位40歲的刺繡小姐正在做現場直播。店門不大,但很長。光線從遠處傳來,繡花女郎坐在黑暗中,男人看起來有點害羞。直播間裡隻有少數觀衆,但她還是苦苦介紹蘇刺繡産品,不時直白地夾着幾個字"老鐵"這樣的網絡術語。
在廣播下,談論蘇刺繡,刺繡女人的表情輕松拓展。"我們這一代人是把蘇刺繡帶出來的那一代人,"她說。年輕時,她在商場裡介紹了蘇繡産品。為了學習蘇刺繡,40多歲時還專攻清華美術學院上課。現在,她覺得刺繡行業缺乏年輕人的參與,當她說"有些人不喜歡蘇刺繡,隻是把它當做賺錢的生意"時,她流下了眼淚。
當時,她以吳某為實實,認真地說:"請傳遞我們的聲音,希望更多沒有功利目的的年輕人加入團隊,弘揚蘇刺繡文化。"
那一刻,吳似乎找到了當記者的意義。"任何有能力和理想的新聞業的人都不應該辜負這樣的期望。她說。
"在那之前,我沒有機會真正關心一個行業的生存,一個工藝的損失,或者一群與我無關的人的生命,"吳後來在一份關于"記錄中國"的聲明中寫道。"我真正想關心的——更大的中國,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無法到達的角落,每一寸山和河流,在我的想象中并不存在。
"在'記錄中國'并進入不同的基層實踐之後,我覺得我以前的生活經曆對于未來的新聞制作和文學寫作來說還不夠。"李大武說。
在這次采訪中,李大武對一個回國創業的大學生印象非常深刻,畢業後回到家鄉當茶葉老闆。是以,一直以來對他的理想計劃是:把選舉到基層鍛煉,後來從事社會新聞工作,最後回到家鄉海南,做一些事業,幫助家鄉的發展。
有些人在"記錄中國"之後不選擇新聞的方向,而是選擇廣告等的方向。"通過'記錄中國'來了解自己的興趣,然後專注于你喜歡的東西,這也是件好事,不是很好嗎?""劉浩然說。
在這次"創紀錄中國"之旅中,他也被一位大學生打動了。在江西省景德鎮的玉裡鎮,他們想采訪當地老、中、青年三代觀察小鎮,于是找了一個旅遊管理"後00"大學生了解情況。
這位年輕學生的反應很直白:"我們在這裡很普通,旅遊發展不好,沒有什麼值得采訪的。"第二天,學生跑去找劉浩然,問道:"你能再采訪一遍嗎?""
本來,當學生離開時,他自己跑到鎮上走來走去,發現自己這些年在大學裡離開了家鄉,家鄉的變化其實非常大。"在這裡生活了很多年,我很少注意到周圍的變化。他說。
劉浩然覺得這就像是很強的他們,才真正去聽,才發現我們國家有這樣的人和故事。
專欄編輯:聃飛 文字編輯:王偉
來源: 作者:王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