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GV李宏玮: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聽我的建議

作者:GGV紀源資本
GGV李宏玮: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聽我的建議
GGV李宏玮: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聽我的建議

GGV有話說: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獲得外界一緻認可的時候,卻覺得自己像個「騙子」,認為「我根本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麼優秀」,擔心總會有一天被揭穿。

如果有的話,你可能是受到了「冒充者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困擾。這個詞于1978年首次被心理學家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提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在那些被社會定位為「成功人士」的女性中,有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盡管已經有外在的證據表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競争力,但仍然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成績,把它歸因為時機、外在條件和運氣。

在這個詞被發明出來之後,包括前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内的很多成功女性都公開表示自己有過這樣的感受。

不久前,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Jenny李宏玮在接受新加坡媒體The Business Times的專訪時被問到是否有「冒充者綜合症」的時候,她的回答讓記者有些吃驚,卻也啟發了我們向GGV紀源資本的另外兩位女性高管Jennifer Holmstrom和Lily 曹琪提出同樣的問題。

這次的通路中并沒有特别針對女性的話題,但她們的回答或許是今天這個節日裡,我們想送給所有女性的最好禮物。

受訪者:Jenny李宏玮、Jennifer Holmstrom、Lily 曹琪

編輯:Rita

GGV李宏玮: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不要聽我的建議

1.你被“冒充者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困擾過嗎?對正在經曆此種困擾的創業者們,你有什麼建議?

Jenny:說實話,我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先去查了一下,確定我對這個術語的了解是正确的。簡而言之,我沒有。冒名頂替者是假裝成别人的人。我從沒想過要成為誰,也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誰”。

對我來說,人生是一次充滿冒險的旅程。冒險就意味着挑戰不斷。一路走來,我是否感到過力不從心和焦慮?當然有。焦慮是人類的天性。有時候你需要這種焦慮來進步。但我不會為此而苦惱,而是繼續工作,把事情解決。或許我的性格就是這樣。

談到創始人,自信是偉大創始人的必備特征之一。創業的路非常孤獨,他們需要那種“我能行”的精神來撐過難關。創始人或企業家天生就屬于那群更樂觀的人。其實我們在創始人身上更常看到的是過度自信,尤其是當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短暫的成功容易讓人飄飄然,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犯錯。

Jennifer:我不确定我所經曆的是否被歸為傳統意義上的「冒充者綜合症」。很多時候我感覺我必須迅速學習一些從未做過的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把工作做好,我必須以很快的速度掌握對我而言專業度很高的知識。與此同時,我毫無任何先前經驗可借鑒。

這種經曆第一次發生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當時我在獵頭公司工作。作為一名職場新人,我擔負着一項艱巨的任務——給資深高層管理者打電話,試圖說服他們加入初創公司。他們的信任對我當時的角色來說非常重要,隻有通過真正研究這些公司的技術和做法才能獲得高管們的信任。

我曾為一家使用單晶太陽能電池闆的公司尋找一名首席财務官——我需要掌握過多的技術知識才能讓我的話聽起來可信。說實話,我當時的工作完全不在我的舒适區内,而且真的很難做!

當面對這種情況時就要敢于走進未知,而不必擔心你對這個領域所知甚少。接下來你必須為下一步做好打算:開始做充分的研究來彌補你所欠缺的知識。你不必做很多研究直到你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你隻需要掌握足夠的知識確定你能完成工作任務就可以了。

Lily:我在少年時會産生自我懷疑,成年後,特别是工作之後這種感受越來越少。這大概得益于我們團隊的強大,以及堅持學習的習慣。

創業是不斷對抗不确定性的過程,挑戰并不會因為創始人的學曆和背景變少或變簡單。優秀的公司具有相似的文化、人才和制度優勢,但是從優秀到卓越,很考驗公司對未來的洞察和風險應對能力。創始人隻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招兵買馬來擴大公司的能力半徑和知識帶寬。畢竟,強大是對抗焦慮的唯一手段!

2.你得到過的最好建議是什麼?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你的?

Jenny:我在康奈爾大學讀工程系的時候,出于興趣上過一些MBA的課程,其中一門是康奈爾已故教授David J. BenDaniel的創業課。他在成為商學院教授之前是一名風險投資人,同時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博士。他時常會邀請創始人和投資者來給我們做分享,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風險投資。後來,我成了他這門課的助教,助教的職責之一就是批改學生作業,也就是商業計劃書。我當時就知道:投資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問教授我應該從哪裡開始。他的回答改變了我的一生。

他說,“要成為一個好的風險投資者,你需要了解企業群組織是如何建立的。先至少工作五年,裡裡外外吃透企業如何運作之後,再考慮開始投資。”這是我得到過的最好建議。我聽了他的話,從康奈爾畢業之後,回到新加坡,在新科宇航(ST Aerospace)工作了五年。

Jennifer:我父親總是告訴我,無論我做什麼職業,無論角色、級别或頭銜,我必須每天都在創造價值。這個看似簡單的建議讓我銘記終生。

我得到的另一個建議來自臉書(現更名為Meta)的前工程副總裁Jay Parikh。當時我和他一起做一個項目,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是我嘔心瀝血想出來的結果。他安靜地看完了我的提議,然後告訴我:“這個方案不錯,現在去做一個比這個好十倍的方案。”雖然當時我很想倒地大哭,但我意識到他是對的。我必須學會10倍化的思維,突破自我界限。他這幾句話真的改變了我建構和傳遞工作的方式。

