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年利好政策釋出!民辦國際化學校業務下沉現實嗎?

作者:新學說

2022年2月9日,北京市教委釋出的《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強調,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幼稚園在滿足3至6歲幼兒入園的基礎上,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幼兒,提供托育服務;加強社群托育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一刻鐘”托育服務圈。

在三胎開放的大背景下,北京此舉能否真正做到鼓勵生育還未可知,但卻給民辦國際化學校和幼稚園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開年利好政策釋出!民辦國際化學校業務下沉現實嗎?

圖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

國際化學校業務已發生下沉

對于國際化教育行業來說,業務的下沉也已悄悄發生。新學說發現今年很多國際化學校在招生簡章中都表示提供“2歲+”教育。

如深圳坎特伯雷國王學校自2020年起就已将幼稚園階段的學制增加小小班,招收2-6歲的幼兒;2021年開門迎生的廈門長菁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首年招生中就招收2歲以上幼兒,并相應設定了托育班;西交利物浦大學附屬太倉實驗學校在創校之初就設計了從早教、幼稚園、國小、國中到高中各學段全覆寫的16年一貫制教育模式。

自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幼教領域的耀中教育集團也在托育階段進行了多年實踐,如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招收2歲+的幼兒。

新學說發現,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幼稚園下沉托育的市場大背景是“生育高峰已經過去,二孩政策給幼稚園帶來的招生紅利降低”。據行業人士透露,2021年80%的公辦園和民辦園都出現空班的情況。新學說發現甚至有公辦幼稚園被拍賣,如2021年8月25日,吉林省遼源釋出公告稱,“根據遼财國資【2020】501号檔案,現對遼源市第二幼稚園進行公開拍賣,參考價格1,238萬元。”

開年利好政策釋出!民辦國際化學校業務下沉現實嗎?

圖源:遼源市教育局

其次,2019年7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托育機構設定标準(試行)(征求意見稿)》,明确在0-3歲托育領域,将按營利與非營利性質分類指導,并由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

這促使一部分幼稚園探索進行托育市場布局,通過建構托幼一體來從更小的年齡段搶奪生源。許多獨立的社群托育機構在尋求與幼稚園資源的合作,包括品牌合作、成本設施與師資的複用、入學學位承諾,這對幼稚園是一次比較不錯的資源複用與業務拓展的機會。

最後,相比于直接進軍托育的教育投資者來說,在幼稚園基礎上向下延伸業務的學校,下沉托育市場的可操作性更強,優勢更為明顯:

第一,幼稚園辦托育無需重新申請資質;

第二,幼稚園擁有場地優勢,改造成本低再相應購入一些設施,招聘教師即可;

第三,進入優質幼稚園開設的托育班,被很多家長視為幼稚園席位的提前鎖定。這也促使很多托育園的選址發生改變,以往很多托育園會選址在優質幼稚園的周邊,但随着幼稚園進入托育領域,托育園所附近的幼稚園逐漸成為了其選址的減分項。

但這部分進軍托育的學校或幼稚園也面臨挑戰。據上海子藤教育研究院院長周嫘介紹,目前80%-90%的托育園開展的都是2-3歲的托育,如果下沉到更小的年齡段,對幼稚園的軟包、儀器、教師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學校需要加大相應的教育投入。

托育行業的現實是什麼?

當托育賽道逐漸變得擁擠,行業人士還應該考慮托育行業的現實。周嫘表示,在進入托育行業前,投資者應綜合考慮市場認知、成本、盈利模式等因素。

托育市場認知度低

2016年,OECD成員中3歲以下兒童入托率平均值為33.2%,丹麥高達到61.8%,比利時、冰島、法國、以色列、荷蘭、挪威等國家的托育率也接近60%,而中國總體入托率卻不足10%。從地區市場認知程度看,“托育教育天堂”成都家長的托育意識甚至走在上海前列。

周嫘認為,目前的托育行業發展現狀與十幾年前的幼稚園相似,而随着政策的不斷深入,托育園将走向完備,加深家長的信任度,市場認知度,或将有利于托育的發展。

辦托育園成本高

受到家長意識等方面的影響,托育園所的學生流動性較大,大部分家長普遍将托育視為幼稚園的緩沖階段,選擇讓孩子在兩歲半進入托育園,以銜接幼稚園。這一現象使得托育園需要滾動招生,獲客成本高。

托育園的高成本還展現在政策不斷規範化的過程中,租金、人員等方面的投入逐漸增加。以上海為例,作為托育規範化最前沿的城市,上海對托育進行了包括所在樓層、房間朝向、安保人員數量、監控等方面的較為全面的要求,園所的相應教育投入也較高。

盈利模式亟待破局

周嫘介紹,目前托育行業正在探索标準化的運作方式與模式。她所在的上海子藤教育采用“大總部”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管理的标準化,和高品質的裝修、人員、課程、市場招生均由總部負責,但總部成本如何分攤是難題。此外,上海子藤教育還在探索“全托育+早教+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的社群型托育模式,但這種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

不要期待快回報

國家在出台政策鼓勵托育發展,也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托育行業并不能很快實作投入回報。周嫘提醒投資者在試水托育園前,需要明晰教育初心和教育情懷。

下沉的同時,關注政策變化

發展托育教育,除需面臨上述問題外,還需關注政策變化。2018年-2021年,在幼兒教育領域中先後出台兩大規範政策,學前教育的發展已經發生變化。

民辦幼稚園數量減少

根據教育部近十年公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新學說發現此前民辦幼稚園均保持每年5,000是以上的增量,但2020年同比銳減5,280所。

2018年國務院釋出《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指出“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産打包上市”,隔絕了幼稚園的資本化之路,政策一經推出,紅黃藍等大批集團的産業化運作止住腳步。

該意見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稚園覆寫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在此之後,民辦幼稚園踏上了轉為民辦普惠園或公辦園的轉制之路。

距離《意見》釋出已過去三年,部分民辦園轉為普惠園或幹脆完全轉為公辦,另一部分民辦園則選擇向下深挖,拓寬托育服務。根據12月14日的《計劃》,到2025年,普惠性幼稚園覆寫率達到8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這或許意味着民辦園的生存空間還将被壓縮。

辦學行為更為規範

2021年12月14日,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的《“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提出兩大規範要點:

第一,政府可對非營利性民辦園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明确收費标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

第二,各地要對冠以“中國”“中華”“全國”“國際”“世界”“全球”等字樣,包含外語詞、外國國名、地名,使用“雙語”“藝術”“國學”“私塾”等片面強調課程特色以及帶有宗教色彩的名稱,以及民辦園使用公辦學校名稱或簡稱等進行清理整治,2022年6月前完成整改。

其中涉及的收費問題早在2018年的《意見》中就已給出明确要求,即民辦園收費項目和标準根據辦園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向社會公示,并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

而民辦園名稱問題此前執行的是《民辦非企業機關名稱管理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的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字樣等内容。此次政策規範更為詳細。

根據新學說四庫全書的學校庫資料,大陸含有雙語、外國國名與地名、公辦學校名稱或簡稱的民辦幼稚園數量較多,明年或将出現民辦幼稚園更名潮。

整體上看,民辦民辦幼稚園的規範趨嚴,托育市場雖然存有投資空間。但教育是一項需要耐心的事業,投資者在入局前應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