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傷已經顯現,俄烏沖突究竟會怎樣影響世界經濟?

作者:上觀新聞

自2月24日俄烏沖突以來,過去11天裡,随着戰事遷延、西方對俄重拳制裁,全世界已感受到強烈的“共振”:股市暴跌、油價瘋漲、糧價攀升、金屬、礦産品變得更貴、供應鍊加劇紊亂……

世界經濟好不容易從新冠疫情中慢慢複蘇,卻在2022年飛出俄烏地緣沖突的“黑天鵝”,世界經濟複蘇程序面臨高度不确定性。

巨大沖擊波

回顧過去的11天,兩個戰場在同時“交火”。

2月24日起,俄在烏展開特别軍事行動,俄烏沖突一觸即發。此後,美歐及其盟友對俄發起全面制裁,覆寫金融、航空、航運等多個領域,甚至“劍指”俄總統普京本人。2月26日更是祭出“金融核彈”——将俄部分銀行移出SWIFT系統,其中還首次對俄央行下手。當地時間3月5日,萬事達和維薩兩家信用卡品牌宣布停止在俄業務。據《華爾街日報》稱,2020年維薩卡和萬事達卡占俄羅斯支付交易的74%。

俄總統普京5日發表講話,猛烈抨擊西方對俄制裁,稱其近乎“宣戰”。

事實上,眼下的俄烏沖突已被視為一場集軍事、外交、金融、資訊等為一體的“混合戰”。有的将其視為二戰之後歐洲地區最大規模的沖突,有的将西方制裁影響類比“9·11”恐襲“餘震”,認為将促使地緣政治深度調整。甚至有人引用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過的那句話“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這場沖突與“制裁戰”會否成為世界曆史的轉折點尚待觀察,但這十多天來,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巨大沖擊波卻令人觸目驚心。

全球股市劇烈動蕩。資料顯示,俄烏沖突之下,今年迄今,歐洲斯托克50指數、德國DAX30指數、納指累計跌幅均已擴大至13%。過去一周,标普500指數周線跌幅接近9%,為2020年6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俄羅斯股市更是瀕臨崩潰:一度單日暴跌逾50%,被迫連續數日休市。

能源價格一路飙升。2月24日,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和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雙雙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創下7年多來新高。到3月4日,二者已分别突破每桶115美元和118美元。歐洲天然氣批發價格也屢創曆史新高,從今年年初至今,歐洲氣價已暴漲240%。

糧食市場也出現罕見單周漲幅。過去一周内,小麥價格上漲逾40%,達到2006年以來最高水準;玉米價格上漲14.72%,達到2013年以來最高水準。

金屬、礦産品價格也暴漲,尤其是鋁、鎳、钯等。钯是制造汽車催化轉換器的重要金屬之一,由于钯價今年上漲60%以上,導緻汽車行業“芯”痛未愈,又添新傷。

分析人士稱,盡管俄羅斯、烏克蘭的經濟産出合計僅占全球3%,但是兩個國家都各有資源禀賦優勢。俄羅斯是全球最大能源生産、出口國之一,也是小麥、金屬、礦産品重要出口國;烏克蘭也是全球谷物和有色金屬出口“大戶”,更向中東、非洲大量出口小麥,占其出口的40%。根據标普全球的資料,俄烏小麥出口合計占全球出口總額的23%。

俄烏戰事一起,“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供應的秩序和網絡将被打亂,外界擔心部分地區的短缺将變得更為嚴峻,導緻價格迅速上漲。”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徐明棋說,這将導緻全球供應鍊進一步紊亂,并推升物價,加劇高通脹。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則認為,石油、糧食、礦産品價格走高并非完全源于俄烏沖突,背後也有此前新冠疫情以及遊資炒作的因素,因為大宗商品已被金融化。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俄烏沖突前,由于新冠疫情阻礙物流運輸、部分種植區因暴雨減産,全球食品價格已處于10年來最高水準。

一些華爾街機構認為,考慮到歐美與俄羅斯可能出現的制裁和反制裁前景,目前可能還不是能源價格漲勢的終點。

徐明棋估計,俄烏農業生産未必會受軍事沖突直接影響,但倉儲運輸、國際貿易環節的成本會大幅上升。

複蘇将受挫?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5日警告稱,俄烏沖突正在推動世界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沖突和相關制裁将對全球經濟産生嚴重影響。

