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張家口的失利我們已經走出來了!如今我們有石家莊大捷!”

1947年10月之後,晉察冀野戰軍的解放軍戰士們,都可以揚眉吐氣的這樣大喊一聲了!石家莊戰役的勝利,不單單是改寫了人民解放軍城市攻堅戰的曆史,也讓晉察冀野戰軍找回了自信。誰能想到一年前,他們還在為張家口戰役的失利而沮喪。改變這一切的,就是那個輕易不出手、出手必驚人的解放軍總司令——朱德。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晉察冀的困境

時間回到1945年。随着《雙十協定》的簽訂,國共雙方在美國的調停下,算是在表面上迎來了和平。在協定簽署的紀念照片上,蔣介石的微笑是最為和藹的。似乎一個和平的新紀元,馬上就要降臨了。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黨中央決定進行兩期裁軍,總體裁軍三分之二!如此大的力度,足見我黨的和平誠意。

作為大軍區之一的晉察冀軍區,對裁軍令進行了不折不扣地執行。三個月間,共有10萬八路軍和地方武裝放下了武器。甚至軍區的兵工廠也已經停産,部分機器裝置也都被拆毀。整個軍區頗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架勢,工作重心由軍事轉為了經濟建設。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然而到了1946年6月,國民黨孫連仲、傅作義兩部和閻錫山的一部分兵力,突然之間向晉察冀軍區的張家口撲來。經過激戰,傅作義部占據了戰場主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隻能被迫撤退。

張家口是一個關鍵的城市,此處一丢,華北和東北的聯系立即被切斷。對全國總體戰略的影響,是極為重大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在涞源緊急召開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結果會議上副司令郭天民和聶榮臻吵了起來,聶榮臻一怒之下,竟然将其撤職!晉察冀軍區一時間士氣低迷,将帥失和,人心惶惶。甚至于,連原本已經設立好的野戰軍機構都被撤銷,隻保留了三個縱隊的編制。華北地區,一下了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朱老總降臨

1946年到1947年之間,是解放戰争最困難的時間段。國民黨部隊幾乎在全國的所有戰場上,全都占據優勢。但是,轉機也在慢慢出現。東北戰場,随着陳誠取代了善戰的杜聿明,鬥争局面開始轉變;蘇北、華中、山東戰場,陳毅、粟裕兩部整合成立華東野戰軍,戰鬥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極為重要的晉察冀軍區,此時卻仍然低迷,讓人揪心。

1947年4月,黨中央成立了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由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副主席帶隊,來到了阜平縣城南莊。按照公開的說法,中央工委的任務,是幫助晉察冀軍區加強工作。但是看兩位帶隊人員的名字,就知道此事并不是那麼簡單。

此時,國民黨大将胡宗南剛剛占領延安,毛主席等重要上司人,此刻正在在陝北的山溝裡打遊擊,鬥争局面已經是相當危急了。為了整合全部力量,幾位黨中央的重要上司人,開始到各個根據地視察。為了便于行動,就有了“中央工作委員會”這麼一個稱呼。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原本,中央工委是要去太行山考察的。但是晉察冀軍區最近太不順利,是以工委才決定轉入這裡。在和聶榮臻司令交談後,工委便做出了留在晉察冀的決定。

這個決定是非常讓人驚愕的。誰都知道,晉察冀的司令員是聶榮臻。但是不管從職位還是資曆上看,他和劉少奇和朱德都無法相比。尤其是朱德總司令,不僅德高望重,而且又是實打實的軍事幹部。他留下來,很難不給人“搶班奪權”的錯覺。但實際上,朱老總并沒有幹涉聶司令員的指揮權,而僅僅是協助其梳理軍區的内部,讓晉察冀的軍政人員迅速地度過抗戰勝利後的陣痛。

朱老總的第一招:談話

朱德總司令的特點,就是在戰鬥順利時找不到他的人,而在不順利時他則會成為定海神針。來到晉察冀後,他立刻從政工工作入手,從談話入手,解決軍區的團結問題。

他首先找了三個人來談話,分别是:司令員聶榮臻、前副司令郭天民、察哈爾軍區司令員鄭維山。

和聶司令員的談話比較簡單,僅僅是對軍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讨,同時也對最近戰役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探讨。聶司令員說了自己的見解,也承認犯了過于樂觀的錯誤。對日後的發展問題,兩人也做了溝通。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和郭天民的談話,就相對複雜了。除了軍區的戰鬥曆史、現狀等問題外,朱老總還着重談了一下郭天民和聶榮臻的沖突。其實郭天民的見解是對的,但是好話還應該好說,畢竟聶榮臻是司令員,劈頭蓋臉地批評是不合适的。在公開場合下隐忍一下,私下去解決問題,情況或許不至于發展到将帥失和的地步。後來朱老總決定将郭天民調往晉冀魯豫軍區,去和劉伯承合作。

至于鄭維山,則完全是另一個情況了。鄭維山是一員戰場骁将,号稱“夜老虎”,不管是在紅軍時期,還是在抗戰時期,他打仗從來都是勝多負少。可是現在,卻在張家口打了敗仗。他覺得,在晉察冀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仗打得憋屈,還不如去東北或者太行、蘇北來得痛快!聶榮臻司令員曾經極力挽留他,但鄭維山的态度非常含糊。

而且,鄭維山的問題不是一個個體的問題。仗打成了這樣,很多指揮員心裡都不好受。鄭維山如果真的調走了,後邊跟着的人就會有一大串。軍區日後的軍事工作,就很難繼續開展了。朱總司令找鄭維山談話,其實就是安撫所有的軍事幹部。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戰将心裡想什麼,朱總司令當然是心知肚明。他先是認真聽取了對方的牢騷,然後對鄭維山說:晉察冀軍區不會永遠打敗仗,也一定會打勝仗的!黨中央一定會幫助聶司令員,協調好這裡的工作。這裡日後肯定有惡仗要打,正是鄭維山的用武之地!

