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為争寵殺死親生女兒有無其事?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武則天皇後皇帝王皇後在武則天入宮前已失寵

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

武則天

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的,《唐會要》卷三“天後武氏”條下是如此記載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後殺之,上遂有廢後之意。”當時的武則天是昭儀,屬于皇帝九嫔之首。這是她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是長子李弘。

根據《唐會要》的這個記載,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實夭折,因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是以稱作“暴卒”。武則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情敵王皇後。高宗看來是受到了武則天的影響,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後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了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铉的《續會要》,是以儲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裡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

皇後

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鬥法,武則天悲情主義的戰鬥技巧适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畢竟是母親喪女,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見受傷的母親,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湧。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舊唐書》卻沒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則天皇後本紀的“史臣日”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态也。”其中,後一件事是指武則天殘酷對待失敗了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絕襁褓之兒”,可能就是指扼殺親生女兒的事。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确鑿證據女兒,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武後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不能落實,隻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資治通鑒》的記載,直接繼承了《新唐書》,文字如下:“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佯歡笑,發被觀之,女己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後适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仔細比較,《資治通鑒》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書》。皇後看望新生公主,離開以後,武則天偷偷殺掉公主,然後僞裝現場。唐高宗到場,武則天假裝歡笑,掀開被子,發現公主已經死亡。詢問左右,大家都說剛才皇後來過。于是皇帝大怒,認為是王皇後“殺吾女”。王皇後自然無法解釋,于是

皇帝

開始産生廢立皇後的念頭。以上基本情節,兩書都是相同的,而且細節越發生動詳細。

但是,細節越生動越詳細,越發引人懷疑。且不說《通鑒》對《新唐書》這種細節修改,已經使得過程發生變化。我們要問的是,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圖是什麼呢?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曆史随着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後人締造的結果。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問題,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和創造,最後的模樣與初始狀況相去甚遠。宮廷秘史就符合了這種規律呢!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留下記錄,那麼後人是通過什麼途徑反而獲得了更多的細節呢?是以,在今天,當我們面對的曆史事實,有着一個由簡至繁的描述過程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提出疑問。

王皇後在武則天入宮前已失寵

現在的史籍記錄,不論是《唐會要》還是《新唐書》,對于王皇後地位的危機,多強調是小公主之死帶來的後果。具體而言,就是唐高宗從此開始有了廢後的念頭。其實,王皇後的危機不是從小公主之死開始的,而後來王皇後的被廢,也沒有證據顯示公主之死發揮了作用。

王皇後的危機,在武則天入宮之前已經顯現。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在當時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後雖然出身名門,名正言順,但是她跟高宗的關系似乎從很早開始就存在問題。高宗與蕭淑妃連續生育一兒兩女,證以《唐會要》的說法“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後惡之”的記錄是有根據的。武則天二進宮,是王皇後引進的,而王皇後的動機很難說是光明正大的,因為她召武則天入宮,依然是與蕭淑妃争寵的繼續,“欲以間良娣之寵”。隻不過事與願違,武則天“既入宮,寵待逾于良娣,立為昭儀”。王皇後引狼入室,蕭淑妃的恩寵雖然解除,但是武則天後來居上,王皇後依然不得寵愛。

唐高宗不喜歡王皇後,才是王皇後的真正危機所在。也正是因為皇後有如此危機,她的舅舅柳爽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醞釀确立太子之事。《新唐書》李忠本傳記錄到:“王皇後無子,後舅柳爽說後,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後然之,請于帝,又爽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甯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顯然,皇帝開始并沒有同意皇後的請求,但是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紛紛出動,皇帝隻好妥協同意。而立李忠為太子,文字記載很清楚,就是為了穩定王皇後的地位。而這個時候,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第一個兒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說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為太子,并沒有挽回壬皇後的地位危機。就在太子确立以後不久,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這個兒子被命名為李弘,而李弘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長。南北朝以來,道教為主的社會傳播管道,一直盛傳“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谶語,宣傳李弘為真命天子。根據唐長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則天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李弘,就有應谶而為的意思。而當時李忠已經确立,這不正暗示着對李忠的不認可,也就是對王皇後的某種不承認嗎?如果說王皇後的地位危機來自武則天的攻擊:不如說來自唐高宗很久以來對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兒子為李弘,其實已經預示着皇後的更大危機。明确地說,這個時候,唐高宗如果還沒有換皇後的念頭,這些問題都無從解釋。

在李弘出生的這個時期,武則天與王皇後、蕭淑妃的聯盟鬥争已經有一段時間,而勝利的一方屬于武則天。上文引證《唐會要》武後傳、《舊唐書》武則天本紀和《新唐書》王皇後傳說明,各書在描述雙方鬥争的時候,立場有所不同,但是武則天的勝利卻是公認的。是以,武則天作為當事人,唐高宗對待王皇後的看法以及皇帝與皇後關系的幕後因緣,都是應該一清二楚的。王皇後從來沒有得過高宗的恩寵,對于高宗而言,王皇後早就是昨日黃花。是以,廢黜王皇後在唐高宗這裡根本沒有感情障礙,障礙隻在朝中大臣而已。對于唐高宗感情脈搏了若指掌的武則天,對于已經失敗的王皇後的繼續打擊,有必要付出親生如女兒生命這樣沉重的代價嗎?看官們見仁見智了!

繼續閱讀