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作者:美軍武器

終于,在2022年2月24日黎明,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透露了他計劃的真相。在烏克蘭東部、南部和北部邊境持續數月的軍事集結,以及不斷否認美國指責俄羅斯準備使其軍隊入侵烏克蘭的聲明之後,俄羅斯軍隊開始了全面深入鄰國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俄羅斯上司人稱烏克蘭為兄弟國。

開戰第一天,俄軍似乎進展迅速,俄軍裝甲部隊在烏克蘭首都東南部和北部快速推進,雙方在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進行追逐戰。在戰争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很明顯,烏克蘭的抵抗比俄羅斯上司人預期的要堅固,俄羅斯軍隊的行動明顯放緩;而西方消息人士則表示: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迄今未能實作為其設定的目标。

與此同時,在歐洲猶豫不決後,英國、美國和歐盟國家開始宣布對俄羅斯機構和個人、總統普京及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實施極其嚴厲的金融和經濟制裁,此外還有幾乎完全禁止俄羅斯民航通過其領空。2月26日晚間有報道稱,西方大國已同意将俄羅斯主要銀行從SWIFT系統中排除,并阻止俄羅斯兌換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等多種國際貨币。

當然,雖然被認為是金融核武器的從SWIFT系統中剝離并沒有完全實施,但在戰争的前三天宣布的制裁不會是西方最後的反俄措施。

自去年秋天以來,俄烏關系開始惡化,但戰争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俄羅斯如何以及為何做出戰争決定,其對國際體系的影響類似于納粹德國在1939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還是柏林牆的倒塌?為什麼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對戰争的爆發負有不小的責任?這場戰争無論是普京成功還是他的軍隊在快速取得勝利方面步履蹒跚,都可以預計它将在地區和國際上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普京的戰争之路

根據監測圖像,俄羅斯軍隊于2021年11月開始部署到烏克蘭邊境。當華盛頓開始質疑俄羅斯集結的真相時,俄羅斯的反應反映出明顯的政治動蕩。莫斯科曾多次表示,俄羅斯軍隊正在俄羅斯境内進行定期訓練,沒有針對烏克蘭的敵對意圖。在其他場合,俄羅斯官員以擔心基輔無視《明斯克協定》規定的解決頓巴斯地區沖突的義務,為軍隊集結辯解。然而,一旦美俄開始直接接觸,在外長層面和兩國總統層面,俄羅斯便将軍事集結與安全需求聯系起來,這并不是什麼新鮮事。俄羅斯的安全需求尤其與獲得西方書面明确承諾烏克蘭現在和将來都不會加入北約,以及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撤出反飛彈系統有關,莫斯科稱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反飛彈系統很容易在短時間内轉變為進攻性系統。

2022年1月28日,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向俄羅斯官員轉達了華盛頓對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向美國外長安東尼·布林肯提出的要求檔案的回應。顯然,美方回應的内容令俄方不滿意,這一點在普京總統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晤之初就得到了證明。

接下來幾天裡,俄羅斯通過與白俄羅斯軍隊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更新了在烏克蘭周邊地區的行動;2月2日,普京來到大國會談,會談結束時發表了一份承諾兩國将進行無限合作的聲明,其語言更接近于聯盟,而不僅僅是表達和解和友誼。

2月15日,在莫斯科意識到西方不會回應其安全要求,哪怕部分回應後,入侵烏克蘭的倒計時開始了。俄羅斯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建議行政部門承認烏克蘭東部分離地區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的獨立性,這些共和國實際上受到俄羅斯的保護。

很明顯,鑒于分離主義者隻控制了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40%的行政邊界,俄羅斯議會的決定旨在提供可以為戰争辯護的政治掩護,并借此将烏克蘭軍隊趕出其控制的分裂地區。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2月19日,在分離主義上司人指控烏克蘭軍隊在其地區加大對平民目标的轟炸力度的情況下,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城市前線附近的居民開始撤離。撤離過程被拍攝下來,有時在俄羅斯電視上直播;但是對宣布的潛在難民人數與俄羅斯邊境一側接待的規模之間顯着差異進行的調查表明,難民人數被大大誇大了。

