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曆史。随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創造許多奇迹的同時,也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精美文物。許多人有着收藏文物的愛好,家裡擺着各處淘來的古玩,真真假假,一無所知。有的人認為自己收藏的文物價值千萬,還有的人甚至認為自己的藏品是無價之寶。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想笑了,簡直是異想天開,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無價之寶?不過最近居然還真有這麼一位幸運的收藏者。
一、尋寶動機
這個收藏者自己不敢帶着寶物拿去給專家鑒定,就讓她的女兒去了,女兒上了節目,端出一個造型奇特的罐子。

這隻罐子是女孩兒的父親花三千塊錢買的。
原來女孩兒的父親多年前去西安出差,路上看見有個古玩城,就進去逛了逛。結果就在一家店裡相中了這隻罐子,花了三千塊錢帶回了家。帶回家以後還說從此以後家裡有兩寶,一個是女兒,一個就是這隻罐子。女孩兒起初跟大家想得一樣,覺得父親拿着一隻赝品當寶貝。
買的不如賣的精,有這種好東西,賣家早就自己留着了。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這個罐子究竟是赝品還是無價之寶?賣家當真是有眼不識金鑲玉?
二、解開罐子身世之謎
讓我們仔細來看一看罐子的外形。這是一隻綠色的罐子,造型十分奇特。罐子背部有一個梯子,一個戴尖帽子的男人順着梯子爬到頂部,男人肩上扛着一個麻袋正要往罐子裡倒東西。這麼一個奇特的造型引起了現場一番讨論,女孩兒說這是一個裝金銀财寶的罐子,小人兒正要往罐子裡倒金銀财寶。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糧倉,麻袋裡裝的是糧食。
上面的小人戴着尖帽,腰上系着腰帶,顯然是一個胡人形象。而有胡人形象的文物,很多屬于貿易發達的時期。加上上面一些獨有的裝飾,都是漢代常用的。
聽到這裡,女孩兒就掩飾不住臉上的笑容了,然而專家接下來的鑒定結果更是讓人大吃一驚。
這麼一個外表樸實無華的罐子,竟然現場被專家宣布是漢代的綠釉谷倉,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三、喜抱寶罐歸
聽到結果,女孩兒一顆緊緊懸着的心可以說是可以放下了。沒想到真如她剛開始說得那樣,看來這個綠釉罐真是有裝金銀财寶的作用。它本身的價值,就算是滿得溢出來,恐怕這些金銀财寶也裝不下呢。電視機前的父親更是要喜不自勝了,沒想到自己多年前随手在古玩城買的一個罐子,竟然真的是無價之寶。
不知道這到底是幸運還是父親慧眼識珠?當年賣出這個罐子的老闆如果看了這期節目,可要心疼得捶足頓胸咯。
像這位父親一樣幸運的藏家還有很多,有的甚至在家裡當傳家寶放了幾十年,一直不敢去找專家鑒定。這大概和賭石是一個心态,在家裡放着,不去鑒定,心裡存着這麼一個念想也是好的。不知道多少人看到這條新聞之後要跑去古玩市場試一試了,說不定有人真的和這位老父親一樣幸運,一不小心就抱了一個國寶回家。
不過話雖如此,這種事情終歸還是小機率,當然也有跑去鑒定,卻大失所望的。那麼,對于蠢蠢欲動的大家來說,與其盲目跑到古玩市場挑挑揀揀,不如接着往下,跟着小編多了解一些收藏的知識。就算不如這位父親那麼幸運,也能淘得一兩件稱心的物件,擺在家裡賞心悅目。
許多人都有收藏文物的愛好,那麼為什麼這個愛好會蔚然成風呢?答案有四點。
1.文物所具有的曆史價值。
許多文物本身制作并不算精良,制作工藝也不複雜。比如石器時代的骨錐、商朝的青銅器。
但在當時,這些卻是最先進的技術。它代表了一個時期的工藝水準,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是以被賦予了深層意義。
這些物品本身并不值錢,但是因為經曆了時代滄桑巨變,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是以顯得彌足珍貴。它們就像是一雙眼睛,一個記錄時代的錄影機,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2.文物自身制作精美。
許多人收藏文物僅僅是因為對于文物本身的熱愛,比如說唐朝的唐三彩,清朝的青花瓷等。
這些文物由于本身制作工藝就很複雜,成品也極具觀賞性,是以也就成了收藏家之間熾手可熱的藏品。
比如說現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都因為本身的精美絕倫,而成為國寶。
3.文物稀缺。
我們都知道,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戰争,列強無情掠奪了大陸的許多寶藏。很多博物館被洗劫一空,有的甚至付之一炬。火燒圓明園,一把火将所有的書畫、陶器等燒得幹幹淨淨。
這直接導緻了許多文物的損失,有的甚至成了孤品,流失在國外。物以稀為貴,這些殘存的文物就因為其本身的稀缺,成為了無價之寶。
4.收藏家的個人喜好。
由于對某一朝某一代亦或者某一位帝王、王爺尤其喜愛,他們就會對這些曆史人物使用過的文物極其感興趣,千方百計,不惜揮擲千金也要擁有一個。
在他們眼裡,這些文物已經具有了特殊意義,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小編還記得上海博物館有一個專屬的錢币展,裡面全是一個收藏家收藏的各個國家以及各個時期的貨币。這些貨币在當時并不見得有多麼珍貴,然而到了現在,不知道身價要漲了多少倍。
當時收藏家收集這些貨币的時候是因為個人喜好還是抱有一絲升值的想法,這小編就不得而知了。
了解了文物值錢的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力呢?
