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蘭婚後每一次回娘家都要抱怨婆婆的刁難,讓一個孕婦下雨天站在屋檐下等着伺候婆婆的規矩,聽着都覺得過分,可這在如蘭的婚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有時候還得靠文炎敬求情,如蘭才能有點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日子過得也太憋屈了些,難怪原著裡盛老太太會做好如蘭與文家和離的準備,反正盛家也不是沒有出過和離之後過得更好的姑娘。

可是如蘭卻沒有走到淑蘭那一步,她憑借自己的本事和娘家的助力把日子越過越好,完全沒有要向淑蘭看齊的意思。想到淑蘭的娘家也對她十分關心,願意費九牛二虎之力把女兒救出火坑的人家,一定也能在淑蘭婚姻存續時為她提供相應的助力。可淑蘭比如蘭差在哪兒了呢,同樣都是盛家嫡女下嫁,為什麼就她要走到和離這一步?
很多人都覺得淑蘭是因為遇人不淑才淪落到這個下場,其實從一開始盛維夫婦給女兒選夫婿的時候就做錯了。如蘭那個雖然是自由戀愛,但文炎敬是受過盛紘和長柏肯定的人,就算他與如蘭私相授受被發現,盛家也要等到他科舉高中了才能上門提親,可見盛家對女婿挑選的嚴謹,但凡文炎敬表現出想占便宜的意思,盛家甯願退婚把女兒嫁回宥陽,也不會讓如蘭跟這樣的男人在一起。
但盛維夫婦光是看中了孫志高的潛力,認為他以後能有出息,就火急火燎找媒人說媒,嫁妝陪了無數給淑蘭,仿佛是上趕着嫁女兒似的,孫志高當然不會珍惜,反而還覺得自己非常厲害,尚未高中就有人急着倒貼,對待淑蘭的态度也就傲慢了許多。更過分的是,當孫志高與淑蘭鬧别扭表達對妻子不滿的時候,盛維夫婦一個勸和一個給錢,這不是助長了孫志高的氣焰嗎?
盛紘王氏以及盛老太太在這一點上就絕不慣着親家,聽說如蘭過得不好,盛紘對文炎敬進行說教,王氏去文家大鬧,盛老太太也說隻要禮數做足就不怕對方挑刺,給足了如蘭安全感,她才能在文家站穩腳跟。後來看到盛家大房為了淑蘭能順利和離也是挺拼的,如果他們的态度能早點這麼強硬的話,淑蘭可以少受很多委屈,或許也不會走上和離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