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車!高精度定位進入量産沖刺階段 | 造車進化論

作者:泰伯網
上車!高精度定位進入量産沖刺階段 | 造車進化論

按照“高精度量産上車或在2023年實作落地”的說法,目前絕大多數行業參與者都已經在路上。

撰文 | 泰伯網 沐子

編輯 | 鹿野

智能駕駛愈熱,高精度定位上車愈發迫切。

2021年以來,各主機廠相繼推出了10多款搭載高精度定位技術的車型,如小鵬P5、蔚來ET7、哪吒 U Pro、埃安 V Plus、埃安LX Plus、長城機甲龍、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版等。

傳統巨頭開始焦慮謀變,但行動謹慎;新勢力野蠻成長,有成為領跑者的趨勢。

“從無智能到低階L1、L2到高階L3、L4等,高精度定位的滲透率、裝配率逐漸上升。”導遠電子總經理助理曾凱表示。

随L2+、L3自動駕駛功能裝車率的增長,高精度定位市場前景也獲得資本認可。自2021年10月份至今,高精定位服務商導遠電子、六分科技先後完成數億元人民币融資。

于2021年開始啟動高精度定位路測的六分科技、時空道宇也在近期完成了高精度定位全國大規模路測,正奔向北鬥量産上車元年。

而唯一确定的是,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對定位精度産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也愈發明确。

上車!高精度定位進入量産沖刺階段 | 造車進化論

拿捏市場需求

由北京出發,途經17個省,2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搭載六分科技自研算法技術的測試車輛在北京、大連、武漢、合肥、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等全國15大重點城市進行深入測試。

“這是我們服務商用之後第一次做全國範圍大規模路測,在技術、算法上進行了很大更新和調整。”六分科技市場總監孫雪佳表示。

從北到南,從沿海到内陸地區,從多遮擋到遮擋少的地方,路線融合覆寫了高架橋、樹蔭、隧道、單邊橋、城市峽谷、低矮樓等諸多場景。

孫雪佳表示,車廠等客戶比較關注公司産品在不同場景下的服務精度,以及覆寫情況。“基本上客戶關注度高的城市,以及電離層活躍的城市都是我們路測主要考慮的方向。在設計路線時,我們也會或多或少考慮整車廠未來路測的一些城市及場景傾向。”

為主機廠提供高精度定位技術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導遠電子方面坦言,滿足汽車行業,尤其智能駕駛行業定位需求的方案并非易事。

鑒于汽車要産品滿足惡劣環境,複雜場景下的高性能及長期(覆寫汽車生命全周期)穩定性的需求,當高精度定位企業希望能與主機廠合作實作量産時,主機廠自然也提出了很多具體嚴苛的要求:比如“主機廠對上遊供應鍊的産品要求是零缺陷,這對供應商的整體能力的要求和挑戰非常大”。

于企業而言,高精定位技術的量産需要滿足一整套汽車行業的流程和規範,與主機廠的磨合不可避免。曾凱介紹稱,“主機廠上線新産品和新功能是非常謹慎的。從前期接觸開始,主機廠從産品、品質、流程能力等方面,對合作方進行詳細的調研、考察、指導,甚至有的主機廠會親自派人駐場監督指導,幫助供應商滿足嚴苛的要求。”

畢竟,從車廠的視角來看,自動駕駛量産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如何保證絕對的安全。

踩過了前面的坑,開始有量産經驗或者一定出貨量,這對于高精度定位企業來說才是新的起點。“因為汽車行業客戶很看重公司的量産經驗,尤其是經過市場驗證(比如有大批量出貨的經驗)的量産能力。”

曾凱表示,從目前的客戶來看,目前絕大部分的新造車勢力和傳統車企,自今年開始将陸續推出高精度定位的新車型。

上車!高精度定位進入量産沖刺階段 | 造車進化論

批量化,從L3開始

“我們所接觸廠家的核心需求基本是一樣的,做自動駕駛的車企這兩年大都奔着未來的L3、L4開發新車型。”華測導航總裁樸東國認為。

至少從市場需求端來看,目前大部分乘用車自動駕駛車廠的共識,基本都要安裝北鬥高精度的定位單元。

令樸東國興奮的是,去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以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突破了20%。

已有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13.4%,從銷量來看,12月銷量達53萬輛,市占率為19.2%,已接近20%,而12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為20.6%。

