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博微課堂:銘鑄秦人創業史 激蕩奮進最強音——秦公鐘、镈

鐘镈出土 村民護寶

1975年的秋天,寶雞地區陰雨綿綿,寶雞縣(今陳倉區)楊家溝公社太公廟村村民冉懷緒家後院的土崖因滲水坍塌了。這年11月的一天,村民王福讓到這裡取土,地面上的虛土已經不多,他隻得掄起镢頭朝半崖上挖去,隻聽見“嘭”的一聲,一件圓鼓形的東西滾落下來,他也不認識這是啥,就裝上架子車拉回了家。約半個月後,生産隊組織村民在此處取土,又有村民挖出了2大5小七件銅器,“挖到寶了!”現場村民高興地喊了起來。村幹部聞訊後立即趕來,安排人員将它們運到了生産隊的保管室,保證了文物安全。同時又報告給寶雞市文物部門,很快文物業務人員就來到了現場。經過調查了解,王福讓将自己帶回家的那一件也交了出來。這次總共發現3大5小8件文物。文物業務人員告訴村民,這些都是古代的青銅樂器,大而圓的叫作镈,小而扁的叫作鐘。不久,太公廟村村民保護文物的先進事迹得到了上級的表彰和獎勵。

寶博微課堂:銘鑄秦人創業史 激蕩奮進最強音——秦公鐘、镈

村民與秦公鐘、镈合影

宗廟重器 證說秦史

太公廟出土的五件秦公鐘和三件秦公镈,皆大小相次編列。秦公镈造型别緻,匠心獨運,镈身前後左右有四條扉棱,左右兩側扉棱由九條蟠曲的飛龍組成,前後兩個扉棱則由五條飛龍和一隻鳳鳥蟠曲而成;舞部各有一龍一鳳相背回首,靈動活潑;镈身飾變形蟬紋、竊曲紋和菱形紋,華麗精美,呈現出一種端莊大方、秀麗華美的風格。秦公鐘鐘體厚重,呈合瓦狀,甬上細下粗,有半環形幹,鐘身設有長枚。甬中部飾浮雕團龍紋,旋部飾目紋,幹部施環帶紋,舞部飾雙首一身的吐舌龍紋,篆間飾兩條頭部朝向钲間的鳥喙龍紋,中鼓部飾兩個對稱的顧首龍紋,後三件鐘右鼓部各有一鳳鳥紋作标音符号。

三件镈上各鑄有單篇銘文135字,五件鐘銘文連讀,前兩件合為一篇,後三件亦連讀但不完整,根據銘文和音律組合推測,該套甬鐘完整的組合應在6至8件。

寶博微課堂:銘鑄秦人創業史 激蕩奮進最強音——秦公鐘、镈

秦公鐘、镈銘文釋文

秦公鐘、镈銘文内容相同,為秦公祭祖禱辭,大意是說,自己的先祖(襄公)承受天命,建立國家,文公、靜公、憲公功烈卓著,不失天命,謹慎處理與戎狄的關系。秦公表示,自己作為後輩子孫,不敢有絲毫怠惰,晝夜虔誠祭祀,以求福蔭。又聚攬賢能,治理國家,戎狄都來歸附。制作了這組音聲和諧洪亮的樂鐘祭祀祖先,希望祖先保佑自己能夠長久在位,多福多壽,廣有天下。

銘文中出現了文公、靜公、憲公三位國君的谥号,由此可以推定,銘文中的秦公也就是這套鐘镈的主人應該是秦國第五位國君秦武公,年代在春秋早期,而太公廟村一帶正是秦國當時的都城平陽。近年的考古勘探表明,太公廟村及其周邊為秦公陵園區,1975年發現的鐘、镈應出土在附屬于大墓的樂器祭祀坑中。

寶博微課堂:銘鑄秦人創業史 激蕩奮進最強音——秦公鐘、镈

太公廟遺址考古勘探圖

秦公鐘、镈銘文記錄了秦國早期世系,以及秦武公據平陽,勵精圖治的史實,可與《史記·秦本紀》相印證,并訂正了《史記·秦本紀》中将“憲(憲)公”寫作“甯(寧)公”,“靜公”寫作“竫公”的文字訛誤,是研究秦國曆史的重要史料。同時秦公鐘、镈銘文字口纖細,線條圓轉,結體略呈縱勢,字型端莊秀麗,整體布局疏朗,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春秋秦系文字的典型代表。

鐘镈相應 禮樂大彰

編鐘是大陸古代一種成編使用的、具有固定音高的旋律性青銅打擊樂器。根據形制的不同,可以分為镈鐘、甬鐘、紐鐘三種。在大陸古代種類繁多的樂器中,編鐘的地位最為高貴,規模最為龐大,制作最為複雜,科技含量最高,音域最為寬廣,沒有任何一種古代樂器可與之相媲美,被譽為“中國古代樂器之王”,更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代表。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争霸,不尊周禮,形成了“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而太公廟秦公鐘、镈的形制與編列仍沿襲了西周舊制,反映出秦人入主關中後,仿效周禮,積極向中原禮樂文明靠攏,以獲得正統政治認同的現實需求。

說了這麼多,你一定很好奇編鐘到底是怎樣演奏樂曲的呢?下面讓我們通過一段短視訊,聆聽鐘镈正音,感受禮樂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