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5歲以後的職業規劃還是有些不同的

作者:練就七十二變

導語:35歲是目前職場人普遍認知的一道事業坎,在此之前無所畏懼,在此之後四處碰壁。而此時的他們經常會在多次碰壁之後陷入自我否定和迷茫之中……

通過這篇文字,希望能夠給正在遭遇和比較關注職場35歲現象的朋友一些啟發,幫助他們認清自我,給自己一個新的的職業規劃。

35歲以後的職業規劃還是有些不同的

一、規劃什麼内容

其實遭遇35歲現象的朋友都具備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成本效益下降了。請注意,不是專業能力不夠、也不是年齡問題,是成本效益問題。這裡的成本效益包含很多因素,簡單舉出幾個大家就明白了。比方說精力因素,35歲家庭基本上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車貸,消費也基本上有些品質上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會有較高的收入要求、較多的加班困惑、較多的病假、事假出現等等,這樣對于企業來說,你就屬于事兒多的那種。還有就是求穩心态,在這個年齡區間,因為飽受職場“毒打”,多數已經“老油條”了,20幾歲時的沖動在他們的身上很難再現,即使自己有創新想法也不敢嘗試,畢竟那樣會有風險,是以問題不在于創造力下降,在于不敢面對創造帶來的風險。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因為我們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源頭才好解決問題,否則規劃的結果定是昙花一現的閃念。想明白了這些事情以後,我們再來做規劃才是對的。規劃什麼呢?什麼意思?就是說35歲之前,我們随便找工作不愁,35歲之後因為年齡被企業打了标簽,導緻求職碰壁機會變多,這時候我們做的規劃最核心的是未來路徑的選擇,因為這是職業的第一個分水嶺。這個未來職業航道的定義我稱之為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就是成功和失敗的準備,計劃沒有變化快,人不是神,誰也無法通過一個規劃來完整定義自己的人生。在這個不能太“折騰”的年齡,做好規劃有備無患才是更重要的,成功了自不必說,失敗了也不至于再次迷茫,這才是35歲以後職業規劃最為精妙之處,也是跟之前做職業規劃最大的不同。是以規劃本身并沒有多複雜,而是規劃什麼、怎麼規劃才是對的,這些才是規劃的本質意義。

35歲以後的職業規劃還是有些不同的

二、怎樣做對的規劃

首先,自己對現在的行業、職業能力做出評估,然後做決定。比如房地産銷售工作,這類銷售人員的特點是年輕、形象、口才、抗壓;這類銷售客戶特點是需要大量新客戶充實,老客戶複購率低,加上不同樓盤地域性限制,老客戶基本用處不大,這也就意味着職業經曆在未來發展中幾乎不能成為職業加分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核心基調國家多次強調和明确,昨天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強調了這樣的說法,這個行業的特點恐怕是趨于平緩發展的态勢了,那麼,未來也就是說這個房地産銷售企業一定會縮減員額、成本。基于這樣的簡單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如果35歲面臨再次職業抉擇,這個職業經曆能夠給你帶來的求職幫助未必會多。這時候應該做出的初步決定就是,不再繼續找房地産銷售這份工作了,至少是尋求其他的突破。這樣是不是就在是不是繼續找這行工作這個問題上不糾結了。其次,對自我及自我的經曆、能力再做一個評估,然後再做決定。還以上面的房地産銷售為例,自我評估一下,形象比較好、口才比較好、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具備銷售能力、溝通能力、談判能力,這時候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自身職業特點是依然可以從事與銷售或者業績相關的職業,比如課程顧問、招商顧問、金保業務等等。這是能夠把自身的優勢進行嫁接的過程。當然這樣的安排還會在幾年後面對問題,那就是再次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這就是我們說的跟之前規劃最大的不同點,要有兩手準備。再次,做新的選項評估,然後做決定。如果目前經濟上不是有太大的負擔,自己是不是可以自主創業呢?因為隻要是打工就沒有誰可以一直做下去,原因大家都懂。如果這個選項可以考慮,做商業計劃,看看你會不會做,還欠缺哪些。

正确的規劃一定是類似排除法這樣的,定制化結合自身特點,剝繭抽絲,一步步做出決策,做出選擇和放棄的過程。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思維不混亂,變得有條理,就算是選擇繼續從業也必須想到再次面臨危機時的應變方法,這樣自己就有了目标,就不會太困惑。

35歲以後的職業規劃還是有些不同的

三、應該注意些什麼

1、避免脫離實際,即脫離自身形象、年齡、精力、經曆、經驗、地域、行業特點考慮問題,把自己作為一個産品來了解更容易被自己接受。

2、避免過于自尊和妄自菲薄,過去的一切可能與平台有關,是以不要過分盲目自信;當然也不要因為遇到困難就對自己的判斷不自信了。

3、一旦做出決定,無論怎樣的規劃,隻要是想好了就要義無反顧堅持,用階段性目标來衡量自己是否跑偏,切勿陷入“迷魂陣”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