這也意味着,相對低廉的使用成本、颠覆性的智能科技配置、可更新拓展的空間,吸引了大批量的使用者為其買單。

雖然每個車廠的發展程度并不一緻,但在樸東國看來,瞄向L3、L4階段布局,已是大部分車廠共同的戰略選擇。

落地不難,但量産很難。從高精度定位領域來看,奔着全自動駕駛或者更進階别自動駕駛去量産,更需要遵循汽車行業的規律,“精度做高,成本降低,品質要高還得更可靠”。

相對來說,曾凱認為,乘用車對産品各種細節的要求比商用車更高、更嚴,這意味着高精度定位上車乘用車也更難。

此前,高精度組合定位技術成本相對較高,一套解決方案價格甚至可以超出一台汽車的價格。曾凱表示,“汽車行業的客戶希望未來組合導航産品能夠做到千元以下,并且要滿足汽車行業的性能和品質等嚴苛的要求。若市場體量提不上來,成本控制也很難滿足客戶需求。”

截至2021年8月,導遠電子前裝傳遞量已累計完成超10萬套,乘用車客戶的消費者各種場景的實際道路安全使用裡程已累計超過了千萬公裡。

“市場會比大家預期的要快,量也更大。”樸東國表示,“随着自動駕駛技術深入,後續将不斷衍生高精度定位的新模式及服務,包括高精度地圖、位置服務等。”

先前,有業内人士表示,整個地圖行業有幾十家做高精地圖的公司,這隻是達到了準入的政策門檻,但沒有幾家企業可以提供量産化資料。

目前已經有車廠從硬體入手開始布局L4階段。據樸東國透露,“從今年年初小批量到年底的大批量,先把硬體裝了。至于車内的軟體,後續可以通過更新實作。”

上車!高精度定位進入量産沖刺階段 | 造車進化論

量産訂單在手,仍需打磨産品

目前真正進入到乘用車高精度定位領域的廠商還不多。

“公司車載高精度定位産品應用在小鵬P7等車型上,目前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小。”北鬥企業中海達公開稱。

畢竟,有業内人士指出,“汽車領域開發一款新車型,需要近3年的開發周期。這也意味着,參與到車企開發周期的企業,三年内将沒有新的業務收入。”

不過早在自動駕駛産業發展的前些年,市場參與者在其他領域的衛慣導航組合算法等方面沉澱了太久時間。樸東國介紹稱,“前幾年,市場還沒起量,大家都在做前期研究。華測的衛慣組合導航技術已經批量應用在農機自動駕駛、無人機、無人船,以及輪船碼頭、礦車等相對封閉、半封閉場景的自動駕駛。”

車廠開始大面積規劃自動駕駛後,高精度定位服務商對市場的跟蹤開始密集起來。

從整車廠的視角,孫雪佳認為,“高精度定位服務是一塊需要與高精度定位終端相結合的業務”。

正如同智能駕駛萌生于傳統行業,孵化于相對傳統行業的高精定位,開始從原先拼技術,向拼品質、拼成本的發展趨勢靠攏。

首當其沖的是改善相關的硬體産品。孫雪佳認為,高精度定位服務與終端硬體的性能息息相關,如晶片、模組、整機等,基于車規級标準生産的硬體終端,六分可以從服務的角度更好的支援高精度定位落地。

近日,中海達方面也表示,其車載高精度衛星定位産品已應用于上汽、小鵬等多家汽車制造企業、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及自動駕駛方案商相關的智能駕駛量産車型或測試項目上,并開始定點逐漸批量出貨。

即便很多自動駕駛公司仍然處于“商業模式不清晰,瘋狂燒錢”的過程,但資本圈對自動駕駛的關注度并無下降。在業内人士看來,“這是因為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和藍海,像入局的龍頭甯德時代也隻是剛剛開始。這個市場的空間和容量已經完全被國内硬體廠商看到。隻不過大家仍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學習國外的經驗,以及與國内廠商磨合,進而做出更好的産品。”

當然,自動駕駛的方案,與融合定位的結合,還有很多需要驗證的過程。後續,六分方面表示,正計劃釋出新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産品,随着服務的不斷更新疊代,公司也會籌備更廣闊範圍的大規模路測。

華測導航總裁樸東國表示,今年是北鬥真正意義上進入自動駕駛應用量産的元年。

倘若按照“高精度量産上車或在2023年實作落地”的說法,目前絕大多數行業參與者都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