2月21日,普京召開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會議,會議似乎已被完整記錄,幾小時後播出,純粹是為了宣傳。會議場面可謂詭異,俄羅斯的進階官員在他們的總統面前排成一排,相隔幾米,坐在比上司略低的桌子後面。

會議的真正目的是讓俄羅斯總司令相信進階政治家同意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必要性,特别是準許承認頓涅茨克共和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的決定。但俄羅斯人看到的實際上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有不同的立場,明顯缺乏共識,尤其是俄羅斯情報部門負責人和總理的立場。

無論如何,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播出幾小時後,俄羅斯總統發表了一篇長篇演講,其中充滿憤怒,大部分内容都是由他親自撰寫的。普京重複了2021年7月他在克裡姆林宮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同樣的話,特别是他堅信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由血緣、曆史和文化聯系在一起,烏克蘭是列甯在蘇聯共産黨上司人就民族問題存在分歧後建立的實體。

烏克蘭不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普京詳細談到了西方違背北約不會向東擴張的承諾而令俄羅斯面臨的戰略風險,并宣布他将在片刻之内簽署一項決議,承認烏克蘭東部的兩個分離共和國。

他做到了這一點,向俄羅斯人民和全世界直播。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莫斯科以及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總統府沒有停止發表聲明,稱分離主義地區不斷受到烏克蘭軍隊的重型武器轟炸。

2月24日上午,普京總統發表了相對簡短的講話,為宣戰的決定辯護,雖然他沒有使用戰争這個詞,而是使用了特殊軍事行動,并指出烏克蘭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完全受制于西方,由少數納粹統治,它已成為對俄羅斯國家及其生存的真正威脅。

這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據《紐約時報》報道,拜登政府自2021年9月以來收到了有關俄羅斯在烏克蘭周邊動員計劃的資訊,也就是說,至少在證明存在這些動員的報告傳播前一個月,美國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向俄羅斯方面通報了其所知道的情況。當然,這并不排除在外,因為自冷戰結束前以來,美國一直在俄羅斯國家的各個層面保持情報資源。

但拜登政府無論是在事态發展到危機程度之前或之後,還是随着美俄外長開始接觸,還是在拜登和普京接觸期間,都沒有對俄羅斯安全訴求的本質表現出談判意願。華盛頓不止一次強調,包括在戰争的第二天,即2022年2月25日晚上,北約成員資格對所有歐洲國家開放,以及加入北約是聯盟的決策而不是美國的決策。

俄羅斯人和美國人都沒有公布拜登政府對俄羅斯要求檔案的回應内容,但有報道稱,美國人更進一步,提出後備安全安排,例如在靠近俄羅斯的北約國家、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建立軍事協調和早期溝通管道。

普京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莫斯科舉行了長時間首腦會議上,從會談内容中可以了解到,西方大國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是問題。但這并不意味着,從莫斯科的角度來看,未來不會提出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俄羅斯人所要求的,至少與烏克蘭相關,是确定的适度保證,美國人此前曾在1991年德國統一前夕向戈爾巴喬夫總統提供過這些保證,但西方拒絕了這些保證并繼續在華約國家和前蘇聯擴大北約的勢力範圍。

最有可能的是,普京很早就下令他的軍隊上司層為入侵烏克蘭做準備,但希望烏克蘭周圍宣布的集結和加劇的緊張局勢将促使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接受他的要求。更有可能的是,在他确定自己連最低限度的要求都得到滿足後,他才做出戰争的決定。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作為回應,拜登政府一再宣布入侵日期臨近,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軍事援助,以經濟和金融制裁威脅俄羅斯,同時強調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都不會将其部隊推向烏克蘭。美國的立場,即使不是這樣,似乎也避免采取遏制俄羅斯人的政策,避免采取足夠的措施來威懾他們,實際上可能是鼓勵他們入侵。

至于對戰争危機惡化無動于衷的動機問題,仍然是猜測的話題。例如,即使在拜登入主白宮之前,美國也沒有隐瞞其對歐洲日益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擔憂,以及過去十年歐洲大國擁抱俄羅斯并試圖将其融入歐洲領域,至少在金融和經濟上是這樣。英國當然與美國有同樣的擔憂。

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僅會在俄羅斯與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築起一道堅固的牆,而且還會導緻歐洲重新回到美國身邊,接受美國的上司,逐漸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使俄羅斯退出歐洲機構,包括歐洲合作委員會,并增加軍備和國防預算。