Lily: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自2010年開始,我曾嘗試過數次減重,均以失敗告終。2015年,朋友将她的健身教練推薦給我,她曾在這位教練的輔導下一年減掉35kg. 教練對他的學員有三個要求:不要質疑、嚴格執行、不許看秤。訓練的前三個月,隻是力量訓練和飲食管理,一斤沒減掉(事後才明白不看秤是減重得以堅持下去的關鍵要素),教練三個月後開始在每次一小時的力量訓練後增加有氧運動,從此開始以平均每周1kg的速度勻速減重,經過半年左右體重減了15kg,BMI降到19。這麼多年來我的體重體脂沒有大幅反彈,并一直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

這段經曆非常有啟發性,選對人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方向錯了,隻會越努力越倒黴。上司者對項目負責人也要充分相信和授權,哪怕暫時遇到挑戰,也要屏蔽噪音,保持對結果的專注。

3.你受過的最大挫折是什麼?你是如何度過的?

Jenny:2001年,工作了五年并獲得了MBA學位後,我終于準備好開始我一直夢想的VC生涯了。MBA畢業之前,我已經在矽谷做過兩份實習,一份在創業公司,另一份是在一家VC。那時的我29歲,躊躇滿志,迫不及待要開始我的職業轉型。接着,曆史上最大的市場崩盤發生了,先是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然後是911事件。當時每個人都認為網際網路和創業公司已經沒戲了,風險投資已沒有什麼好做的了。我沒能在矽谷找到一份風投工作。而在當時,所有要做風投的人,都要從矽谷開始。

當時,我面臨三個選擇。第一是回到新加坡原公司,繼續成為高管的路徑;二是和我丈夫在矽谷彙合,他當時已經在矽谷找到工作,而我隻要放棄做投資,在矽谷找一份工程師的工作也不是難事;第三個選擇是搬去香港,加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看中國的投資機會。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它們意味着三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前兩個選擇都在我的舒适區内,即在當時的動蕩中過安穩的生活。再三考慮之後,我最終選擇了最接近我原本夢想的選擇,搬到了香港做投資。這在當時看來是最具風險的決定,但現在回想起來卻是風險最小的決定,因為在那之後,亞洲很快就成為了創業公司最多的區域之一。

Jennifer:我在一家獵頭公司工作時,我發現一位與我同等級别和資曆的男同僚的工資是我的兩倍。我非常生氣。隻要是公平的,我對同僚之間薪資不同并沒有意見。但我所經曆的事情已經超出了我能接受的底線。對我來說,薪資差異充分說明了這家公司的價值取向,這不是我想要繼續為之奮鬥的地方,是以我開始計劃離職。

最終,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當我遞交辭呈時,這家公司的管理合夥人開出了兩倍薪水挽留我,但是他并沒有明白問題的根本。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性别不同導緻的薪資不公是真實存在的。當然,現在有很多公司和創始人都在為薪酬平等做出貢獻,但仍有許多公司仍存在這一問題。

Lily:去年體檢發現我的身體出了狀況,當時非常震驚也很恐慌。作為一個非醫學專業的普通人,對疾病的未知,以及對生活的失控都非常讓人絕望。然而,其實治病和做項目沒有差別,無非是分解目标、配給資源、過程管理……想通了這一環,事情便進入了我的能力射程。找醫院醫生,做檢查,和主治醫生讨論手術方案。一環套一環,隻要都做對了,剩下的就交給上帝了。非常幸運,手術很順利,基因檢測提示複發風險很低,兩個月後我就回到了工作崗位。

不期而至的重疾可能是人生随時會遇到的挑戰,進入40歲,對自己的健康管理也需要像資産管理一樣謹慎。一旦确診不要恐慌,相信現代科學的昌明,也要相信醫生的專業度,用科學的武器堅定地與疾病戰鬥到底。

4.如果可以和年輕時的自己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Jenny:我會告訴自己,“少聽點權威的意見,對自己的判斷多一點堅持”。你在年輕的時候,那些更成功的人動不動就會和你說,他們懂得更多,你應該聽他們的勸告。我相信年輕的投資人對此情此景并不陌生。你認真地做了盡調,你的直覺告訴你,這家公司會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然後基金裡最資深的合夥人走過來,告訴你“你錯了”,并給出了各種理由。于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我錯了嗎?也許我忽略了一些我尚且無法了解的方面?畢竟他或她曾做成了那筆著名的投資啊。”

經過20年的投資曆練,我逐漸意識到投資決策的品質與年齡或頭銜無關。如果你對行業和創始人足夠了解,就要堅持自己的判斷,跟着自己的感覺走。不要聽那些成功投資人說什麼。不要聽我說什麼。

Jennifer:我給年輕時自己的第一條建議是找一個好的導師。有很多有經驗的人願意指導那些經驗不足的人。我們可以從導師那裡獲得非常有益的建議、人脈和回報。好的導師可以幫助你成長。

我給自己的第二條建議是永遠為你欽佩和尊重的人工作。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在你職業生涯的早期這一點尤為重要。你最早的管理者和上司者在你成長時期對你的塑造至關重要。

Lily:對2000年夏天填報聯考志願的我說:“追随你的内心,選擇你喜歡的專業!反正以後你還是會做真正感興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