朱老總的一席話,将鄭維山的雄心激發了出來。于是他摒棄雜念,安下心來繼續在晉察冀工作。這一下,一大批的軍事幹部都踏實了。

朱老總的第二招:梳理經濟結構

後來朱老總還和不少的幹部、群衆談過話,逐漸摸清了軍區的問題所在。于是他開始了下一步動作:梳理經濟結構!

抗戰時期,我軍的戰鬥機關通常都是有各自的轄區。而幾乎每一個軍分區的團級部門,都有自己的經濟部門。這些部門有的通過生産、有的通過生意,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但是每一個部隊的轄區不同,經營方式也不同,是以能掙到的錢也不同。因而在士兵的待遇問題上,每一個部隊也不一樣。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一旦部隊調動,那麼原有的商業資源就會清零。這中間有一些利益問題,容易讓部隊之間産生沖突。

但是如今,部隊要正規化,财務必須是統一結算的。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配物資,讓部隊可以将精力集中到戰鬥上。可是在第一次建立野戰軍系統的時候,各級部隊之間對自己的利益過于看重,不願意輕易讓出。聶司令員知道大家都不容易,是以在改制時便沒有下重手。軍區雖然在形式上成了野戰軍,但是内裡依然是老樣子。

可以想象,這樣一支軍隊,在核心上是分開的,怎麼可能在戰場上形成合力呢?即使晉察冀軍區不裁軍,戰鬥力也比不上其他完成了改制的軍隊。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朱老總來了之後,開始着手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在他的指令下,所有軍區直屬部隊全部退出經濟生産。所有的工商業,全部由軍區經濟部門統一管理。各個機關的官兵、勞工,待遇按照統一标準發放。同時,各部隊的軍械彈藥,也全部統一交由後勤部門管理。所有的繳獲,都不許私自截留。這麼一改,部隊開始走向正規化,戰鬥力得到了穩步提升。

朱老總的第三招:引進幹部,重建野戰軍

前面說過。晉察冀軍區本來是有野戰軍機構的,後來因為仗打得不好,被撤銷了。如今朱老總來了,在完成了軍心、經濟的調整工作後,開始着手重建野戰軍。

當然,作為一直軍隊,最核心的東西還是戰鬥力。晉察冀軍區雖然也是大軍區,但是卻缺少能夠左右大局的名将。聶榮臻司令和華北的另一名将賀龍,他們的軍事能力并不突出,難以成為粟裕、彭德懷、劉伯承那樣的指揮大師。朱老總對這一點洞若觀火,于是便想到了請外援。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不久,三位威名赫赫的大将來到了晉察冀。他們是楊得志、羅瑞卿、耿飚。這其中,楊得志将軍是晉冀魯豫軍區調過來的,羅瑞卿将軍是直接從延安調過來的,耿飚将軍雖然算是晉察冀的“老人”,但是此前也已跟随葉劍英,從事統戰、軍事調節等外事工作。這三個人調過來後,分别擔任了野戰軍的司令員、政委和參謀長。

除了三位“空降”幹部之外,朱德也對晉察冀的原有軍事格局進行了大洗牌。他不顧及原來的關系和私人感情,調動之遵循一個原則:能者上,不能者下!以戰鬥力的強弱為軍事幹部的衡量标準。

1946年,朱老總來到晉察冀,三招幫聶榮臻走出危局

經過了這一通大改革,晉察冀軍區的面貌煥然一新。1947年4月,聶榮臻司令員親自指揮了正太戰役,殲滅國民黨軍3.5萬餘人;1947年6月,晉察冀野戰軍連續攻克青縣、滄縣、永清三座縣城,消滅敵人将近三個保安總隊;月底,攻克了徐水、固城兩城,打垮了敵人的十六軍、九十四軍各一個團;10月,晉察冀大軍又來了一招圍點打援,在清風店殲滅了敵人第三軍主力。之後順勢而為,一舉攻克了石家莊,創下了解放軍曆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久之後,黨中央入駐西柏坡,開始了解放全國的步伐。

很多人評論朱德元帥時,總是覺得他的資曆雖老,但是能力并不突出,這顯然是一個誤解!真正的帥才,不在于如何沖鋒陷陣,而是在于如何讓部下的戰鬥力發揮到最強。朱老總的晉察冀之行,他并沒有參與具體的戰役指揮,但是誰又能否認他的貢獻呢?敬愛的朱德元帥,才是一個真正的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