我們普通人,不像專家那樣有豐富的知識體系,但這裡還是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傳授給各位的。在這裡,小編給大家編了一個口訣,友善記憶,在挑選古玩的時候可以試着運用一下。
“一看成色,二看造型,三看感覺。”
這可不是我瞎編,接下來我就逐條解釋一下這個口訣。
“一看成色”
所謂成色,即古玩的材質,精細度。很多漢代以前的古董,因為制作工藝技術有限,加之每個勞工的手工操作水準也有好有壞,所産出的成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粗糙”并不見得不好,畢竟水準有限,“粗糙”才更加具有真實性。
現代的仿制品,大多由于工業化生産操作,溫控以及技術水準都很先進,是以産出的“古董”都過于精細,沒有時代感,這部分就很容易加以鑒别。
當然現在有很多赝品刻意做舊,有的甚至故意放到太陽底下風化,讓其更加具有曆經滄桑的質感。更有甚至放到糞坑裡讓其造腐,加快完成進度,這些就需要我們加以鑒别。
做舊的瓷盆
“二看造型”
這部分比較好區分。很多赝品摻入了現代的審美,更加精美,觀賞價值很高。但其實真正的古董,很多都不太符合現代人的主流審美。
而且很多赝品随意制作,不研究資料,就容易出現時空混亂。比如說,将商朝才有的紋飾放到夏朝流行的禮器之上,這是很明顯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不具有一些基本的鑒别能力,就不太容易分辨得出。
有的人可能還會想,這麼精美的圖案,造型也很别緻,一定是我撿到寶了。結果買回家裡,讓老人一看,就知道是赝品。是以平時還需要大家多去博物館裡看一看,了解一下真正古董常有的紋飾,以及那個時代的主流造型,就會避免花冤枉錢。
“三看感覺”
這一條,乍看之下很是玄學,但是關鍵時刻,玄學不一定不靠譜。我們從小到大,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報紙新聞,被動接受了很多資訊,這些資訊還是很有用的。它們能提升我們的直覺,無形之間提高了我們的鑒别能力。
比如說,一件古董,商家編了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告訴你這件古董來得有多麼不容易。那麼,我們可能很容易就被這個故事所打動,經由商家一忽悠,眼看着就要掏錢。且慢!
不妨再多思考一下,如果這個古董真的得來有這麼不容易,商家為什麼偏偏賣給我們?他們自己留着不好嗎?可能有的人又覺得,是商家不識貨,看不出來東西好賴。但現在的市場,商家之間的資訊流要比我們多得多,是以我們多留一個心眼是好的,不妨自己用手機搜一搜,看一看,多從外界擷取資訊,就能避免上當受騙。
以上三點就是小編總結出的去古玩城淘古董的經驗,其實大家真的有想法,想要和節目裡這個老父親一樣,花三千塊錢買了個古董。還是要多和懂行的人交流,多漲一些知識。
小編所傳授的不過是一些皮毛,不過在這裡,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腳踏實地,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花錢買一些自己賞心悅目的小物件可以,如果超出了能力範圍,就要冷靜思考一下到底是值還是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