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會專訪|許鴻飛:以雕塑之美,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兩會專訪|許鴻飛:以雕塑之美,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兩會專訪|許鴻飛:以雕塑之美,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許鴻飛(圖源:受訪者提供)

不知您留意到沒有,今年春節廣州天河公園和廣州塔附近多了一群新“朋友”。她們擺着各式pose,或是抱着樂器醉情歡唱,或是騎着自行車,張開雙臂擁抱清風,體态豐腴,憨态可掬,不僅為就地過年的新廣州人帶來了豐盛藝術盛宴,也成了不少遊客鐘愛的“旅行打卡點”。這些可愛的新”朋友“,出自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之手。

兩會專訪|許鴻飛:以雕塑之美,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天河公園展覽現場 作品《虎虎生風》(圖源:石磨坊)

除了羊城街頭的雕塑,今年許鴻飛還以冰雪運動為題材創造“肥女”新作,表達對冬奧的美好祝願。

兩會專訪|許鴻飛:以雕塑之美,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許鴻飛在創作冰雪運動主題的”肥女“作品(圖源:石磨坊)

這些年來,許鴻飛帶着他的“肥女”系列作品,以幽默诙諧的雕塑語言向五湖四海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系列作品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20多個國家以及國内外35座城市巡展,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今天,全國兩會拉開帷幕,許鴻飛将攜提案《講好中國故事 助力文明交流》參會。什麼才是典型的中國雕塑?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雕塑?許鴻飛希望藝術創作能成為傳遞新時代中國形象的有力載體,首先,中國文化不光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其次,中國的文化藝術作品要争取“請出去”“請回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健康中國、快樂中國、幸福中國、自信中國的形象。

1

談提案:聚焦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奧一新聞:您今年帶來了怎樣的提案?

許鴻飛:今年的提案主要聚焦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方面。如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外國人想了解更豐富的中國,僅靠我們官方的新聞釋出與介紹遠遠不夠。特别是現在文化傳播還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線下文化和旅遊交流近乎停滞的不利局面。

與此同時,結合自己的海外巡展經驗,我發現大陸當下海外文化交流活動存在以下問題:一、展覽交流活動多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中心舉行,為普通群眾所知的偏少;二、展品的當代性偏弱,多側重于展現文物非遺、自然景觀;三、提供的基本是同質産品,難以引起海外觀衆的共鳴。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在海外展覽方面,我們需要多在國外的公共場地、戶外地标舉辦展示活動,拉近閱聽人距離;其次是納入更多守正創新、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藝術作品;除此之外,中國故事須通過更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結合當地文化民情進行傳播。在體制機制層面,政府要破除純任務式外宣,加快改革,給予民間的自發的藝術交流更多支援,擴大對外交流的底盤。

奧一新聞:這是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第五個年頭,能否分享一下履職過程中的所想所感?

許鴻飛:這些年我一直在關注對外交流與鄉村振興,調研過程中逐漸發現兩者有相通之處。講好中國故事能更好促進對外交流,而一個好的故事與當下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鄉村振興是這個時代的重大社會課題,透過一個村的發展可以看見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以,藝術家可以走到鄉村去,講好鄉村故事,這也是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但是每個地方曆史環境不同、實際情況不同,這就需要藝術家在創作構思的時候思考如何更好切入,形成IP,打造一村一品。在鄉村品牌建立以後,可以帶動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也将推進,提升村民幸福感。與此同時,國外群眾也可通過藝術家的作品感受中國鄉村的變化,看見中國的發展。這樣的作品是接地氣的,可以反映當下的健康中國、快樂中國、幸福中國的時代内涵。

2

談履職:藝術家同樣可以助力鄉村振興

奧一新聞:這是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第五個年頭,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履職期間您印象比較深刻、感觸比較深的事情?

許鴻飛:感觸最深的是見證了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的變化。連南位于廣東粵北的邊遠山區,上世紀80年代我就來連南寫生,創作了畢業作品《耍歌堂》。2009年,我來連南展出雕塑作品。當時交通很不友善,我的20多件大型雕塑是用4輛闆車拉到田間地頭,在戶外展覽。當時有很多媒體報道,帶動當地旅遊發展。展覽過程中我發現,藝術作品和土地、大山、田野融合得很好,原來展覽不一定要在美術館、博物館這些高高在上的地方。藝術作品要回歸土地,直接與群眾互動。這也激發了我辦世界巡展,把作品帶去世界各地的标志性空間的想法。2021年11月,我再次來連南辦展,時隔12年我發現那裡已經大變樣。連南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成功建立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人數和綜合年收入在逐年增加。

