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春雷一聲震天響,清風數拂天下春。”

節令到了驚蟄,天邊傳來隐隐的雷聲,風來了、雨來了,春風春雨把天空洗禮得碧藍碧藍的,把田野潤染得油綠油綠的。

母親在電話裡說:“常言道,春雷驚百蟲,驚蟄到了,田裡溝裡的蟲兒出來了。你回來踏青吧,俺給你們做‘炸蟲’吃,脆脆香香的,吃了‘炸蟲’不招蟲咬呢!”

母親說的吃“炸蟲”是老家驚蟄節的習俗之一,就是炒豆豆、炸米花,驚蟄吃“炸蟲”有着美好的寓意,期盼田裡不生害蟲,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願人們不被蚊蟲滋擾,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當此時,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漸多,萬物生機盎然。

元代吳澄編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雲:“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是說這時節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那些熬過一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驚蟄》雲: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鲫鲥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春雷陣陣,驚醒了世上萬物,田野間楊柳依依吐春芽,水塘中魚兒唼喋成漣漪,樹上鳥兒啁啾,林間小獸歡躍,洞中蛇蟲遊弋......一派生機勃發、欣欣向榮景象。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這個時節最令人心動的,是天際間時隐時現的雷鳴。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對此感觸最深,他在《拟古》中的一首詩裡,以風趣幽默的語調描繪了春雷的美妙,詩雲: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将還舊居。

自從分别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從東方響起的春雷,喚來了蔥茏的及時雨,各種冬眠的蟲兒聞雷而動,紛紛爬出洞來;被春雨濡濕的草木睜開朦胧的睡眼,枝枝葉葉舒展開來,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機。

最讓詩人欣喜的,是一雙小燕子又翩翩飛回來了,他掩飾不住興奮的心情問道:“親愛的老朋友,你們别來無恙啊?自去年一别,我家門庭是一天天荒蕪了,可我對你們一片癡心不改,一直堅定不移,你們的心情是否和我一樣呢?”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春雷乍響謂之“驚”,萬物複蘇謂之“蟄”。在驚蟄節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聽到了陣陣春雷,他寫道:“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聞雷》)這是家鄉的第一聲春雷,雷聲中蟄伏的蟲蛇蠢蠢欲動,枯敗的草木漸漸萌發。中唐詩人賈島在雷聲中感懷一雙不棄不離的雀鳥,他吟道: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這一對燕雀穿行在藍色雨簾中,開始銜泥壘巢了。南宋詩人範成大筆下的雷聲催發了那麼多美妙的事物,他在一阙《秦樓月》裡寫道:

浮雲集,輕雷隐隐初驚蟄。

初驚蟄,鹁鸠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江南時節驚蟄,雷聲隐隐,綠楊随風,濃杏拂牆,燕支重色,處處呈現出春日景色。詞末點出“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頓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元初詞人陳允平推開山房小窗,一抹春景撲面而來: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雷聲激動人心,也驚動蛙兒蟲兒的小心房。古人造字非常注重會意,蠢,春下兩蟲,本意即指大量冬眠的蟲蛇、青蛙、蟾蜍等,在回暖的春天蘇醒、蠕動,所謂“蠢蠢欲動”最為形象。唐代劉方平在山間月夜臨窗遠眺,即興吟來: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月》

唧唧複唧唧的蟲鳴透過綠格紗窗,流瀉進來,多麼新鮮新奇而又富有生氣啊!南宋中期詩人、理學家趙蕃在驚蟄後漫步池塘邊,聽到了數聲蛙鼓,感慨道: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聞蛙》

這咕咕呱呱的蛙鳴是春天的頌歌,一身青衣綠衣的蛙兒們盡情歌唱,唱出了心中的小确幸,它們才不管人間那些破爛事、腌臜事呢。清初詩人查慎行說:蛙聲十裡出山泉。耄耋之年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據此畫了一幅畫兒,驚蟄的雷聲把一瀑青溪裡的小蝌蚪也驚醒了,它們甩着小尾巴遊呀遊,小蝌蚪是去找媽媽的嗎?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農諺雲:“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春雷也驚醒了慵散一冬的耕牛,它們要踩着抑揚頓挫的吆牛調,開始春耕春種了。唐代詩人韋應物感念仲春農事繁忙,農人辛苦,作了一首《觀田家》,詩曰: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春雷響,萬物長。自驚蟄之日起,農人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忙于春耕生産,結果卻家無隔夜糧,還要承擔繁重的賦稅徭役。詩人不由自責,自己不從事耕種,奉祿卻是來自鄉裡,慚愧啊慚愧!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想到田間挖野菜,卻見春雨綿綿不能出行,作詩吟唱: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聲。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末句真個是美啊!好雨時節,春水池塘,轱辘聲聲,家鄉的菜園應是生機勃勃,一片蔥綠了。

今日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元.仇遠《驚蟄日雷》

驚蟄的春雷驚醒了世間萬物,催發了無限生機,也應一雷驚醒夢中人!願我們聞雷而動,煥發精氣神,激起奮進心,在春天的序曲裡譜寫人生輝煌的詩篇!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