另一方面,戰争對普京和俄羅斯來說都沒有必要。俄羅斯要求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戰争是實作這些要求的唯一手段。在過去的幾年裡,俄羅斯得以在沒有深度軍事介入的情況下恢複其在叙利亞的影響力,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戰争中采取平衡立場後鞏固了其在高加索地區的存在,并在短暫的人民革命後加強了對哈薩克斯坦的控制。

在這些情況下,就像2004年至2014年間的烏克蘭一樣,俄羅斯不需要戰争來維持其影響力和利益。毫無疑問,在不訴諸戰争和入侵的情況下收複烏克蘭是可能的,特别是隻要烏克蘭國家在所有領土上面臨主權問題,它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就很小而且不太可能;主權問題使它不具備成為聯盟成員的資格。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沒有人能預測這場戰争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甚至俄羅斯上司層自身也無法預測。這一次,“所有戰争計劃在第一次交戰後立即崩潰”的經典規則也适用。沒有人确切知道俄羅斯戰争的真正目的:普京是否打算控制烏克蘭東部和東南部、烏克蘭工業的心髒地帶和俄羅斯通往克裡米亞的安全陸路,然後等待基輔投降或統治政權垮台,或者他尋求進入基輔,以及對烏克蘭的全面占領?

可以肯定的是,進入第四天的戰争并沒有像俄羅斯上司層預想的那樣進行:這不會是一場快速、幹淨的戰争,即使俄羅斯最終成功占領烏克蘭,獲得對它的控制似乎也遙不可及。普京于2月27日決定将俄羅斯的核武庫置于高度戒備狀态,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初古巴飛彈危機以來的第一次,這表明俄羅斯立場的軟弱,而不是實力和自信。

雙方達成初步協定,在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境城市舉行低級别官員的烏克蘭和俄羅斯會談,不設先決條件。然而,沒有美國的參與,很難想象這些會談會在第一輪取得切實成果。目前還不清楚莫斯科是否會放棄其對烏克蘭的早期要求,其中包括烏克蘭軍隊交出武器,以及烏克蘭完全中立。

再往前看,在國際和中東層面,這場戰争可能導緻的結果有很多變量是可以預料的,而且隻是初步的:

後冷戰時代的終結:烏克蘭戰争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如果俄羅斯能夠迅速而徹底地取得勝利,這一點值得懷疑,毫無疑問,普京将遠遠超越烏克蘭,尋求在俄羅斯的歐洲、高加索和亞洲鄰國建立一條獨立或中立的安全帶。俄羅斯的成功将使其中東盟友,尤其是伊朗和叙利亞盟友,無論是前者采取地區舉動,還是後者尋求在在叙利亞領土上獲得更大影響力,都會更有底氣。

然而,無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冒險成功與否,俄羅斯融入歐洲領域的程序已經停止。歐洲再次分裂,盡管沿線與冷戰的邊界大不相同。俄羅斯失去了其在華沙條約組織中的大部分前盟友,以及歐洲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它們都倒向了北約和歐盟的懷抱。

歐洲是現代人類曆史上最大戰争的中心,該大陸在過去幾十年中所經曆的和平是非同尋常的。然而,盡管這場歐洲危機是二戰以來最複雜的危機,但仍有可能通過談判挽救雙方的面子。

如果不能通過談判解決,整個國際舞台很可能會走向三個勢力範圍的結晶:俄羅斯、大國和歐洲-大西洋(因為現在期待俄羅斯和大國聯盟出現還為時過早)。但随着各方試圖吸引新的盟友,這些圈子之間的界限将保持相對流動。

中東的能源生産國,從卡達到阿爾及利亞,必須重新在全球力量平衡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歐洲國家開始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隻要在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中采取平衡的立場,即使維持在北約的承諾,土耳其也将重新獲得在國際争奪戰各方眼中的戰略分量。

另一方面,如果西方孤立俄羅斯的傾向已經清晰,但西方尤其是美國對大國的政策,将如何演變尚且未知,自奧巴馬采取亞洲軸心的政策以來,大國已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高度關注點,雙方之間的經濟和金融聯系比俄羅斯與西方大國之間的聯系複雜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