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殺死楊修後,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一語已成千古名言

作者:三杯兩盞淡酒酒

會說話懂說話本就是一門必修課。有品味的言語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人的終極自律便是謹言慎行。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注意一個“慎”字。

我們都在一個避免不了世俗的環境中生活,相處時需要技巧,說話要經過頭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努力就能成功的。這便是世俗的法則。一個人在生活中應該知道一個真理,那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有些事情可說可不說,可行可不行時要在内心裡衡量一番再說。

相信沒有人會喜歡說話不經過腦子的人。當今如此,更不用說是在古代了。畢竟,在古代的大環境中,一個不合适的言行都可能會身首異處。

不管是處于什麼環境中都應當注意。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三國中楊修的故事。雖然楊修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家世背景也非常好的人,但是身處于亂世之中,卻恃才傲物最終導緻引火自焚,身首異處。楊修的死就是一個警示,楊修的父親一語也說出一個流傳至今的處事道理。

說到楊修,就不得不提到楊修的家。自從楊震開辟豪門之路以來,他的幾代祖先都是官場上的達官顯貴,素來以忠誠和正直而聲名遠揚。

曹操殺死楊修後,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一語已成千古名言

楊修劇照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東漢著名的一代忠臣,在東漢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官場上十分正直,在人際關系上表現得也非常穩重,在語言上更是十分大氣。不得不說當時的家教森嚴。

是以說出生在如此豪門世家的楊修也是十分有能力的。楊修從小就喜歡讀書,精通四書五經,文采斐然。但他也有一點不太好的地方,那就是少了些謙虛,多了些傲氣。

自古以來,位高權重者都十分賞識人才。楊修這麼一個聰明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必然會被重用。楊修早年遇到曹操。可以說得上是老朋友了,但他們後來發生的故事也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起初曹操十分重視楊修,一次出行遊曆,途中曹操看到 “黃絹幼婦,外孫齑臼”的燈謎。

便問楊修,是何意思?

楊修向曹操解釋說: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為辭(“辭”古也寫作“辤”)。是以,八字謎題的答案就是絕妙好辭也。”。

曹操很高興,非常認同楊修的話。其實,這也是因為楊修的話是曹操心裡想的。這讓曹操很高興,認為這種巧合就是命運。

曹操殺死楊修後,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一語已成千古名言

曹操劇照

還有一次修理門框。楊修的話也赢得了曹操的重視。是以,我們不得不承認,楊修的确是一個聰明人,曹操也十分注意人才。他們的友誼也是實屬不容易。

根據常識來說如此受上司賞識的楊修,理應加官進爵予以重用才是。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他們之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才讓楊修一直被冷落,最後又落得身首異處呢?

據史料記載:楊修插足權力之事,參與曹植曹丕争權一戰。楊修認為曹植會有所成就,是以他與曹植站在同一陣線,與曹植相處得更好。

自古以來,帝王之家對于王權更疊一事便忌諱莫深。楊修沒能猜到曹操的心思。曹操得知後,對楊修的欣賞逐漸變成了厭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則大忌!

事實上,曹操有心想把王位傳給曹丕,楊修立刻意識到自己離死亡越來越近了。随後便是“雞肋事件”,這是發生在曹操攻擊劉備的時候。由于軍糧不足等問題,曹操有輕微的撤軍意圖。

吃飯時,曹操說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以為自己很了解曹操,于是指令全軍各營收拾行裝,準備撤退。這擾亂了軍隊的士氣。曹操非常生氣,是以直接将楊修斬首。智者終究毀在了自己的口中。

曹操殺死楊修後,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一語已成千古名言

楊彪劇照

難道發生這些就該處死嗎?天下有才之士就活該是如此下場?曹操到底在想什麼?難道處死楊修沒有在一定程度上擾亂軍心嗎?是否會讓忠臣寒心?

無論如何,曹操可能是擔心楊修太聰明,以後會左右自己傳位于曹丕。也可能是楊修鋒芒畢露,太喜歡出風頭。畢竟自己都沒有做出的決定,就先說出來了。實在是有些肆無忌憚。

白發人送黑發人。楊修之死最悲哀的莫過于楊修之父。表面上雖然平靜,但實際上悲傷,楊彪是充滿不舍和悔恨,也少了昔日的英氣。

楊修死後不久,曹操邀請楊彪參加晚宴。楊彪趕到現場,因為曹操處死了楊修。現在碰面曹操也不能置之不理。還是要給楊彪一個解釋的。

于是曹操看着日漸消瘦的楊彪,故意問道:公子何瘦之甚?楊彪聽罷,甚至連殺死曹操的心都有了,自己的兒子被他殺了,他卻還在這裡說着風涼話。

在這裡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楊彪的一句“愧無金日磾先見之明,尤懷老牛舔犢之愛”。如今可謂是流傳千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慚愧自己沒有金日磾那樣狠心殺子的先見之明,現在仍然像老牛疼愛小牛犢那樣懷念着楊修。

這八個字表達了忠臣之意和父子之情。曹操聽後十分感動,不免内疚。

曹操殺死楊修後,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一語已成千古名言

曹丕劇照

楊彪的才華也是不可否認的,在當時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楊彪免遭一死的根本原因之一。畢竟殺子之仇可謂不共戴天,更何況是在說出“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手下了。這句話可謂是保全了楊彪滿族。

在當時的戰亂年代,隻有小心翼翼才能護住自身。雖然楊修很聰明,但他并沒有把這種傲氣藏在心中。恃才傲物,才是他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甚至整個家族都差一點跟着陪葬。

他并沒有父親的謹言慎行,說了太多的自認為的話。言多必失最終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此有才之人實屬惋惜,是以說遇上曹操也是楊修的不幸吧。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側就必須要審時度勢,楊修缺乏這一點才導緻了身首異處的下場。當然,曹操對處決楊修一事可能會感到内疚,但曹操肯定不會後悔。

畢竟,曹操不喜歡曹植。他想為曹丕鋪路。即使曹操現在不殺楊修,按楊修的性格最終也會被他人所算計。

回顧曆史,儲君之争必定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得勢的一方總會趁機除掉失利的一方。要想減少内耗隻能在羽翼未豐之際,先下手為強。是以這一結果也是避免不了的吧,隻是或許提前了些許時間,讓曹操抓住了機會。

楊修之死确實可惜,讓後人警惕。楊彪的話也值得後人深思。當代之中雖然不在像封建社會時禍從口出,但是也要學會謹言慎行,畢竟良好的溝通會讓身邊人更加的喜歡你。人多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嘴,人少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心還是很有必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