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灣區升明月”将再次唱響《七子之歌》,那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丹平記者 蔣曉斌

9月19日晚,《灣區升月》2021大灣區中秋影音晚會節目、《東方明珠》《曲月》《月朦胧鳥朦胧》等知名作品将重演,以澳門回歸《七子之歌》的特殊意義。

大部分觀衆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大概是在1999年的澳門回歸派對上,9歲的澳門女孩雲林用幼稚的嗓音唱道:"你知道'澳門'不是我的真名,我離開你太久了,媽媽......"在這樣一個民族期待的特殊時刻,一首《七子之歌》激起了無數中國孩子的心。

“灣區升明月”将再次唱響《七子之歌》,那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澳門街景。視覺中國插畫

《七子之歌》是著名詩人溫一堂創作的一組詩,包括《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和《大連玉順》等七首。今天最廣為人知的版本改編自第一首群詩《澳門七子之歌》。

1922年,23歲的溫一堂去美國留學。在中國社會凋謝、山川破碎的時代,生活在國外的文毅深感"迷失在故土,被異其一的虐待(《七子之歌》——記者注),并于1925年3月憤怒地寫下了《七子之歌》。在詩中,溫一堂用拟人化手法,将中國被列強遺漏的七塊土地與七個遠離母親的孩子進行了比較,他們受到跨種族的羞辱,渴望回到母親的懷抱。

1925年6月,溫一堂從學校回來,來到上海。就在兩天前,"五年悲劇"發生了。溫一堂決定提前把《七子之歌》放到《現代評論》上發表。1925年7月4日,《七子之歌》出版,引起社會廣泛共鳴,被收錄在《公民詩歌》一書中。

随着歲月的流逝,七子之歌在1998年底,即澳門回歸前夕再次受到關注。當時,中央電視台準備了一部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導演從詩集選了一首,并決定以第一部《澳門》為主題曲,請作曲家李海英作曲。

從收到邀請到創作完成,Lee隻花了兩天時間。在歌曲中,李海霍克采用了潮汐之歌的一些元素,用轉換的語氣表達了孩子對母愛的渴望。

在創作中,李海英除了作曲外,還對原話做了一個小小的改動,"馬紅"改成了"澳門"。在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向居民詢問他們的名字。居民誤以為是在問寺廟的事情,并回答了"媽祖"。葡萄牙人根據他們的發音将其翻譯成"澳門",這也是澳門葡萄牙語名字的起源。

歌曲寫完後,澳門培正中學二年級國小生雲林從數千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這首歌最早的歌手。當時,雲林才9歲,國語對她來說并不标準,每天都和老師逐字逐句地練習。

“灣區升明月”将再次唱響《七子之歌》,那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新一代澳門青少年龍子軒演唱《七子之歌》。視覺中國插畫

1998年底《澳門歲月》首演,稚嫩的嗓音帶着真摯的感情,主題曲《七子之歌》戳中了無數人的心,這首歌随後被選為歡迎澳門回歸的"主題曲"。

2006年,嫦娥一号探月衛星還在月球軌道上播放了《七子之歌》。2019年,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澳門培正中學學生龍子軒成為"七子之歌"的新一代歌手。當時,11歲的龍子軒通過廣播,參加1999年澳門回歸派對的"七子之歌"合唱團成員發出邀請,大家紛紛響應,與龍子軒一起唱出經典歌曲《七子之歌》,實作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灣區的月升晚會上,七子之歌将再次唱響,澳門早已回歸。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