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為男性氣質主導的領域,運動長期以來都是性别不平等的争議之地。近年來,國際賽事中女性運動員的活躍給女生們參與運動帶來很大鼓勵。尤其是最近剛結束的冬奧會上,谷愛淩、王濛等在偏重高速力量和高風險激烈運動項目的競技和傳播中大放異彩,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女性在運動中表現的想象力。
我們對女性在運動中的角色缺乏認識,這一事實由來已久。一項覆寫45個國家的報告顯示,在運動類組織上司層女性隻占20%,細化到高管層女性隻有16%,而主席級别裡女性甚至隻有11%。在專業運動領域女性的缺失也深刻地影響着日常運動中女性的參與率。澳洲的一項調查表明,足球、籃球、體操、遊泳等10項主要日常運動,各年齡段男性參與的人數都高出女性兩倍。而日常運動,尤其是提升肌肉量和力量的運動恰恰對女性來說格外重要。

建立運動對女性具有重要性的意識
在生命的任何周期,女性的骨量都比男性要低。更年期雌激素水準下降之後,骨骼更加失去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導緻骨量快速流失。50歲之後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超過30%,而同齡男性隻有6%。骨質疏松導緻的骨折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大因素。
除去通過各種途徑補鈣,保護和支撐骨骼主要依靠肌肉。鍛煉肌肉量能夠讓我們随着年齡增長更加有效地保持骨骼健康,進而長期提升生命品質。養成運動習慣,從小參與運動也能讓女孩子們從小更加健康、快樂,自尊水準更高,對自己的身體更加自信,學業表現也更好。而全面鼓勵女性加入運動,則需要打破女性不适合力量運動訓練的刻闆印象,不再将運動項目性别化看待。
意識到運動領域的男性氣質霸權
女性在運動領域缺乏存在感,和這一領域中充斥的男性氣質霸權密切相關。男性氣質霸權不僅傷害女性在運動中的表現,更令女性在運動中被邊緣化,同時也傷害社會生活中不符合典型男性氣質的男性,比如不練肌肉、不愛激烈運動喜歡瑜伽的男性。除此之外,男性霸權氣質還将運動過度強調為攻擊性、暴力和對抗性的展現,進一步強化了運動粗暴性、勝者為王的迷思。
專業運動領域的男性氣質霸權對日常運動的影響則展現在,搜尋“女性、運動”,出現的大部分選項是瑜伽、普拉提等偏重柔韌性,平緩優雅的運動。力量舉、拳擊等比較大強度或高對抗性的運動雖然近兩年來女性參與度大幅增加,但覆寫人群實際上隻比較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女性。更加普遍的視角中,激烈運動、肌肉、高強度,強對抗的運動和女性氣質依然是相悖的。1970年以前人們阻止女性參與馬拉松的理由至今依然不乏市場:“激烈的運動(跑步)可能對女性的生殖系統不利。”仿佛男性挂在體外的生殖系統在激烈運動下反而更加安全。
我在近10年時間有機會參與了不少傳統上被視為男性化的運動,包括劍道、合氣道和攀岩。切身地體會這些運動中彌漫的男性氣質迷戀對我這樣的女性參與者的勸退作用。以劍道為例,作為一項傳統對抗性運動,劍道被許多男性參與者視為合理體驗“厮殺”,表達攻擊性的途徑。誠然在運動出現的初始階段,它被認為是安全化攻擊行為的結果,但經過百年發展,人們也意識到運動在訓練身體控制、美感和自我意識上的諸多可能性。深刻了解劍道的練習者,會看到劍道中尊重對手、以互相得以抗衡的力量進行技巧比試的重要。也會了解做每一個動作時正确、節制帶來的美感。将類似對抗性運動視為單純的攻擊性、暴力的發洩,反而将這些運動的意義極度地狹隘化了。在兩年練習劍道的過程中,我隻遇到一位鼓勵我追求劍道正确節制美的前輩,而這位前輩恰恰是我的劍道夥伴中最資深練習時間最長的一位。然而因為長時間被周圍強攻擊性強暴力的劍道風格包圍,我最終因為感到太過孤立無援而停止了劍道練習。
後來我又開始了攀岩。所幸攀岩是一項比較年輕的運動,随着時代的發展和女性地位提升,攀岩這項運動也在比較快地适應。傳統上強調上肢力量的風格,正在逐漸往更多樣化、包含更多技巧的方向拓展。女性岩友也在快速增加。
而一個運動場中女性社群的存在感,也是支援女性在運動中表現的重要因素。
運動社群的包容性和多樣化
我身邊近幾年進行力量舉訓練的女性也逐漸增多,相信大家都感到了更多運動女性對自己參與運動的推動作用。在運動領域我們長期将運動分為更加男性化的(如足球,冰球)和更加女性化的(如體操,花樣滑冰)類型。研究也發現參與傳統上更加女性化運動的女性運動員,她們的社會接受度和媒體評價更高。如果一個女性竟然敢于參與傳統上男性化的運動,她們的性别特質就會受到質疑。典型的如女子鉛球運動員鞏立姣被記者無理地問到嫁人怎麼辦。以及網際網路上長期存在的讨論自由搏擊運動員張偉麗“是否有男人敢要”的話題。媒體會通過毫無必要地關注女運動員的身材、私生活和女性氣質,去無視和去價值化女性的運動貢獻。
這種對女性在運動領域形象的削弱,也會讓普通女性在日常運動中感到孤立無援,沒有參照對象和榜樣,進而難以堅持。對抗這種現狀,有意識地強調女性在運動尤其是傳統男性化運動中的強調,結成同伴就尤為重要。
另外一個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诟病的議題就是女性在運動時的穿着打扮。許多傳統上男性氣質較強的運動都會強調其粗犷、暴力、不修邊幅的外表風格。與之相配套的是人們傾向貶低精心打扮的運動穿着,認為這樣穿的人實力不行,“娘娘腔”,實際上沒有在運動。我也受這種觀念影響一度去岩館不好意思打扮得太突出。然而這同樣是讓運動場域氣氛單一化,助長男性氣質霸權的。一個包容的環境,人們需要看到不同人群的表現,包括外表和運動方式。如果打扮漂亮去運動令你感到高興,就塗上指甲油穿上好看的衣服去運動,成為多樣性的一部分。這也會無形中支援那些與你有同樣感受的人。
當然,随着運動帶來的對身材接受度的增加,我們也要注意打扮漂亮并不意味着要讓身材符合特定的标準。參與運動并不是為了執着于體重體脂率各個圍度等數字,也不是為了沒有必要的減肥。提升多元性不應該導緻更多的束縛。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攀岩照片牆賬号,叫thestrongsarah,是一個體重大概200斤的大碼女孩。對攀岩來說,這當然不是特别有利的體重,但這并不影響她享受攀岩。我常去看她移動身體攀爬她力所能及的路線,提醒自己享受運動的初心。
近年來許多資料都表明雖然現狀依然不理想,但女性在日常運動中的參與度逐漸提高。2019年一個日本的研究發現15項日常運動中成年女性和小女孩的參與近5-10年減少了1%,然而女性在傳統上男性參與的運動項目(比如足球)中的參與度卻有少許提升。澳洲的調查則發現,比較2015和2019年的資料,4-89歲女性的運動參與度都有提高,參與率提升最高的年齡組是4歲和5-9歲。在全世界範圍内,運動正在成為小女孩們成長的日常。這說明未來各種運動中的女性社群都有望逐漸擴大,讓更多的女人從孤立的家庭系統中走出來,在運動中互相連接配接。
(作者簡介:柯晗,神經科學博士,女性攀岩主題播客《一起爬V8!》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