在徐明棋看來,全球經濟複蘇已步履艱難,沖突和制裁将雪上加霜,經濟、金融、貿易都将受到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經濟複蘇将受挫。

IMF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将增長4.4%,這一目标恐難實作。

其中,俄羅斯、歐洲經濟可能受到沖擊。

徐明棋認為,西方金融制裁雖不至于摧垮俄羅斯,但是能重創俄羅斯經濟,加劇俄經濟的痛苦和困難。

“制裁将制約俄國内外經濟活動,并當機其外匯存底、海外資源,制止俄在國際市場融資。雖然俄羅斯還能出口能源,但是出口規模恐将縮水,俄7家銀行被踢出SWIFT系統,未來交易成本會上升。”

其實,創傷已經顯現。美元對盧布匯率2月28日一度暴漲超過40%,至創紀錄的1比119。本月以來,美元對盧布匯率已上漲約50%。

對歐洲來說,沖突拖延時間越長,對其複蘇越不利。而且,歐盟主要國家現将更多資源投入軍備,勢必會減少對複蘇的投入。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歐洲經濟增長放緩也會拖累全球經濟。

此外,美歐也要承受制裁代價,包括能源價格上漲、金融動蕩、物價攀升,日子更不好過。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資料顯示,俄烏沖突若曠日持久以及俄羅斯對歐洲打“能源牌”反制裁,歐元區通脹率可能達到7%以上,英國通脹率将超過10%。

徐明棋還提醒,不能忽略制裁長期性的可能,“這次沖突将加劇東西方對峙,制裁恐怕不會随着沖突結束而馬上撤銷,後續負面影響會陸續展現。”

其次,全球金融不穩定性增加。

“盡管俄羅斯占全球經濟比重不大,但依然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俄與國際市場的金融聯系被制裁破壞,必然導緻全球市場更加動蕩。此外,随着一些跨國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其盈利會下降,股價也會下跌,一連串連鎖反應最終都會影響金融市場穩定。”徐明棋說。

再次,市場加劇波動,避險情緒會急劇上升,也不利于全球投資和貿易的展開。

陳鳳英則認為,今年世界經濟雖難做到強複蘇,但是複蘇态勢仍将持續。

從目前來看,局勢處于僵持狀态,沖突相關方依然保持一定理性,并且沒有中斷溝通。比如俄烏仍在談判、美俄之間也開通熱線、國際社會仍在努力斡旋。是以,沖突仍限于局部,不至于誇大到上升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是以,美國、中國兩個最大經濟體今年預計可以保證數萬億美元的增量。歐洲經濟雖然會受影響,但是不至于衰退。另一方面,俄烏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即使受到重創,也無礙大局。“何況俄羅斯為今天也早已布局,比如資産配置多元化、逐漸去美元化等。”

也有分析稱,沖突對美國複蘇的直接影響可能有限。去年,美國與俄羅斯、烏克蘭的雙向貿易總額僅為400億美元,而華爾街銀行向俄羅斯借款人提供的貸款也不到150億美元。

不過,陳鳳英也指出,世界經濟複蘇程序面臨高度不确定性,包括供應鍊問題、大宗商品漲價、通脹壓力等。

還有評論指出,俄烏局勢及西方制裁不僅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更将對全球經濟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西方對俄金融和經貿打壓不會馬上導緻全球經濟危機,“但将改變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的運作方式”。

《華盛頓郵報》指出,俄烏沖突以及西方對俄史無前例的金融清算可能将改變全球經濟的“遊戲規則”。當俄羅斯被西方集體孤立時,原本受挫的全球化程序将更受打擊,金融和貿易流動也将更難緊密整合。

對此,陳鳳英認為,全球化程序不會逆轉,俄烏沖突也不會中斷全球化程序。全球化基于科技、數字經濟、互聯互通,這決定了世界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的目标未來可能發生變化。過去是合作為上,合作為了共赢,競争也是為了合作。未來将是競争為主,合作為了競争,競争為了自身發展與安全。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圖蟲 圖檔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廖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