奧一新聞:剛才談到鄉村振興,我們了解到您始終緻力于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您認為藝術家可以怎樣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許鴻飛:國家一直在推動鄉村振興,我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更多地從藝術角度深入鄉村振興事業。因為村民更需要藝術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我們之前提供的太少。這些年在和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發現村民也需要藝術。不論男女老少,他們都很積極參與和藝術品的互動,你可以很直覺地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在高高低低的山寨裡,在綠油油的稻田裡,在鄉間小路,藝術的加入會讓鄉村更顯詩意和浪漫。整個環境的變化,讓村民們對藝術有了親近感,孩子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藝術的啟蒙。

以前的藝術進鄉村,通常是一群藝術家,送福字、寫春聯之類的活動,屬于走過場。鄉村需要真正的獨立藝術家,用自己的原創藝術打造IP。如何打造一村一品的藝術IP?這需要藝術家與村民生活一段時間,走進當地的生活場景,融合實際生活進行創作。

3

談文藝事業發展:藝術家需要更多對話視窗

奧一新聞:您剛才提到了打造IP,其實廣東省也有一些IP形象,比如說我們從小看的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最近比較火的奧運會吉祥物冰墩墩等,作為廣東本土的藝術家,您怎麼看這兩個文化IP?

許鴻飛:它們擁有現象級的熱度,在全國乃至世界來說有一定知名度,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大部分人無法說出具體作者,隻知道它們是團隊努力的成果。對于廣東來說,還是需要多一些有藝術家個人特色、個體價值的IP作品,多一些獨特性和創造性。藝術家可以參加集體展覽,但是事業成長後,不能滿足于此,展覽不能是集體藝術家一人一件作品展出就沒了。這樣對于文藝事業的發展,對于提升人民群衆的精神生活水準沒有多大幫助。

奧一新聞:在您看來,廣東省在文藝事業發展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許鴻飛:政府應該加強與文藝工作者的對話交流。去省裡參加相關會議,我發現在場并沒有多少藝術家參與,相對來說,藝術家表達建設意見的對話視窗還不夠。我們要攀登文藝的高峰,光有文藝大家不夠,在管理層面也要有更多關注文藝界發展的上司,這樣才能促進良好發展。

奧一新聞:現在國潮興起,越來越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創産品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您怎麼看這股風潮?

許鴻飛:這是年輕一代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一種好事。但是相關的創作不能是簡單的國風元素堆砌,要有更多的創造性、獨創性的文創IP。隻有這樣,文創IP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留得住,深入人心。之後也能成為城市宣傳乃至國家宣傳的一張名片。

4

談中國文化出海:“走出去”遠遠不夠

奧一新聞:說到雕塑,大家可能就想到了維納斯、自由女神像等西方作品,什麼才是典型的中國雕塑?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雕塑?

許鴻飛:典型的中國雕塑是具有共同特點的,首先這些作品應該展現藝術家個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藝術家要通過作品講中國故事,應該重視個人的價值輸出。此前我們的對外傳播一直是以群體為機關,一群人去了一次就沒下文,一窩蜂走過場。這種傳播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當然,我并不是說藝術家集體出海不好,而是在出海過程中也要注重差異化的個體呈現。同時,藝術創作也要注意創造性,

與此同時,雕塑創作應該注重人類的共同情感表達。雕塑作品沒有時間地點之分,也沒有年齡性别限制,更不分信仰。我在土耳其巡展的時候,看見一些包着頭巾的伊斯蘭教婦女來到我的作品面前。之前我有點擔心不同信仰是否會影響傳播效果。但結果她們在雕塑前拍照,玩得很開心。後來我想,我的作品中幸福、快樂、自信這些情緒是共通的,群眾都能感覺到。好的作品,因為具備人類共通的情感,會被廣大群衆接受。這不分信仰、種族、膚色,不分男女老少,是世界性的,全人類的。

奧一新聞: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範圍内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實作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是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您看來,中國文化怎樣更好走出去?

許鴻飛:我覺得現在中國文化不缺走出去,我們更要注意的是,中國文化不光要走出去,還要有更多名家大師參與,要持續輸出,做到“走進去”“請出去”“請回去”。“走進去”也就是走進當地的主流文化,得到他們的主流媒體宣傳曝光。“請出去”的意思是對外傳播作品能在走進外國主流文化之後被當地認可,讓他們主動邀請我們出去。“請回去”則是将對外傳播作為持續的項目,不斷輸出不斷創新,讓國外主辦方能不斷請我們的藝術家去當地展出。

西班牙薩拉曼卡的市長連續4年親自向我發出邀請,希望通過我的作品給疫情下的人們帶來快樂。去年是中國牛年,展出作品展現肥女與鬥牛的互動,作品結合了中國元素與西班牙的鬥牛元素,反響很不錯。今年是虎年,展覽作品結合老虎元素。展覽成功也給我啟發,藝術家應該通過自己的原創作品與個人IP助力文化傳播,作品要生活化、接地氣。

監制:劉麗君

策劃:謝江濤

統籌:奧一新聞管玉慧

采寫:奧一新聞張潔瑩 管玉慧

設計:鄭柏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