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中秋節前夕,東部戰區某部朱政委邀請我到軍隊做"别忘初,記住使命"為主題的黨派教育課,這是我在省的第一次講課,也是我退休後第一次去南京。

說實話,雖然我來自江蘇省興化市,但是小時候,我并沒有去首都南京。直到1978年穿上制服,我才和她結下了莫名其妙的聯系,在南京工作了兩年多,幾乎在那裡紮根。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1982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六朝古都南京。可以說,這是為了改變我"臉朝黃土重回天空"的命運——當時,兵員提甘必須經過機構的訓練,南京軍區上司為了留住報告的骨幹,從步兵學校拿出一些學員的地方, 組織全區180名合格報關骨幹參加考試——基本三次考試一次,從高分到墊底,最後錄取61人。我是唯一一個結過婚并成為考試報告骨幹中父親的人。雖然隻有兩門新聞學和古代漢語課程,但因為我成長于十年的動蕩之中,幾乎沒有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的"短闆"。大約在七月中旬,我們第一師四報幹——一隊石勁松、二團I(徐家文)、三團李新平、炮兵團陳建平,由師文化隊趕到浙江省杭州勞動路、中津飯店參加考試,早上正在寫新聞,一封讀者信改寫成新聞, 我比較順利;那天晚上回來和烹饪班的副班長吵架,準備退休。誰知道呢,分數線下來,是56.5分,我測試了61分,實際上超過4分半。我們的第一師報告了滿是紅色的骨幹,名單上有四個。我們于9月初分别到南京花旗營536團進行強化訓練,軍區宣傳部和人民前線報安排了多位知名專家對學生進行教學,經過兩個月的理論學習和一個月的面試實習,我被新聞教育訓練班評為"優秀學員"(全班共五人), 回軍後被提拔為第2團第1營機槍連長(尚未任命),其實在團政治辦公室擔任報告組組長。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蒂根之後不久,我就回老家探親,假期剛過半,我就接到團政局的電報,要求我立即回隊和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幫忙幹活。那是在1983年的春天。作為新聞官,報紙請我幫忙,我自然也願意。誰不想與報紙保持良好的關系?于是,立即中斷了假期,回到團裡收拾背包前往南京九華山附近的軍區報報道。這是我第二次離南京零距離,不同的是,第一次是在江北,一個團級營地,這次是在江南市,也是南京軍區大院。著名詩人、人民前線報出版部主任楊德祥告訴我:為了幫助一些沒有文憑的幹部解決學曆問題,軍區辦了一支文化班,讓幹部拿出生産去學習,負責該報的"業餘生活"專欄編輯, 也就是軍事作家姜啟濤在文化團隊中學習,是以讓我給他一段時間。當時,從二師訓練參謀沈偉光也在報社學習(沈偉光到軍事訓練室當參謀後,我去軍組織當軍官,兩個人一起到老山打仗)。報紙真是藏龍虎啊,除了楊德祥、蔣啟濤,我還認識著名軍事作家徐志瞻,他騎着自行車在南京街頭接受采訪,淚流滿面,心裡先寫了一篇長篇報道,震驚了世界文學《南京大屠殺》。在楊德祥主任和徐志濤先生的指導下,我精心編輯了《業餘生活》的版面,還"近水樓第一個月",在《東線》增刊上發表了大量紀錄片随筆,獲得了該報年度新聞報道一等獎。十個月後幫忙上班,考慮到他們接班的時間比較晚,大機關都按時辦理,妻子帶着軍隊不知道猴年馬月,我拒絕了上司,讓我留在報社工作的良好用心,以一個軍事組織為青年軍官。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第三次去南京,心裡很不情願。老山地回合結束後,我下班生産到上海華東師上了兩年制的大專班,回到軍裡幹得不錯,沒想到,中途出了一個"旅淘金",我的計劃被徹底打亂了——1990年10月,我在硬骨頭裡蹲了六個, 接到南京軍區組織部青年部主任的電話,在他的辦公室電話裡上班。而我當時的想法是,南京太大了,那年我沒有在南京的報紙上呆過,現在我去南京幹什麼?反正第一軍部隊都在江浙地區,是以我再做幾年,到江蘇蘇州或無錫部隊坐一個陣地,哪裡就有家好。我拒絕報告,然後上司來找我說話,讓我服從指令。沒辦法,我隻好去南京,一直随軍妻戶口搬到南京玄武區,為她在軍區大院北門旁邊的小酒店找工作,女兒到南京營國小。雖然青年支部隻有四人,一名主任三名軍官,但工作非常繁忙,特别是每年要趕上幾個大的典型,召開全區範圍的雷鋒學後會議,在軍隊中都有一定的職位。而青年師也出才了,程主任後來到區副官崗位,軍銜為将軍,陳國軒軍官、蔣謙明都幹到軍級,都是少将。隻有死有活的我拒絕在那裡做,最後成為一個個人武裝部隊部的政治委員會,以改變職業。不過,在青年辦公室工作了兩年半,我鍛煉很多,收獲頗豐,先後參加了鼓浪嶼好八連的總結宣傳,全國十大優秀青年張琦、全軍雷鋒标準兵王秀斌、辛鳳敏等重要範例,還組織官兵參加了全軍青年知識競賽, 閱讀演講稿,個人還獲得三等榮譽。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雖然我離開南京二十多年,脫下制服十七年,今年四月退休,但同志們并沒有忘記我。這次,應朱政委的邀請到南京給官兵上黨課,雖然我講了不到兩個小時,但随着新時代戰友們平等交流思想,我覺得很有意義。一個退役的老将還能和其餘的熱火一起踢球,這是多麼令人高興。至于問我班上怎麼樣,我不敢吹牛,很多同志的眼睛都紅了,有的還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我覺得是有效果的。正如朱在朋友圈裡所說:"真情實意,暖肺,說着戰争的殘酷和士兵的可愛和偉大,我們深受教育!"

特稿 | 抹不去的南京記憶

再見了,南京!隻要你打電話,我就會來!

(感謝朱镕的邀請,感謝戰友小唐接站,感謝老同學郭喜壽提供的新聞教育訓練班參加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